撒貝寧在一檔節目里聊起親戚關系時說過:“血緣是天生的紐帶,但感情的維系得有分寸,有時候掏心掏肺的好,反而會變成扎人的刺。”
老輩人也常念叨“親舅如父,親姨如母”,可現實里,多少人因為對晚輩太過上心,最后落得個“吃力不討好”的下場。
你以為把外甥外甥女當親生孩子疼,就能換來真心相待,卻不知中a間隔著一層父母的教育、隔著各自的家庭邊界。就像種莊稼,水多了會澇,肥多了會燒苗,對晚輩的好,一旦沒了分寸,反倒容易結出苦果。
過來人總說“別對外甥外甥女太好”,不是冷血,而是看懂了這其中的門道。
一、“升米恩,斗米仇”,過度付出容易養出貪心
《菜根譚》里說“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后淡者,人忘其惠”,意思是對人的好處要慢慢增加,要是一開始就掏心掏肺,往后稍微差一點,人家就會忘了你之前的好。這話用在對待外甥外甥女上,再合適不過。
小區里的張阿姨就是例子。她就一個妹妹,對外甥疼得沒邊,從小學到大學的學費、生活費,她掏了大半,孩子要什么玩具、手機,她眼睛都不眨就買。起初妹妹還總說“多虧了你”,后來漸漸成了理所當然。
去年外甥要買房,張口就讓張阿姨出20萬,張阿姨說自己手頭緊,只能拿5萬。結果外甥當場翻臉:“姨,你以前對我那么好,現在怎么這么小氣?”妹妹也在一旁敲邊鼓:“都是一家人,你幫襯一把怎么了?”張阿姨氣得直哭,說自己這些年的付出,全喂了狗。
老話說“升米恩,斗米仇”,真是一點不假。孩子小的時候,你給塊糖他都感激;可一旦習慣了你的大方,就會覺得你所有的付出都是應該的。哪天你滿足不了他的要求,之前的好全清零,剩下的只有怨恨。這種被慣出來的貪心,比沒得到更傷人。
二、“疏不間親”,越界的好會打亂人家的家教
《禮記》里講“親戚有畔”,意思是親戚之間要保持界限,不能越過那條線。外甥外甥女終究是妹妹或弟弟的孩子,人家有自己的教育方式,你管得太多、疼得太狠,很容易跟孩子父母起沖突。
我表姐以前總說我“對侄女太放任”。她每次來我家,都給侄女買各種零食,還偷偷給零花錢,說“孩子開心最重要”。可我一直教育孩子少吃零食、不亂花錢,表姐這么一弄,孩子總跟我鬧:“姑姑都讓我吃,你就是小氣!”
有一次侄女在學校欺負同學,我讓她罰站反省,表姐正好撞見,當場跟我吵起來:“一個小姑娘懂什么?你至于這么嚴厲嗎?”弄得我里外不是人,孩子也覺得“姑姑比媽媽好”,跟我越來越疏遠。
老輩人常說“疏不間親”,不是沒道理的。你覺得是對孩子好,可在人家父母眼里,可能是在拆臺、是在慣壞孩子。畢竟教育孩子的責任在人家爸媽身上,你過度摻和,再好的心意也會變味,最后不光孩子沒教好,連姐妹兄弟的情分都可能受影響。
三、“救急不救窮”,無底線的幫襯會拖垮自己的家
《增廣賢文》里說“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話聽著有點冷漠,其實是在提醒大家:先顧好自己的日子,再去幫別人。對甥輩太好,尤其是牽扯到錢和力的時候,很容易顧此失彼,讓自己的小家庭受委屈。
同事老周就吃過這虧。他妹妹離婚后帶著外甥住,老周心疼他們,每月都給幾千塊生活費,還讓外甥住到自己家,供他上學。時間一長,老婆不樂意了:“我們孩子報輔導班你都舍不得,對外甥倒這么大方?家里的錢是大風刮來的?”
兩口子為此吵了無數次,感情越來越淡。兒子也抱怨:“爸,你心里只有表哥,根本不在乎我。”老周夾在中間,兩邊不是人,最后外甥沒成器,自己家也鬧得雞犬不寧。
誰都有惻隱之心,見不得親戚受苦。可幫人得有個度,“救急不救窮”才是長久之道。你總想著貼補外甥外甥女,卻忽略了自己的配偶和孩子,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日子是過給自己的,自家都顧不好,哪有能力去管別人?到最后,可能兩邊都落不著好。
說到底,不是不能對外甥外甥女好,而是要懂得“好”的分寸:平時多關心、逢年過節給點小禮物,孩子有難處時搭把手,這就夠了。
別總想著“把他們當親生的”,畢竟血緣不同,家庭不同,責任也不同。保持一份恰到好處的關愛,既不疏遠,也不越界,這才是對彼此都好的相處之道。
老話說“距離產生美”,親戚之間更是如此。守住自己的邊界,尊重對方的生活,偶爾的溫暖才更顯珍貴。別讓你的“太好”,變成傷了自己、也傷了親情的利器,這才是真正的清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