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如同一條不停運轉的傳送帶,食物在這里完成最后的消化旅程,殘渣隨之被送出體外。可一旦這條傳送帶卡殼,也就是腸道梗阻,身體便會用一些特別的方式 “喊救命”。這些信號藏在日常的細微之處,稍不留意就可能被忽略。
藏在日常里的 4 個梗阻信號
肚子像被吹起來的氣球,還硬邦邦的:梗阻發生后,腸道里的食物和氣體排不出去,就像氣球被不斷充氣,肚子會一天天變大。和吃撐的脹不同,這種脹就算餓肚子也不會消失,用手摸上去還硬鼓鼓的,連深呼吸都覺得費勁。
肚子一陣緊似一陣的擰著疼:腸道里的東西堵著出不去,腸道就會使勁收縮想把它們推出去,這時候肚子就會像被一只手擰著一樣疼。疼起來可能讓人直不起腰,疼一會兒會松快些,但過不了多久又會疼起來,而且一次比一次疼得厲害。
好幾天沒排便,連屁都沒一個:正常情況下,每天都會有排便或者放屁的情況。若突然數日內,既無大便,亦無屁放,尤其還伴有腹脹腹痛時,便需警惕腸道是否梗阻。
吃啥吐啥,有時還帶怪味:梗阻的地方不一樣,嘔吐的情況也有差別。如果堵在腸道上段,可能剛吃完沒多久就吐,吐出來的東西帶著酸腐味;要是堵在下段,嘔吐會來得晚一些,但吐得更兇,甚至會吐出黃綠色的苦水。
腸道梗阻,可能和 “趁熱吃” 的習慣有關
很多人吃飯喜歡 “趁熱吃”,覺得這樣香。但過高溫度的食物會燙傷腸道黏膜,反復燙傷修復后,腸道黏膜可能會出現增生、粘連,時間久了就可能給梗阻埋下隱患。
就像我們的皮膚被燙傷后會結疤,腸道黏膜被燙傷也會 “結疤”。這些疤痕或許會致使腸道狹窄,如此一來,食物在通過時便容易被卡住。尤其是喜歡喝熱湯、吃火鍋燙菜的人,腸道長期受這種刺激,梗阻的風險會悄悄升高。
腸梗阻恢復后,腸道 “重啟” 有講究
腸梗阻好轉后,不能立馬恢復以前的飲食習慣,腸道需要一個 “溫和重啟” 的過程。
初時可飲米湯、藕粉之類的流質食物,此類食物對腸道的負擔較小,能使腸道逐步適應。大概兩三天后,再試著吃點爛面條、蒸蛋羹,然后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
在身體恢復的關鍵時期,千萬不能秉持“補一補”的念頭就盲目大魚大肉地進補。此時身體機能尚未完全復原,大魚大肉易加重負擔,反不利于康復。過于油膩、堅硬的食物會讓剛恢復的腸道再次 “罷工”,反而得不償失。可以每天喝杯酸奶,里面的益生菌能幫腸道蠕動,讓它盡快回到正常工作狀態。
腸道梗阻乍一聽確實容易讓人心生畏懼,仿佛是身體里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但別慌,只要我們細心留意,及時捕捉身體發出的信號,就能盡早干預處理。平時多留意身體的這些 “小異常”,才能讓腸道這條傳送帶一直順暢運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