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教育教學,提升公共課的育人實效,7月18日,學院思政與公共課教學部公共課教研室組織教師前往秦漢博物館開展專題參觀活動,通過實地考察青銅器、簡牘、陶俑等近百件珍貴文物,教師團隊系統挖掘秦漢文化育人資源,著力將地方文化稟賦轉化為教育教學優勢。
在近五小時的深度考察中,教研室聚焦秦漢時期“書同文”“郡縣制”等制度文明,解碼文物中蘊含的治理智慧。老師們表示:“青銅器銘文中的文字演變印證了文化認同的生成邏輯,云夢秦簡記錄的律法條目展現了古代基層治理的精細維度,這些都為思政教育提供了鮮活素材?!苯處焸兘Y合公共課特點,現場研討教學轉化方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將新增“秦漢制度文明”專題,通過文物案例解析古代治理智慧;《美育與大學生藝術素養》課程可設計“文物中的工匠精神”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品質;《歷史》課程計劃融入“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邏輯”主題討論,增強學生文化自信;《高等數學》課程則可加入秦簡中的算籌技法之精、銅鏡瓦當中的圖形之美等思政元素。
此次調研活動是思政與公共課教學部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實踐。尹倩老師表示:“將地方文化基因注入教育教學,能讓公共課更接地氣、更有溫度。未來我們將持續深挖地方特色,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生動教材。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