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一則由恒天然大中華區發出的內部郵件引發業內的普遍關注。
郵件內容顯示,經過慎重考慮和深入分析,恒天然大中華區的消費品牌團隊與餐飲服務團隊將進行合并,以優化業務運營結構,并推動更大的協同效應。
這也意味著,恒天然大中華區未來的業務結構將由之前的三個板塊簡化為兩個板塊,原先在剝離消費品牌的計劃中被“單拎出來”的中國市場業務也終于有了妥善的安置。
剝離進度遇阻:
大中華區為何成為例外?
回溯至去年5月,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宣布剝離旗下的消費品牌業務,涉及安佳(Anchor)、安怡(Anlene)、安滿(Anmum)等一系列品牌。恒天然首席執行官Miles Hurrell郝萬里認為剝離能讓恒天然更簡單高效,專注于更加核心的原料和餐飲服務兩大業務,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然而,在全球推進剝離的過程中,中國市場的特殊性逐漸顯現。今年2月,恒天然宣布了一個關鍵調整:中國市場的消費品牌業務將不納入此次全球范圍剝離計劃。其根源在于中國市場的復雜性超出預期,“一刀切”的剝離方案在此遭遇水土不服。
那時至7月,恒天然又為何會突然宣布合并大中華區的兩大業務呢?其在此次發布的內部郵件中闡述了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和做此決定的背景和原因:
一來,區別于海外市場,在中文環境下餐飲服務的名稱為“安佳專業餐飲”,消費品牌的名稱為“安佳”,如果就消費品牌業務進行剝離的話可能導致消費者和客戶對兩個品牌名稱產生混淆。
二來,恒天然也從貝恩咨詢公司和普華永道的研究中證實,大中華區零售渠道和餐飲渠道的產品之間實際存在交叉重疊。不論是賣給普通烘焙愛好者的淡奶油、黃油、奶酪,還是供應給茶飲店、酒店餅房、烘焙工廠的這些產品,實際是相同品牌、配方相近的,僅規格存在較大差異。
此外,“節流”也是恒天然在剝離消費品牌業務決策上始終在考慮的重點。據恒天然最新披露的2024財年報信息可以了解到,大中華區消費品業務的收入僅為3.94億新西蘭元,稅后利潤甚至虧損了1500萬新西蘭元。
相比之下原料業務同期實現收入35.98億新西蘭元,稅后利潤為1.28億新西蘭元;餐飲服務業務實現收入23.77億新西蘭元,稅后利潤更是高達2.99億新西蘭元。
簡言之,既然兩大業務的產品本身不存在太大的差異,對供應鏈的需求又是大體一致的,那就存在合并的可能性,甚至能讓餐飲服務業務這位“大哥”帶一帶發展趨緩的“小弟”。
從保留到合并:
餐飲服務潛藏巨大勢能
同時恒天然此次能夠做出合并的決策,不僅基于現狀的可行性,更根植于其對大中華區餐飲服務業務巨大潛能的戰略預判。
近年來,全球及中國乳業市場正經歷深刻的周期性調整。上游原奶階段性供給過剩與下游消費需求疲軟形成的雙重壓力,籠罩著從牧場到貨架的整條產業鏈。
然而在這其中,餐飲服務業務成為寒冬中不可多得的一抹亮色,依托西點烘焙、茶飲咖啡等大熱賽道的推動,其市場活躍度不降反增。從2022財年至2024財年,恒天然大中華區的餐飲服務業務收入始終保持兩位數的年復合增長速率,成為其第二增長引擎。
從其他競爭對手的布局動作來看,本土龍頭乳企伊利、蒙牛、三元、君樂寶、光明等都在加大力度布局專業餐飲賽道,雀巢、維益、Millac、總統、Kiri凱芮等海外選手的實力同樣不容小覷,增量空間有限的餐飲服務市場顯然不是恒天然隨手就可得的。
那么在此次做出合并兩大業務的決策背后,似乎還能夠品出恒天然對其1+1>2的期望。
如今距離恒天然發表剝離公告已然過去了14個月時間,被剝離的業務將獨立運營還是直接出售也還未有定論,結局尚不明朗。
但我們能確定的是,中國市場的安佳、安怡等品牌還將由恒天然操盤,并通過與餐飲服務業務的深度整合,開啟新的發展階段。
圖片來源:恒天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