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路透社報道,荷蘭首相呂特在歐盟外長會議后宣稱,考慮對持續與俄羅斯開展貿易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印度外交部當日通過官方聲明回應,此類單邊制裁措施毫無國際法依據,印度絕不會接受。
印度(資料圖)
印度作為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費國,日均原油消耗量超過500萬桶,其中85%依賴進口。俄羅斯石油在印度進口結構中的占比,已從2022年的4%升至2023年的22%。這一變化的核心驅動力是價格優勢——俄羅斯向印度出口的原油,長期保持較國際基準價每桶低10至15美元的水平。按印度年均進口3000萬噸俄油計算,每年可節省約45億美元成本。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的數據顯示,其已在中東、非洲、美洲建立起28個長期供應基地,形成覆蓋全球主要產油區的采購網絡。即便面臨外部制裁壓力,也能通過增加沙特、阿聯酋等傳統供應國的進口量,維持能源供應穩定。
俄烏沖突爆發后,北約成員國雖宣稱要減少對俄能源依賴,但2023年從俄羅斯進口的液化天然氣仍達140億立方米,占其天然氣總進口量的7%。其中,德國、意大利兩國進口量合計占北約從俄進口液化天然氣總量的62%。同一時期,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布魯塞爾峰會期間公開表示,印度應“承擔起責任”,減少與俄羅斯的能源貿易。這種自身持續進口卻要求他國切斷合作的做法,在印度外交部的聲明中被直接定義為“典型的雙重標準”。印度前外交部長薩仁山指出,北約在能源問題上的態度,本質是將自身利益置于國際公平規則之上。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1.0時期,美印通過《美印核協議》衍生出民用核能合作項目,美國企業參與印度6座核電站建設,相關投資規模達120億美元。拜登政府任內,雙方在印太經濟框架下簽署半導體供應鏈合作協議,美國向印度提供5億美元技術支持,助力其建立芯片制造基地。若特朗普開啟2.0執政期,美印在經貿領域的分歧可能再度凸顯——美國曾在2018年對印度鋼鋁產品加征25%關稅,這一措施若重啟,將影響印度每年約23億美元出口。美國推動的“印太戰略”側重軍事安全協作,印度“東向行動”則更注重經濟合作,兩者在資源投入方向上存在明顯差異。美國國務院2023年發布的人權報告中,對印度阿薩姆邦移民政策的指責,已引發印度議會的強烈不滿,成為雙邊關系中的潛在摩擦點。
2002年,中俄印三國在聯合國大會期間首次舉行外長會晤,正式提出合作機制。該機制建立初期,聚焦于推動多極化國際秩序,先后在莫斯科、新德里、北京舉辦18次高層磋商。機制運行期間,三國在反恐、氣候變化等領域達成12項聯合聲明,其中2019年發表的《中俄印關于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為巴黎協定的實施提供了重要支撐。2020年中印邊境沖突后,三國高層互動頻率顯著下降,原定2021年舉行的外長會晤被無限期推遲,機制陷入實質性停滯。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年5月在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表示,重啟中俄印合作機制“符合三國共同利益”。印度總理莫迪隨后在金磚國家峰會期間回應,對基于相互尊重的建設性對話持開放態度。俄羅斯外交部亞洲司司長莫爾古洛夫透露,俄方已就重啟機制與中印兩國進行非正式溝通,得到積極反饋。
貿易(資料圖)
中印俄三國經濟總量合計達27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24%;三國人口總數超過30億,占全球人口總量的40%。這樣的體量規模,使其合作對多極化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能源領域,俄羅斯每年可向印度出口5000萬噸原油,中國則能為印度提供煉化技術支持,形成“資源—加工—市場”的完整鏈條。經濟層面,三國均是金磚國家成員,在新開發銀行框架下已聯合投資23個基礎設施項目,涉及金額達180億美元。地緣政治上,三方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反對單邊制裁等議題上立場相近,其協作能有效平衡單一霸權對國際事務的主導。印度觀察家基金會的數據顯示,若中俄印恢復合作機制,將使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提升15%以上。
印度對北約的強硬回應,標志著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規則制定中話語權的提升。這種表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巴西、南非等國近期對西方單邊制裁的反對形成呼應。重啟中俄印合作機制,可能成為打破西方中心主義國際秩序的重要嘗試。三國若要推進合作,需先就邊境爭議、貿易失衡等歷史遺留問題建立定期對話框架——中印之間可先恢復邊境貿易口岸的正常運營,為政治對話創造氛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