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大暑。大暑節氣一般在“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而大暑一過,秋天就真的不遠了。大暑在五季中屬長夏,土氣所主,脾胃二官當令。是一年中陽氣達到鼎盛,也是將由陽轉陰的時節。此時夏季過熱易中暑,貪涼又會引起風寒感冒,尤其是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
引經據典,詳解中醫"借暑驅寒"的千年智慧
1.《黃帝內經》的時空觀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靈樞·歲露論》:"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大暑作為夏季最后一個節氣,正是天地陽氣達到鼎盛之時,人體腠理開泄,此時驅寒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2.張仲景的"寒病熱治"思想
《傷寒論》:"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創制"四逆湯"等溫熱方劑,奠定冬病夏治理論基礎?? 提示沉寒痼疾需借陽氣旺盛時根治,避免"寒冰遇春陽"式的反復發作。
3.明清醫家的實踐發展
張璐《張氏醫通》首創"白芥子涂法"治療寒哮
吳鞠通《溫病條辨》強調"暑必挾濕",需祛濕與溫陽并舉
潮大云診AI賦能體質辨識—如何根據體質調整飲食起居做好養生呢?
濕熱質者猶如身處桑拿房,面垢油光、口苦苔膩,稍動則汗如雨下。此時需清淡飲食,綠豆薏米為良伴,辛辣肥甘是大忌。
氣虛質者似驕陽下蔫苗,動輒氣喘汗多、神疲乏力。清補生津是關鍵,西洋參、麥冬可緩緩滋養,過度發汗反損元氣。
陽虛質者縱使酷暑也畏冷,喜熱飲易腹瀉。切莫貪涼飲冰,生姜、羊肉溫中扶陽,護住體內微弱暖意。
陰虛質者如同干裂土地,五心煩熱、口干咽燥。銀耳百合滋陰潤燥是上選,熬夜燥熱之物無異于火上澆油。
可見,同是大暑,不同體質者養生之道天差地別。中醫體質學將人之稟賦劃分為九大基本類型,體質差異決定了我們對環境的不同反應、疾病易感傾向及調理方向。古人強調“因人制宜”,正是看到了體質這把健康“密鑰”的獨特性。若不明自身體質,盲目跟風“網紅”養生法,往往南轅北轍,甚至雪上加霜。
現代科技賦能,體質辨識更清晰:隨著科技進步,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技術的體質辨識方法日益成熟。通過規范化分析,能更精準地為個體描繪體質圖譜,讓“因人施養”有了科學落地的支撐。大暑養生,與其盲目“吃苦”,不如先借助專業手段了解自身“土壤”特性。
潮大云診說,大暑雖酷烈,卻是天地間陽氣最盛之時,亦為養生關鍵窗口期。識得體質本相,方能以個體化智慧調和陰陽,于炎炎夏日守得一份從容康健。當養生方案與生命密碼精準契合,健康便不再是模糊概念,而是可被量化的日常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