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安氣溫連連突破40度,空氣持續彌漫著熱浪,全國多地也同時陷入“史上最熱三伏天”。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極有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1.5℃以上的概率已達86%。對此,企業需要思考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在極端天氣的“烤”驗中,交出一份合格的“氣候答卷”。
今年七月,全國各地地表溫度灼熱如焚,灼熱空氣仿佛凝滯,我們或將迎來史上最熱的夏天。這并非孤例,全球各地警報聲此起彼伏:熱浪席卷歐洲,北美山火肆虐,東亞暴雨成災。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報告警示:地球已進入“未知領域”,溫室氣體濃度與海洋溫度雙雙突破歷史記錄。
應對此種情況,碳中和目標就成為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企業通過ISO 14064、PAS 2060等標準量化碳足跡,實現碳中和,推動供應鏈綠色轉型,并積極參與全球碳市場交易。當極端天氣從“偶發”變為“常態”,碳中和認證不再是企業的“可選項”,而是應對氣候危機的“必答題”。
碳中和(Carbon Neutral),又稱碳補償(Carbon Offset),是指通過計算個人、企業或組織日常活動直接或間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當量(tCO2e),并采取相應措施抵消這些排放,以實現相對“零排放”的目標。
碳中和認證是由權威第三方機構(如興原認證中心)依據國際標準(如PAS 2060、ISO 14064等),對企業、產品或服務的碳排放進行量化評估,并通過減排措施與碳抵消相結合,最終實現“凈零排放”的認證過程。其核心要求包括:
- 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核算: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法(LCA),計算產品從原材料開采、生產、運輸到廢棄處理的全過程碳排放。
- 減排優先原則:要求企業優先通過技術升級、能源替代(如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方式降低自身排放,而非依賴碳抵消。
- 碳抵消機制:對無法消除的剩余碳排放,需通過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森林碳匯等經認證的碳抵消項目進行平衡。
- 第三方驗證與持續監測:認證結果需經獨立機構(如興原認證中心)審核,并要求企業定期披露碳排放數據,確保持續符合標準。
碳中和的認證價值:
1. 環境價值
- 減少碳排放:直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緩解全球變暖。
- 推動節能措施:鼓勵企業采用節能技術,降低能源消耗。
- 支持環保項目:通過碳抵消投資可再生能源和碳匯項目,促進生態修復。
2. 經濟價值
- 提升品牌形象:展示企業對氣候變化的承諾,增強市場競爭力。
- 避免貿易壁壘:符合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國際政策要求,避免進口限制。
- 獲得政策支持:享受政府補貼、稅收優惠,降低運營成本。
3. 社會價值
- 增強公眾信任:通過第三方認證,提升消費者和投資者對企業的信任。
- 推動行業轉型:促進供應鏈低碳化,引領行業可持續發展。
- 符合國際目標: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保持一致,推動全球氣候行動。
綜合來看,企業進行碳中和認證,對環境、社會和自身經濟成本都有很高的價值體現,碳中和不僅是合規要求的一部分,還能提升企業形象,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
碳中和認證的適用行業:
- 制造業:汽車、電子、化工等行業,需管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
- 能源業:電力、可再生能源企業,需優化能源結構。
- 服務業:物流、金融、建筑等行業,需減少運營排放。
- 農業與林業:通過碳匯項目(如植樹造林)抵消排放。
碳中和的認證中,需要界定一定的范圍(具體范圍會體現在認證證書中):
- 企業層面:組織整體或特定項目(如工廠、數據中心)的碳中和認證。
- 產品層面:產品生命周期內的碳足跡認證(如電子產品、食品)。
- 活動層面:會議、展覽等臨時活動的碳中和認證。
- 區域層面:城市、園區等區域的碳中和認證。
當極端天氣成為“新常態”,碳中和認證已從企業社會責任升維為生存戰略。正如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全球風險報告》所警示:未通過認證的企業,將在未來十年面臨30%以上的市場淘汰風險。唯有將認證體系深度融入運營DNA,通過技術創新、供應鏈協同和政策適配,方能在氣候危機中化挑戰為機遇,共同守護人類文明的可持續未來。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部分來源于互聯網,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到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核實后協商處理或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