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謝靈運說:“始信安期術,得盡養生年。”
壽夭休論命,修行在個人,壽命并非是上天注定。
養生有道,保健有方,調理身心,才能長命百歲,得享天年。
而世上最好的7味“補藥”,其實就是最簡單的7個養生小妙招。
不花錢,不費勁,養氣血,延壽命,看完記得為家人朋友轉發收藏!
1、踮腳=補腎
《醫宗必讀》中寫:“先天之本在腎。”
腎藏先天之精,與骨骼、聽力、頭發等部位密切關聯。
若腎氣不足,則會出現腰膝腿軟、頭暈耳鳴、掉發失眠等癥狀。
而足底的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起點,被中醫視為腎經的“井穴”。
踮腳時,可刺激該穴位,起到改善腎氣運行、滋補腎陽腎氣滋陰益腎的輔佐作用。
具體動作為:自然站立,雙足并攏,抬起腳跟,慢慢放下,每天練習3組,每組15次。
同時,黑色入腎,多吃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食物,補腎效果愈佳。
2、梳頭=補陽
《黃帝內經》有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陽氣,就如同天體與太陽,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基礎。
陽氣足,則疾病遠、壽命長;陽氣不足,難免體弱多病。
頭為諸陽之匯,乃手足陽經匯聚之地,梳頭就是最簡單有效的補陽方式。
清晨是自然界陽氣升發之時,此時梳頭可利用天時,使陽氣生發變得事半功倍。
不止如此,還能提神醒腦,舒緩心情,以更好的精神面貌開啟新的一天。
梳子盡量用木梳或牛角梳沿著前額發際線往后梳,先中間后兩邊,力道適中為宜。
3、少言=補氣
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講:“多言則氣乏。”
氣,即元氣、真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它外行于經絡,內行于臟腑,與身體狀態息息相關。
如果長期高聲說話、語速過快以及滔滔不絕,則很可能導致氣虛氣乏,出現夜間盜汗、易疲易累、心悸氣短等癥狀。
反之,少言,就是最行之有效的養氣法門。
吃飯時、走路時、睡覺前,盡量避免開口說話,其余時間也要學會適時沉默,方可調息補氣,身強體壯。
4、早睡=補陰
《素問》有言:“陰虛則內熱。”
陰氣虧虛,極易引發口干、潮熱、失眠等問題。
白晝屬陽,需適當活動身體,讓陽氣生發、氣血暢行。
夜晚屬陰,需通過睡眠收斂陽氣、滋養陰精,以免陰陽失衡。
若熬夜透支或睡眠不足,陰氣持續得不到充足補給,身體必然會每況愈下。
抓住夜晚這一黃金時段,堅持早睡,才是補陰之關鍵,長壽之靈丹。
最好在晚上11點前入睡,保證7到9小時的睡眠時間,午休也可小憩20分鐘左右。
5、日曬=補鈣
民諺有云:“樹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
隨著年齡日漸增長,身體慢慢走下坡路。
許多人最大的困擾,莫過于因鈣質流失引發的骨質疏松、牙齒脫落、腿腳不便等病癥,大大影響了生活質量。
日光,是天地之精華,古人稱之為“負日之暄”。
雖不能直接補鈣,但卻有利于維生素D的合成,減少鈣質流失,還能促進鈣的吸收。
天氣晴朗時,選擇氣溫適宜的時段曬背半小時左右即可,時間無需過長。
如果是老年人、孕婦等人群,除了日曬外,應多進食豆制品、奶制品等含鈣高的食物,或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鈣劑。
6、喝粥=補脾
清代名醫王世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脾胃虛弱的人,消化功能較弱。
而粥,尤其是米粥,溫和軟糯,容易消化吸收,與脾胃最是相得。
同時,還能因人而異,選擇合適的食材來熬制不同調養作用的粥品。
如補脾益氣的小米粥、健脾強腎的山藥粥、健脾養胃的南瓜粥,皆是上上之選。
但粥很可能引起血糖迅速上升,糖尿病人應少食或不食,以免致使病癥加重。
7、靜坐=補心
古人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主神明,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人不靜,則心難安。
但現代人常因各種壓力心浮氣躁,出現失眠健忘、心悸心痛等癥狀。
不僅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還很可能讓大病小痛找上門來,易衰易老。
《養生四要》有言:“人之學養生,曰打坐,曰調息,正是主靜功夫。”
無事此靜坐,放空思緒,閉眼冥想,是補心養心的最佳方式。
長此以往,必可精神內守、氣血調和、心神安定,讓你越活越年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