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醫藥健聞
美通社消息,宏利日前發布的2025年宏利亞洲關懷調查顯示,隨著中國人口壽命的不斷延長,消費者對“安享晚年”的認知正在發生深刻轉變——重心從追求生命長度進一步轉向追求生命質量。盡管這種觀念的演變反映出人們對身體、心理和財務健康的日益重視,但該調查也進一步揭示出中國消費者在健康管理和財務規劃方面仍存在顯著不足。而這一差距,或將影響人們實現其“高質量長壽”目標的能力。
宏利亞洲關懷調查旨在對亞洲消費者當下的身心健康以及財務狀況進行集中評估,目前已連續開展六年。此次調查覆蓋亞洲九大市場共9,034名受訪者,其中包括中國內地的1,000名受訪者。調查結果顯示,在面對衰老問題時,相較于延長壽命,中國內地受訪者更重視生活品質。所有受訪者中,僅有7% 的受訪者將延長壽命作為晚年生活的首要目標,而超半數(52%)受訪者則更關注實現身體、心理、社交及財務健康,及追求充實的晚年生活。
高質量長壽目標明確,健康預防行動仍存差距
調查顯示,中國內地受訪者普遍以更全面的視角看待長壽:身體健康(37%)、心理健康(32%)與財務健康(31%)幾乎置于同等重要位置,其中身體健康仍是首要考量。高達88%的中國內地受訪者表示,他們已為退休后保持健康做好充足準備,這一比例比62%的亞洲平均水平高出26%,位居九個受訪市場之首。其中,35至54歲人群信心最強,超九成受訪者表示“已為老年健康做好準備”。
但另一方面,中國消費者的高度自信或顯得過于樂觀。據調查數據,不足四成(38%) 的中國內地受訪者每年定期體檢;略高于三分之一(37%)受訪者的每日睡眠時長能夠達到專家的推薦時長;僅有15%-25%的受訪人群會定期監測握力、活動能力、肌肉量和攝氧量等重要的科學健康指標。
這種“高信心、低行動”的偏差在上述中年人群(35-54歲)中尤為顯著,且該群體中平均每十位受訪者中就有三至四人表示已出現影響日常生活的健康問題,這一比例顯著高于總體平均水平(28%)。鑒于該年齡段人群在家庭和社會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這一現象也帶來一定警示:想要真正實現理想的長壽愿景,中國消費者亟需采取更全面、更主動的健康預防與管理策略。
財務準備仍存缺口,長壽規劃需提早布局
除身體健康外,財務健康同樣被視為實現“長壽生活”的關鍵支柱。今年的調查顯示出中國消費者對兩者間的關聯具有高度認知,約七成中國內地受訪者認為財務狀況會對個人健康和壽命產生重要影響。盡管只有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擔心退休資金不足,遠低于43% 的亞洲平均水平,但受訪者實際的財務行為仍反映出其在退休準備方面存在不足。調查顯示,許多中國消費者的資產配置較為保守,近四成受訪者將資產集中于現金或定期存款,顯現出多元化配置的缺口。而在退休儲蓄投資方面,個性化、穩定性和增長潛力則是中國消費者最為關注的重點。
另一方面,專業的財務規劃對實現圓滿的退休生活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調查顯示,擁有專業理財顧問的受訪者中,80% 對其退休財務狀況頗具信心;而在無專業理財顧問的受訪者中,該比例僅為58%。這凸顯了人們在“長壽時代”對于專業化、個性化的財務解決方案不斷增長的需求,以更好地應對日益復雜的養老財務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