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到正午,村頭老槐樹下,一只老黃狗蜷成一團,舌頭耷拉在地上。
空氣像灌了鉛,蟬聲密密麻麻地響著,又悶又煩。
張老太把扇子放下,瞇著眼看孫子吃冰棍,突然說了句:“今天是大暑,別吃太快,寒氣走不掉,冬天腿就疼了。”
孫子沒理她,吸了口冰棍。
張老太也不急,只慢慢扇著扇子,輕聲說:“我娘那年大暑吃了大半個西瓜,晚上人就沒了。”
孫子愣住了。
“她當年正坐月子,天氣熱得不行,偷偷吃了冰西瓜,肚子一陣絞痛,送醫路上,去了。”
這事,張老太只講過一次,但村里年紀大的人都知道。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但越是熱,越不能亂來。老祖宗留下的“3做3不做”,不是迷信,是拿經驗換來的。
大暑三伏之間,天灸地火,陽氣最盛,也是陰氣潛伏的起點。
很多人不知道,大暑其實不是養生最容易的節氣,而是最容易出事的節氣。
你看古人怎么過大暑?《齊民要術》記載,大暑之日,農人不得重勞,畜不得強驅,飲食務清,起居務緩。
一句話:一切都要緩。
可惜今天,很多人快節奏慣了。
大暑這天,照樣熬夜、吃冷飲、跑步健身。
一邊吹著空調,一邊猛灌冰水,以為是在解暑,其實是在折騰身體。
老祖宗說:大暑養陽,陽主護表,若陽氣受傷,則百病趁虛而入。
那到底怎么做?記住這“三做三不做”。
先說“三做”。
第一做:曬背
大暑是唯一可以“借天火養命火”的時候。陽氣最強,人背部的督脈最宜引陽。每天早上九點到十點,或下午四點左右,找一處有陽光的墻邊,站五分鐘,光曬后背,不流汗剛好。張老太年輕時常這么做,現在七十多,腿腳沒出過毛病。
第二做:喝熱粥
不是開水滾的熱,而是溫熱能潤的。《黃帝內經》早說:“暑易傷氣,氣傷則倦,宜飲溫養。”最好的就是小米粥、綠豆百合粥,或者加點藿香的稀飯。補氣又解暑,不寒不燥。
第三做:午小憩
大暑陽盛,人體易外熱內燥。老祖宗講“心靜自然涼”,正午小睡半小時,既養心,也養氣血。但切記:不能睡時間太長,容易頭昏腦脹。
然后,是“三不做”。
第一不做:暴汗運動
大暑時汗液本就旺,若再通過劇烈運動強逼出汗,容易耗傷心氣。《難經》說:“汗為心之液。”出多了,容易心悸、乏力,甚至中暑暈厥。尤其是中午時分,最好別外出跑步或爬山。健身可以晚點,選在日落后,慢慢練。
第二不做:貪冷飲
大暑最忌貪寒,冷飲一口爽,腸胃三分寒。孩子胃氣未成,老人體虛陽弱,最容易中招。有人說不吃冷的不舒服,那是身體已經習慣了虛火和內熱,并不代表健康。若能戒冷三伏,來年寒冬多半不會怕冷。
第三不做:夜不閉窗
大暑夜晚雖熱,但風中夾雜濕邪。《傷寒論》說:“風邪乘虛入絡,則病。”夜里睡覺不關窗,頸項、后背最易著涼,天亮起來,一身酸痛。
大暑雖熱,其實是個“伏中藏生”的時節。陽氣強盛,稍加引導,可調陰陽、祛濕寒,是調養身體的大好時機。但若稍有不慎,就會透支元氣,為秋冬埋下病根。
你看那些活到八九十歲的老人,很多都有個共同點,順時而養,不強求,不逆行。不是吃了什么神藥,而是懂得在什么節氣該做什么,什么時候該停下來。
有些事,年輕時覺得多慮,老了才知道,那是過來人的經驗。
你還記得,小時候家里為啥大暑不讓你洗涼水澡、不讓吃冰西瓜嗎?
不是窮,是怕你生病。
不是封建,是太懂天道。
你現在還聽得進去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