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吃外賣,商家倒貼錢?!?/strong>
當美團、淘寶閃購和京東三大平臺日訂單量突破2.5億單的捷報頻傳時,上千萬商家已淪為外賣巨頭的'血包'和'子彈',這不是商業競爭,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掠奪。
這場看似讓消費者薅盡羊毛的外賣狂歡,實則是一場沒有贏家的零和游戲,而最大的輸家,恰恰是那些被裹挾進價格戰漩渦、被迫將堂食店鋪變成外賣代工廠的中小餐飲企業。
商家、騎手與消費者的共輸游戲
2025年7月的周末,中國外賣市場創下了單日2.5億訂單的歷史紀錄,是年初日均1億單的2.5倍:美團以1.5億單領跑,淘寶閃購8000萬單緊隨其后,新入局的京東也斬獲1000多萬單。
表面上看,這是一場三方平臺爭奪市場份額的商業競爭,但揭開華麗數據的面紗,真相令人不寒而栗,因為每10元補貼中,平臺只承擔3元,商家卻被強制攤派7元。
一家連鎖漢堡店老板透露,標榜平臺補貼8元的19.9元套餐,實際商家要承擔6.5元,平臺僅出1.5元,這種畸形的補貼機制,讓餐飲企業陷入不參與則無流量,參與則破價虧損的死亡循環當中。
0元購、滿18減18等極端補貼行為已造成市場秩序混亂,形成商家犧牲長期生存空間、消費者獲得摻水品質、騎手透支健康體力的三輸局面。
陜西一家烤肉拌飯店的遭遇極具代表性:日銷700單、營業額2.8萬元的輝煌戰績背后,凈利潤僅500元,甚至不足平時的三分之一。
這場補貼大戰最殘酷的真相在于,它根本不是平臺之間的互掐,而是三家聯手對餐飲市場的合圍:
京東針對35歲以上用戶發放的咖啡優惠券,美團攻克的40-55歲外賣新用戶(同比增長120%),都是在將原本屬于堂食的客群強行轉化為外賣依賴者。
當消費者習慣3元喝奶茶、8元吃快餐,實體店要么加入外賣戰場被抽成至死,要么直接倒閉:當有底線、有品質的餐廳都倒閉了,顧客還能吃到安全的飯菜嗎?
從煙火廚房到代工車間,餐飲業的異化與沉淪
外賣大戰最深刻的傷害,在于它徹底重構了餐飲業的本質,傳統餐廳曾是集烹飪、服務、社交于一體的煙火廚房,如今卻被迫降格為外賣平臺的代工車間。
西安一家書亦燒仙草門店單日600-700訂單導致原料斷供,不得不向其他店借調烏龍茶,濟南世茂廣場的滬上阿姨店,4名店員日制3000杯飲品,工作至凌晨成為常態。
更荒誕的是,在訂單洪流沖擊下,部分騎手甚至直接進入后廚參與制作水餃、奶茶,模糊了餐飲服務與物流配送的界限,這種異化帶來的惡果正在顯現。
一方面爆單導致的產品質量下滑已成普遍現象,許多品牌因無法承受訂單壓力,不得不暫停線上接單或掛出謹慎下單提示,另一方面,價格錨定效應正在摧毀餐飲業苦心經營多年的價值體系。
消費者開始認為9.9元的咖啡才是合理價格、超過10元的奶茶都是宰客,這種認知一旦固化,將導致整個行業陷入低質低價的惡性循環。
餐飲業的沉淪還體現在人才流失與技能退化上,傳統廚師的角色被簡化為標準化操作工,服務藝術被壓縮成打包效率,調查顯示許多廚師因不堪高強度、低創造力的工作環境而轉行,部分甚至加入騎手大軍。
更加諷刺的是,據美團研究院數據,745萬騎手中僅11%能全年工作260天以上,絕大多數處于用健康換明天的臨時狀態,這場人才遷徙不是產業升級,而是技能貶值的社會悲劇。
資本游戲的犧牲品,當算法取代了商業倫理
外賣大戰的本質是一場資本主導的數據軍備競賽,摩根大通分析顯示,阿里巴巴、京東和美團僅2025年6月一個季度就燒錢250億元,預計未來12個月阿里外賣將虧損410億元,京東260億元,美團EBIT下降250億元。
這種瘋狂投入的邏輯在于爭奪即時零售的入場券,到2030年預計4萬億規模的即時零售市場中,56%將來自食品飲料等傳統電商品類,這對沒有電商基因的美團而言,這是生死攸關的轉型,而對阿里和京東來說,則是防御性布局。
在這場冷血的資本游戲中,商家被簡化為算法中的一個變量,平臺通過不參與就降權的流量控制,迫使商家接受不合理的補貼分攤,通過爆單熔斷等機制轉嫁運營風險;更通過大數據殺熟,對不同商家實施差別化抽成。
資本狂歡的代價由全社會承擔,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研顯示,外賣占比超過70%的餐廳,凈利潤率平均下降40%,當這些企業批量倒閉時,不僅意味著幾千萬餐飲人失業,更將導致城市商業生態的荒漠化。
當幾億人都足不出戶吃外賣了,街市怎么可能繁榮?哪還有煙火氣?餐飲業作為中國吸納就業最多的行業之一,其衰退將引發遠超行業本身的社會震蕩。
重構商業生態,在瘋狂與理性之間
外賣大戰暴露的深層問題,是數字經濟時代商業倫理的缺失,當平臺以科技創新之名行流量劫持之實,當算法優化變成對商家利潤的精準榨取,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技術進步的真諦。
摩根大通的警示發人深?。喝绻磿r零售市場規模只有預期4萬億的一半,當前的投資強度就是過于激進,而當資本狂歡退潮后,留下的可能是一個千瘡百孔的餐飲生態。
解鈴還須系鈴人,平臺需要認識到,真正的商業智慧不是數據霸權,而是生態共建,降低傭金抽成、取消強制補貼、建立公平流量分配機制,這些措施短期內可能影響財報數字,但長期看是避免竭澤而漁的理性選擇。
站在更廣闊的視角,這場外賣大戰是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碰撞的縮影,它提出了一個時代命題:當互聯網平臺成為基礎設施,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創新與保護、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
答案或許藏在那句古老的商業格言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平臺若繼續視商家為血包、騎手為耗材、消費者為流量,終將遭到反噬,唯有回歸商家、平臺、消費者三方共贏的初心,才能避免將五萬億餐飲市場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結語: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最大的受害者不是任何一個市場主體,而是市場經濟本身的基本倫理,當商業競爭退化為資本蠻力的比拼,當創新異化為零和博弈的工具,我們失去的不僅是街邊小店的煙火氣,更是對商業文明的基本信念。
拯救餐飲業,就是拯救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定義,那不僅僅是一份廉價的外賣,更是圍坐一桌的歡聲笑語,是廚師掌勺時的專注神情,是服務生微笑時眼角泛起的細紋,這些無法被算法量化的價值,才是真正值得守護的商業本質。對此您有什么觀點和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中留言和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