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數幼兒園和小學門口,工作日下午都會來場大型接娃游戲,風雨無阻。
法國建筑師埃里克·達尼埃爾-拉孔布在《安居生活與現代建筑》一書中就談到了這事。他說,家長們在校門外等孩子放學就像是接受“懲罰”,特別是那種隱微的精神懲罰:學校沒給他們預留等候的位置,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他們不受學校——孩子社會生活的關鍵主體——歡迎,甚至被拒斥在孩子社會生活之外。正因如此,作者攜其團隊在規劃圣日耳曼昂萊市的一所幼小一體學校時,專門設計了一個家長庭院。
家長庭院處于校內東南部,寬敞開闊,一邊直通學校大門,一邊分別通向教室、休閑中心、圖書館、食堂,以及教師和校長的辦公室。于是,家長們送接孩子上下學的時候,既可順便欣賞庭院周圍的景觀,亦可相互交流、聊天,即便遇到壞天氣也不必太過煩惱,庭院門廊帶有頂棚,足以遮風擋雨。
庭院的優越位置和便利設施顯然保障了家長的體面,也創造了足夠的情緒價值。事實證明,家長們不僅樂在其中,而且報以超乎學校/教師預期的熱情,教師們出于回應,開展了各種創造性活動,并歡迎家長走進教室。往來之間,家長、學校、孩子的關系不知不覺地改善了許多。
作者相信,建筑不單是物質意義上的建筑,更是讓使用者感到自己是被關注對象的、兼顧物質與人文價值的開放式庇護建筑,該目標必然以建筑師充分關心使用者為前提。于他而言,這即為一種新的人文主義。
事實上,許多建筑師都在身體力行這種新的人文主義,比如書中專門介紹的法國南錫市廉租房社區的設計。
這片社區包含五棟類而不同的小型公寓,及公共花園等其他空間。五棟公寓的色彩搭配皆取自聞名遐邇的童話小鎮科爾馬,其在占地面積、朝向、戶型、底層私人花園上又各具特點,為租戶根據自身喜好選擇住房創造了條件。社區的其他空間同樣散布著不少亮點,比如金雀花長廊式的社區入口,尤其到了夜晚,它的明亮與外面街道的昏暗形成了顯著對照;又如精心布置的公共花園,它部分地借鑒了被譽為“上帝后花園”的英國博德南特花園;還有那條貫穿整個社區的旱冰道,它神似社區外側的運河,引人去河邊玩耍……
得益于建筑師的各種巧思,原本主打經濟適用的廉租房儼然有了高檔住宅的模樣,租戶在新社區里聚會,互邀做客,成立協會,請市政辦公室主任參加周年紀念活動并表達訴求,給社區換上“洛博村”這個新名字……一種共同體意識悄然生發著。作者對此解釋道,租戶/居民們之所以具有對外的集體行動能力,乃是因為,他們通過住宅這一可靠的集體庇護所,認識到了集體的存在與能量。
另外,新的人文主義除了兼顧人類個體與集體,以及物質與人文,還將這種兼顧延伸到人類與自然(非人類)上,尋求兩者的團結一致。廉租房社區中那條引人探索運河、親近自然的旱冰道就是表現之一。
再比如,在有可能遭遇森林洪災的樓區中央修建一個沉淀池,池塘平日里無水,呈現旱地景觀,雨季時集水,變身微型湖泊。它的意義既在于切實地抵御洪災,更在于時刻提醒人們注意洪災,培養人們應對自然災害的意識和能力,也就是從更高的維度提供庇護。正如作者強調的,建筑或者說“庇護所是對世界的一種文化布局,它使人類能夠適應自然條件的多樣性,并在對他者、自然環境、非人類存在的接納與拒絕之間建立界限。只有了解庇護與逃生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防止人們受困于庇護所之中”,才能在自然災害頻發的今天獲得安居生活。
原標題:《家長接孩子放學,可以更有“尊嚴”嗎?》
欄目主編:王一 文字編輯:肖雅文
來源:作者:盧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