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董志雯
盛夏熱浪襲人,在楊浦區的街頭巷尾、社區樓宇,志愿者們在30余個服務領域為這座超大城市注入絲絲清涼與溫情。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為新時代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強調要將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來看待。楊浦區委社會工作部將志愿服務作為撬動基層治理、提升城市“溫度”的關鍵支點,積極探索一條以志愿力量充實城市肌理、增強社會韌性的新路徑。
精細滴灌“一老一小一新”心田
“奶奶,您看,這個‘收益率’寫得特別高的理財產品,很可能是騙局!”近日,在長者食堂,交通銀行的金融志愿者們用通俗易懂的案例,為老人們開啟一堂別開生面的金融知識課。
在楊浦區,食堂不僅是解決“一餐飯”的地方,更疊加了“學堂”功能,成為守護老年人錢袋子的安全課堂。這種場景的融合創新,正是楊浦志愿服務貼近民生的一個縮影。
城市的核心是人,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楊浦區牢牢把握社區這一主陣地,將志愿服務的觸角延伸至最需要關懷的群體,以精細化、個性化的服務,回應著“一老一小一新”群體的急難愁盼。
在定海路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更進一步,通過整合“平安365”智能監測技術和“老小孩”志愿服務隊的溫情陪伴,構建起“技術監測+服務響應+社會協同”的立體防護網,讓高齡獨居老人在家即可安享晚年。
暑期是孩子們的“第三學期”,也考驗著城市的治理智慧。為了讓孩子們度過一個安全、快樂的假期,楊浦區首期“愛心暑托班”如約而至。近370名注冊志愿者化身“大朋友”,陪伴2000余名小學生。
而針對隨遷子女,楊浦區婦聯“蒲公英計劃”夏令營則為他們打造了一個溫暖的港灣,讓孩子們如同蒲公英的種子,在愛與陪伴的滋養下,落地生根,逐漸融入這座城市。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新就業群體的辛勤奔波。7月17日“騎士節”,一場專為外賣騎手舉辦的健康理療活動在江浦路街道展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志愿者們拿著筋膜槍,為騎手們放松緊繃的肩頸肌肉。
從一瓶清涼飲料,到全區不少睦鄰中心納涼點延時夜間開放,再到一次次專業的健康守護,楊浦區正通過構建“友好場景”,讓這些新市民感受到城市的認同與歸屬,將他們從“新職業人”轉化為社區治理的“新力量”。
志愿者成為城市韌性的“活性炭”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建設韌性城市,提升城市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在楊浦的實踐中,志愿服務已不僅僅是“錦上添花”的社會福利,更成為提升城市安全韌性的“壓艙石”和“活性炭”,在防范化解前端風險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燃氣安全,是懸在每個家庭頭頂的“安全閥”。楊浦區結合“社工+志愿”融合試點工作,組建了“專業志愿者+社區志愿者”的隊伍,深入社區開展燃氣安全排查專項行動。專業志愿者負責技術診斷,社區志愿者則發揮“人熟、地熟”的優勢,上門溝通。截至6月底,僅首輪試點就已上門近2600戶,及時整改了45個安全隱患。這種模式將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是志愿力量參與城市精細化管理和前端治理的生動體現。
汛期來臨,“小小治理員”們迅速“上崗”。在平涼路街道,一群孩子化身“防汛小衛士”,他們不僅張貼海報,還手持宣傳單頁,向居民、商戶認真講解防汛知識和應急技能。當居民提出疑問時,他們用所學知識耐心解答,展現出極強的社會責任感。這種將安全教育融入志愿實踐的方式,不僅提升了社區的防災意識,更是在下一代心中播下了“城市主人翁”的種子。
在楊浦濱江,善馨志愿服務團隊的守護從未間斷。從年初到7月底,他們開展了56次巡視值守,總里程超過250公里。同時,“為愛上色”急救科普宣講已舉辦近50場,讓上千名市民掌握了基本的急救技能。這些志愿者如同一座座移動的燈塔,編織起一張覆蓋城市公共空間的安全守護網絡,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整個社會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解碼志愿服務背后的治理密碼
如果說一個個暖心案例是流淌在城市肌體的“毛細血管”,那么其背后系統化、制度化的組織動員體系,則是保障暖流持續涌動的“主動脈”。
循著城市治理的脈絡,秉持人民至上的初心。楊浦區正努力推動志愿服務從“感性”的自發行為,向“理性”的自覺力量轉變,并將其深度融入基層治理的宏觀架構。
“我們探索的核心是‘清單式’管理和‘矩陣式’聯動。”楊浦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道,“這改變了過去志愿服務供需錯配、力量分散的局面。”
這份“清單”,指的是在全區推廣的“楊浦暖流·鄰里守望”社區志愿服務行動中的一項創新機制。記者了解到,各街道社區志愿服務中心負責梳理兩份清單:一份是“項目清單”,將轄區內所有志愿服務項目名稱、內容、團隊、服務時間等信息表單化,讓社區資源“家底清”;另一份是“參與清單”,詳細列出項目所需的志愿者崗位和資源,讓社會力量可以按圖索驥、精準對接。這種模式如同一個“項目眾籌平臺”,將群眾的“需求側”與志愿者的“供給側”有效連接,推動志愿服務從“大水漫灌”走向“精準滴灌”。
而“矩陣”,則是指縱向貫通市、區、街鎮,橫向聯通各部門、各行業的志愿服務組織體系。楊浦區委社會工作部負責統籌指導,各專業部門組建領域內的志愿服務總隊,各街鎮則負責凝聚社區中自發、零散的力量。
同時,大學生公益“社群官”計劃的推進,正吸引著高校的專業力量下沉社區;“社工+志愿者”的聯動模式,則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提升著志愿服務項目的策劃和管理水平。
這個立體化的矩陣,確保了無論是日常鄰里守望,還是假期集中活動,都能做到一呼百應、協同作戰,將社會各方的聯動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基層治理效能。
從酷暑下的暖心慰問,到全方位的安全守護,再到制度化的供需對接,楊浦區的志愿服務實踐,正在回答一份關于新時代城市治理的深刻命題。城市治理不再僅僅是單向的給予,而是雙向的奔赴;不再是零散的善舉,而是系統的工程。在楊浦區,這股由“志愿紅”匯成的暖流,正深度融入城市的肌理,成為“人民城市”最溫暖、最堅實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