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句話:世界是一個舞臺,人人都是演員。
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自愿或非自愿地在不同的場合戴上了“社交面具”。
與親友的相處中,為了不冷場,有時候會假裝開心。
為了向外界傳達出“我是值得被尊重的”,我們往往會進行一些炫耀性的消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也就是說,當我們向外界展示自己時,總會不自覺地帶點偽裝的成分。
然而,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有時候會遇到那些極度坦誠的人。
有位名為“王小易”的博主拍了一個系列視頻,叫做“當我有一個極度坦誠的朋友”。
當她買了很貴的圍巾時,她會坦誠地說,自己攢了很久的錢就為了在冬天裝個大的,畢竟自己很虛榮。
當她走進高端餐廳時,會直接跟服務員說自己沒有吃過這個菜,請服務員過來介紹菜品的口感。
面對這些極度坦誠的人,剛開始我們可能會覺得他是不是缺心眼,相處得越久就會發現,他的境界很高,城府很深。
為什么這樣說呢?
從不情緒內耗
當我們第一次遇到極度坦誠的人時,總以為對方性子直、缺心眼、腦子不會拐彎。
甚至打心底認為,這個人情商堪憂,肯定沒有什么大作為。
但相處久了之后才發現,這類人活得比誰都輕松,心里也從不會糾結、內耗。
更令人奇怪的是,這種直性子并沒有讓他們的人際關系一團糟,反而能交幾個知心朋友。
與此相對應的,是那些總不能直接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的“擰巴人”,為了自己的“人設”吃了很多啞巴虧。
敏感又“擰巴”的人多半是有著很強的自尊心,但同時又缺乏自信。
他們明明心里很在意,但為了自己的面子卻說“無所謂”。
背地里則會不斷重復回想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還經常為了一點小事而失眠。
這就導致,“擰巴”的人總會給人帶來一種緊繃感,讓人相處起來有種無形的壓力。
而且,“擰巴”本身就需要消耗能量,大家也沒有心思和精力去猜誰的心思,久而久之就會活得越來越累。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每天產生的許多念頭,其中許多都是無意義的反芻。
如果想要活得輕松自在,就要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
而極度坦誠的人則做到了這點,因為他們總是每時每刻都在做最真實的自己。
快速篩選社交
成年之后的社交,大家總是默契地戴上了一張面具,不愿表達真實的自己。
或許是為了得到某種利益,或許是不愿意暴露自己真實的想法,人和人之間總是維持著一種極其淺層的交往。
許多人總是抱怨,越長大越很難交到真心的朋友了。
曾經看到過一個帖子,為什么長大后很難交到知心朋友呢?
有位博主回答道,因為很多人并沒有長大,而只有真正長大的人才會有一顆真正的心。
也就是說,并不是越長大越交不到真心朋友,而是沒有心的人交不到真心朋友。
當進入職場之后,大家都沒有拿出自己的真心去交朋友,而是帶著一層偽裝的“面具”。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人格面具”,指的是個體會在不同的社交場合戴上不同的面具,以此來適應各種場合的需要。
人格面具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同時也使個體避免因暴露真實內心真實想法而受傷。
然而,如果個體長期戴著面具,沒有為真實的自我留有余地,就可能會導致自我異化等問題。
那些極度坦誠的人,他們從來不會過度地偽裝自己,因為他們玩的全部是“陽謀”。
這類人幾乎什么都不隱藏,而是將自己所思所想完全地展現給別人,來快速篩選和自己玩得來的伙伴。
也就是說,那些極度坦誠的人并不是傻,而是在用真誠淘汰掉與自己不同頻道的人。
他們在社交中秉持著這樣一條原則,“我明牌,你隨意”。
這也是為什么,他們看起來好像并沒有什么情商,但人際關系卻很好。
總而言之,極度坦誠的人并不是傻,而是境界極高。
他們已經不屑于用偽裝來虛與委蛇,而是用真誠來篩選志同道合的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