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爺爺叫蔣斯千,有兩個兒子,老大蔣肇海,老二蔣肇聰。
蔣肇聰就是蔣介石的父親。
下面這張修復過后的老照片中的人物,就是蔣肇聰。
蔣肇聰
對比蔣介石晚年的照片,他和父親長得有七八分相像,氣質也差不多。
蔣介石和宋美齡
蔣家自從搬遷到浙江寧波奉化溪口鎮后,世代以務農為業,直到蔣斯千40來歲在溪口鎮街上開了一家名為玉泰的鹽鋪,才結束了蔣家務農的傳統,也因此使得蔣家家道日興,過上了比較寬裕的好日子。
蔣肇聰生于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于清朝光緒二十一年(1895)因為感染霍亂去世,享年53歲。
人如其名,蔣肇聰從小十分聰明,由于家庭經濟比較好,他還讀過書,性格也十分開朗,能說會道,為人處世極其油滑,可以說是個人精,故而溪口鎮的鄉里鄉親給他取了一個“埠頭黃鱔”的外號。
蔣肇聰剛20歲出頭就從老爹蔣斯千手中接管了玉泰鹽鋪的生意,蔣斯千則回到家中吃齋念佛、不再管生意上的事,安享晚年生活。
玉泰鹽鋪
別以為玉泰鹽鋪就只是賣鹽巴的,蔣斯千在經營時,其經營范圍就已經比較廣,不僅經營官鹽生意,還賣大米、自釀酒水、酒糟、菜餅石灰等等。
蔣肇聰接手后,玉泰鹽鋪經營范圍進一步擴大,另外蔣肇聰還跟溪口鎮上幾個老板合伙投資了貨船貨運業務。
因為蔣肇聰為人聰明能干,年紀輕輕,又有干勁闖勁,他接手玉泰鹽鋪后,生意更紅火,賺錢更多,蔣家的日子也因此更上一層樓,成為溪口鎮十大富戶之一。
除了油滑這個于人品而言不太好的特點外,蔣肇聰一輩子在溪口鎮的名聲還是挺不錯的。
他讀過書,口才又好,因此溪口鎮周邊人發生了糾紛,總會找他調解,能調解他就調解,實在調解不了,他還會充當訟師幫人打官司。
蔣家故居
另外他老爹蔣斯千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一輩子樂善好施,受老爹的影響,以及讀書明白的道理,他一輩子也為溪口鎮的鄉里鄉親出錢出力做了不少好事。
蔣肇聰一生共娶了三任妻子,第一任妻子是徐氏,生育了蔣介卿、蔣瑞春,1882年徐氏病故;第二任妻子是孫氏,結婚兩年后,孫氏感染霍亂去世,沒有生育子女;第三任妻子是王采玉。
蔣肇聰墓
王采玉,原名王彩玉,就是蔣介石的母親。
王采玉生于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1921年因心臟病病故,享年58歲。
下面這張修復過后的老照片中的人物,就是王采玉。
王采玉和蔣經國
王采玉年幼年少階段過過一段富家小姐的好日子。
她父親叫王有則,熟讀詩書,聰明能干,先是以售賣土特產為生計,后來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地區召集流亡的難民開墾因為戰亂荒廢的土地,因而發家致富,成為地主財東。
然而不知何故(沒有歷史記載),王采玉長到十四五歲的時候,前半生勤勤懇懇、聰明能干的王有則突然變了個人,對家中之事、生意上的事突然就不聞不問了,家道開始中落。
1882年王有則去世后,由于王采玉的二弟嗜賭成性,幾乎將家中財產揮霍一空,于是王家從中落逐漸返貧。
而王采玉的母親身體不怎么好,三弟王賢裕又患有精神病,一家人的生計就落到了王采玉肩上,她從此過了好幾年的苦日子,只靠著精通女紅的手藝,為別人縫縫補補賺些零錢勉強支撐起整個家。
王采玉和蔣介石
1883年,20歲的王采玉嫁給了當地一個姓竺的男人,竺某性格不怎么好,為人愛計較,常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王采玉吵架,有時甚至打罵王采玉,王采玉在竺家的日子過得可謂是水深火熱。
出嫁第二年春天,王采玉生下一個男孩,但幾個月后孩子突發疾病,由于未能及時救治,孩子夭折了。
到了秋天,竺某又因為感染霍亂去世。
幾個月間,王采玉接連喪子喪夫,心理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而沒了孩子,也沒了丈夫,竺家對王采玉的態度也隨之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王采玉自覺已沒法在竺家待下去,于是回了娘家,和母親、兩個弟弟相依為命。
王采玉
才嫁出去一年多,相繼就死了孩子、丈夫,王采玉回娘家后,村里人對她議論紛紛,漸漸地村里人幾乎形成了共識,說她是克夫克子的面相,嫁到誰家誰家倒霉。
本來王采玉心理就遭受了巨大打擊,聽得村里人的種種閑言碎語,她更是心灰意死,覺得這滾滾紅塵也沒什么好留念的了,動了出家為尼的念頭。
不久后,王家附近金竹庵的一位老師太圓寂了,王采玉的母親姚氏是虔誠的佛教徒,聽得消息后,就帶著王采玉去金竹庵幫忙料理老師太的后事。
金竹庵
那幾天王采玉和母親在金竹庵幫忙,大清早就去,到晚上才回家,這使得她對庵中尼姑們的生活更加了解,對佛教的種種教義理念也更加認同,于是在料理完老師太的后事后,王采玉下定決心就在金竹庵出家。
姚氏雖然篤信佛教,但出家這事她可從來沒想過,她反對女兒出家,但王采玉心意堅決,她苦勸未果,最終只得無奈妥協,妥協的條件是王采玉不能剃發,帶發修行,這一點王采玉也妥協了。
當時王采玉才22歲,姚氏之所以要求她帶發修行,考慮的是她出家只是因為連續遭受種種打擊的一時興起之舉,未必就能一輩和青燈黃卷為伴,說不定哪天就后悔了,到時候她還得嫁人呢,剃光了頭發還怎么嫁人?
玉采玉和兒子蔣介石、兒媳毛福梅、孫子蔣經國
果然知女莫若母,王采玉出家僅一年后,就還俗再嫁了。
王采玉有個堂哥叫王賢東,王賢東是玉泰鹽鋪的老伙計,深受蔣肇聰信任,負責店務和財務,可說是玉泰鹽鋪實際上的掌柜。
自從蔣肇聰的第二任妻子孫氏去世后,蔣肇聰整個人的心氣低了很多,一天天悶悶不樂、唉聲嘆氣。
王賢東和蔣肇聰雖是雇傭關系,但合作了多年,又相互信任,早已成為朋友,他看蔣肇聰郁郁寡歡,實在不忍心,又想到自家堂妹死了丈夫后,年紀輕輕竟然出家了,也實在不忍心,于是有意撮合兩人。
王賢東先和蔣肇聰說了,蔣肇聰覺得可以。
王采玉
隨后王賢東就去了金竹庵找王采玉說。
王采玉聽說給她介紹的對象是蔣家的蔣肇聰,心里很滿意,原因無他,蔣家經過蔣斯千、蔣肇聰兩父子的努力,已經成為當地十大富戶之一,并且父子倆的名聲都挺不錯,王采玉打小就聽說過父子倆的名號。
最后王采玉對王賢東說:“這件事還得和母親大人仔細商量再說。”這就是同意了這門婚事。
緊接著王賢東又找到堂嬸姚氏,姚氏聽他說后,也十分樂意結成這門親事。
1886年,出家一年后的王采玉還俗,嫁給了蔣肇聰,成為蔣肇聰的第三任妻子。
當時王采玉23歲,而蔣肇聰已經44歲,老夫少妻,婚后蔣肇聰對王采玉非常寵愛,而蔣家當時的家庭條件已經非常好,吃了幾年苦后,曾經的富家小姐王采玉,變成了富家少奶奶,又過上了好日子。
蔣介石
蔣肇聰對王采玉的娘家人也不錯,時常去看望丈母娘,每次去都帶著大包小包的東西。
王采玉拿自己的私房錢接濟娘家,蔣肇聰也從來不管,過年過節的時候,他也會主動拿些錢給丈母娘。
王家因為王采玉嫁給了蔣肇聰,雖然家道沒有中興,但日子也好過了。
1887年,王采玉生下長子蔣介石;三年后,生下長女蔣瑞蓮;又三年后,生下次女蔣瑞菊,出生不久后就夭折了;再三年后,生下次子蔣瑞青,長到3歲夭折了。
蔣介石
由于蔣肇聰去世得早,他去世時蔣介石才8歲,所以蔣介石可說是王采玉一手帶大,王采玉對他的影響很深,母子倆的感情也極好,蔣介石直到晚年都時常顯露出對母親深深的依戀。
1921年,王采玉因心臟病病故,享年58歲。
當時蔣介石剛開始發跡,初步得到了孫中山的賞識和信任,王采玉病故后,孫中山親自為王采玉寫了祭文,并為王采玉的墓碑題詞,蔣介石則為母親的墓題寫了一副墓聯——禍及賢慈,當日梗頑悔已晚;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
王采玉墓
王采玉墓
蔣介石題寫的這副墓聯并非應景之作,言辭非常懇切真實,他年少的時候確實頑皮搗蛋,打架是家常便飯之事,他直到晚年都深深念記母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