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特朗普關稅步步緊逼,身為歐盟的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依舊對美抱有期待,主張通過談判甚至歐盟讓步來換取與美達成協議。
然而,歐盟的讓步讓特朗普吃到甜頭,10%基準關稅已經滿足不了特朗普的胃口了,他計劃要在15%甚至更高。
這就讓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和最大的出口國德國扛不住了,直接變換態度,正面硬剛美國,甚至直言“想打仗,那就來!”
那么,德國的態度為何從一開始的妥協,轉變為如今強硬的對抗?而特朗普又為何敢撕下偽裝,對“鐵哥們”下此重手?
德美矛盾激化
德美矛盾的爆發,并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必然結果,在過去幾年內,美歐之間的關系,正在逐漸變得疏遠。
特朗普對歐洲從來沒有掩蓋過他的厭惡,他曾在一次公開講話中直言不諱地表示:“歐盟就是為了占美國便宜才成立的!”在特朗普眼中,歐洲不僅沒有“感恩美國的保護”,還通過對美國商品施加種種貿易限制,占了美國太多便宜。
對歐盟產品征收高達10%的進口關稅,這只是當初試探性的敲門磚,特朗普想看看歐盟會不會低頭。
然而,特朗普的胃口顯然不僅僅是試探,一旦發現歐盟會妥協,美國立刻將關稅水準推到15%,甚至揚言要飆升到30%。
這種做法不僅讓歐盟措手不及,也讓德國大為光火,尤其是對作為德國經濟支柱的汽車產業,美國明確表示,不會為其提供任何豁免政策,而是將其置于重點征稅對象。
德國汽車工業是“德國制造”的代名詞,也是德國的經濟命脈之一,在過去幾十年中,德國出口的高端汽車源源不斷流入美國,形成了一條極為重要的貿易鏈。
但現在這條鏈條卻在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下風雨飄搖,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估算,如果特朗普落實30%的關稅政策,將使德國的汽車出口損失超過180億歐元。
面對這樣的后果,德國的經濟界和政界再也無法坐視不管,德國以往一貫對美國采取溫和、甚至屈從的態度,但面對特朗普的得寸進尺,即便是以往謹慎小心的德國也按捺不住。
德國官員直言“所有選項都擺在桌面上”,德國不再遮掩,而是一種近乎“魚死網破”的決絕姿態,還表示“如果他們想要戰爭,他們會得償所愿”。
而美德為什么會走到這一步,和“依賴”有很大的關系,德國或整個歐盟經濟,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深深埋下了今日被動的種子。
自冷戰結束以來,歐洲的經濟布局便展現出重度的單一性,歐盟許多國家,尤其是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核心經濟體,其生產高端工業產品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消費市場主要依賴歐美市場。
美國是一個利潤豐厚的出口地,產品利潤率高,市場規模大,這種經濟關系,一度是跨大西洋聯盟穩固的重要前提,但問題在于,美國與歐盟之間的這種貿易往來并不是等值的,美國在這里處于赤字態勢。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恰恰立足于彌補這一赤字差距,他的方法既簡單又無情:通過一系列保護主義政策,削弱歐盟產業在美國的競爭力,最終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歐盟低頭。
這個策略看似粗暴,但效果斐然,從迫使歐盟接受10%基準關稅,到15%甚至更高,美國正在用無聲但極具破壞力的方式重新書寫美歐貿易規則。
美國的做法也讓人看清了一點:歐洲向特朗普示弱的態度,只會讓美國得寸進尺,德國終于意識到,僅靠依附美國市場語境下的“茍且”,只會進一步削弱自身的利益。
德國“突然變硬”
德國的“強硬表態”,實際上也并非盲目沖動,而是深思熟慮后的“破釜沉舟”,這種硬氣的轉變,很大程度上與它背后愈加清晰的現實選擇有關:德國看到了一個潛在的伙伴,中國。
2018年,當特朗普向中國發起貿易戰時,這種經濟霸凌方式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不滿,然而中國并沒有被這場貿易戰打垮,而是通過自力更生逐漸鞏固了自身的經濟韌性。
2019年至2023年間,中國在完善國內產業鏈、提升出口競爭力方面取得了驚人的進展,今年上半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創下新高,外貿順差同比增長49%,這樣的表現讓德國乃至整個歐盟產生了深深的興趣。
所以在一邊試圖與美國拉鋸談判的同時,德國把另一只手伸向了中國,德國總理宣布將在年底率領企業家代表團訪華,希望推動中德經濟合作走向深入。
而在此之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計劃推動新一輪高層中歐對話,這些不斷釋放出的信號預示著,中德、中歐合作的可能性正在被放大。
盡管德國的態度突然變硬,但美國依然顯得從容不迫,因為美國對美歐談判占據絕對主動權。擁有巨大消費市場的美國,幾乎是歐洲出口最重要的目標國。
歐盟的出口利潤結構嚴重依賴美國,這意味著歐盟再強硬,也很難完全停止出口,另外,美國精準地掐住了歐盟弱點,依賴性。
盡管德國硬氣開場,但整個歐盟并非鐵板一塊,內部反對激化美歐矛盾的聲音此起彼伏。這種復雜的政治格局,使得歐盟即便面對特朗普挑釁也難達成真正的一致行動。
特朗普的行為并不僅僅停留在與歐盟的“經濟賬”上,而是一種更長期的戰略計劃,他想要摧毀現存自由貿易規則的殘余,樹立以“美國優先”為準則的新規則,在這一規則下,美國的盟友只會成為附庸,而中國這樣的經濟體才是戰略競爭者中的頭號目標。
結語
面對看似無解的局面,歐盟再次被推向歷史轉折關口,究竟是繼續試圖與美國妥協,以犧牲自身利益尋求短期安穩,還是勇敢地重塑自身經濟戰略,重拾應對挑戰的主動權,這不僅是德國,也屬于整個歐洲的抉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