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大家覺得,學習是靠天賦還是靠努力呢?
有沒有那么一刻,在心里默默問自己:“我的孩子到底是不是讀書的料”?
咱就說同樣是看手機,我二姐家孩子每天打游戲,可每次考試照樣年級前30。而我家倆娃,就差遠了。
你要說天賦管用吧,我姐他們學歷也就是個高中,你要說努力管用吧,我家倆娃也挺努力的,可成績就是上不去。
那一個沒有啥天賦,又看上去不那么努力的孩子,為什么會在學習上還那么拔尖呢?
我總結有以下4點:
一:抗挫性強,會合理管理情緒
學習的路上,跌宕起伏是常態。
那么孩子在面對挫敗時,是崩潰放棄還是冷靜分析就顯得格外重要。
俗話說:“沒有常勝將軍”,再厲害的孩子也有做錯題、卡殼、失利的時候。
面對這些“挫折”的時候,小外甥眼神里也會有些許失落,但總是很快能穩住心神。
他不是不在乎結果,而是更關注“為什么錯”。
能平靜地審視錯誤,分析原因,自己去尋求方法。這份冷靜背后,是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和對自我能力的篤定。
二:會合理規劃時間
時間對于每個孩子來說都是公平的,但利用效率天差地別。
放學回家,作業、復習、預習、興趣班、休息……事情一大堆。孩子如何安排?
很多孩子,看似忙忙碌碌,書桌攤開一片,卻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作業寫到深夜效率奇低;
或者沉迷玩樂,直到最后關頭才草草應付。
而像小外甥一樣“會學習”的孩子,往往展現出與年齡不符的“規劃力”。
小小年紀就懂得區分輕重緩急,能自己預估任務耗時,會主動制定合理的計劃表,并自覺遵守。
這種“時間管理意識”,讓小外甥在同樣的時間里,學得更扎實,玩得也更安心。
就是特別有條理性、責任感和對學習目標的掌控欲。
三:有極強的內驅力,喜歡主動求知
要知道,學習絕對不僅僅是記住標準答案。
你會發現,當老師講完一個知識點、讀完一個故事、解決一道難題后,很多孩子的反應就是點點頭,表示“我記住了”,就像是完成了一項任務。
而小外甥經常因為喜歡問問題被老師表揚。
平時做題,他喜歡問自己:“如果換個條件會怎樣?”
喜歡聯想:“書上說的和我在XX上看到的不太一樣呢?”
他從來不滿足于被動接收信息,而是積極思考、試圖理解背后的邏輯、建立知識的聯系,甚至敢于提出質疑。
孩子身上這種珍貴的“求知欲”和主動的“追問精神”,這種深層次的思維卷入,才是是持續學習、深度學習和創新思維的源泉。
這比單純的記憶力,更能決定孩子能走多遠、鉆多深。
四:懂得活學活用
知識的價值,在于被喚醒和運用。
很多孩子,題目稍作變形或換個情境,就束手無策,抱怨“沒見過”。
而我發現,小外甥在學了一個新公式、新概念、新方法后,他不會僅僅停留在會做題的層面。
而是舉一反三,甚至能把知識“遷移”到生活中。
他能在生活中發現與所學知識的關聯(比如用數學原理解釋游戲規則,用語文修辭描述所見景物)。
能嘗試用新學的方法去解決看似不相關的老問題,甚至能觸類旁通,自己琢磨出新的思路。
這種“活學活用”的本事,證明知識在他腦中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被理解、消化、融入了他的認知網絡,隨時可以調取、組合、創新。
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力體現。
你看,這4點和大家最關心的“智商”和“天賦”其實沒有太大聯系。
所以,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它的根基從來不在云端之上,而在日復一日的習慣與心性里!
天賦或許決定了起跑的速度,但真正支撐孩子跑完漫長學習馬拉松的,是這些可培養、可塑造的底層品質:韌性、條理、好奇與靈活。
所謂“讀書的料”,本質上就是“會學習的人”。
而這“會”字背后,大概就是這四點核心素養的體現吧!
我想,喚醒并呵護這些特質,比尋找天賦更為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