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最后一退,特朗普加碼15%關稅!德高官怒吼:要戰便戰
當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結束六赴華盛頓的談判,帶回美國接受10%基準關稅的樂觀預期時,布魯塞爾的官員們以為終于躲過了貿易戰的子彈。然而僅僅一周后,白宮傳來的新條件如一盆冷水:特朗普要求歐盟接受15%甚至更高的基準關稅,否則8月1日起全面啟動30%關稅。
“所有選項都擺在桌面上。”一位德國官員面對《華爾街日報》的鏡頭語氣冰冷,“如果他們想要戰爭,他們會得償所愿。”
步步緊逼:10%的妥協如何喂大了特朗普的胃口
四個月來,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談判策略”已成固定劇本:先強硬表態,再火速讓步。7月,她剛宣稱“必將采取一切必要反制”,卻在24小時內突然推遲了價值210億歐元的對美報復性關稅,姿態柔軟得令人咋舌。
歐盟的妥協清單曾顯得誠意十足:
- 承諾采購數百億美元美國能源與半導體
- 在汽車關稅上主動提出“歸零方案”(只要美國降至20%,歐盟就取消美國汽車10%關稅)
- 德國車企甚至設計出復雜的“出口抵進口”機制換取豁免
然而這些讓步成了特朗普眼中的軟弱信號。當歐盟自認已在10%關稅線上退無可退時,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輕描淡寫推翻協議框架:“稅率應該更高。”
命脈被掐:德國轉身點燃貿易戰火
真正讓歐盟防線崩潰的,是美國對汽車行業的絕殺令。當德國發現25%的汽車關稅不僅不會取消,還可能疊加30%的普遍關稅時,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終于撕下鴿派面具。
汽車產業是德國的生死線:2023年歐盟對美汽車出口額高達580億美元,支撐著1400萬個就業崗位。大眾、寶馬等巨頭已發出警告:若關稅升至30%,生產線將被迫遷往美國。
德國態度的逆轉成為關鍵轉折點。柏林首次公開支持啟用歐盟“核武器”——從未使用過的《反脅迫工具》(ACI)。該工具允許歐盟凍結美國企業在歐盟公共采購資格、征收數字服務稅、限制投資準入。貿易戰就此進入全新維度。
雙面迷局:跪美反華,馮德萊恩的戰略性自殺
當美國關稅大棒砸下之際,中國外長王毅的歐洲之行本應是救命稻草。然而馮德萊恩卻選擇對華亮刀:
- 要求中國放松稀土出口管制(無視中國稀土出口量同比大增60%的事實)
- 指控中國“產能過剩”威脅歐洲產業
- 以“中俄關系”為要挾籌碼
更諷刺的是,就在歐盟指責中國稀土管制時,其92%的稀土進口仍依賴中國。而中國為緩解歐洲焦慮開設的“綠色通道”,被布魯塞爾刻意忽視。
這種戰略錯亂付出慘痛代價:中國隨即宣布限制進口歐盟醫療器械,并對白蘭地征收反傾銷稅。中歐氣候聯合聲明被臨時凍結,經貿合作窗口驟然收緊。
終極底牌:歐盟的“反殺武器”能改變戰局嗎?
隨著8月1日最后期限逼近,歐盟工具箱已層層開啟:
- 第一層:1000億美元報復性關稅清單(花生醬、威士忌到飛機)
- 第二層:7月14日新增720億歐元反制項目(農產品、機械)
- 終極武器:反脅迫工具(ACI),直擊美國千億美元服務貿易順差
但分裂仍在瓦解歐盟戰斗力。法國高呼全面反擊,波蘭等東歐國家因安全依賴美國拒絕對抗,意大利則憤怒指責:“我們又一次為德國主導的歐洲埋單!”
當馮德萊恩宣稱“可以信賴歐洲”時,比利時副首相的哀嘆更顯真實:“關稅升級只會雙輸。”
歐盟的貿易困局最終暴露了地緣政治的致命傷——既想靠美國軍事保護傘防務,又試圖挑戰美元經濟霸權。當馮德萊恩第七次推遲對美反制時,德國官員那句“要戰便戰”的怒吼,聽起來更像絕望而非威懾。
歷史從不憐憫自縛手腳的巨人。當中國開通117條赴歐亞貨運航線重塑貿易版圖時,布魯塞爾仍在為“談判或反擊”爭論不休。若8月1日的鐘聲敲響時歐盟依然無法握緊拳頭,那么特朗普的下一輪要價,恐怕會直接撕碎大西洋同盟最后的體面。
安全上跪著要保護,經濟上站著要平等,這本身就是一場必輸的賭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