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紀佳琦
2025年7月一個周末的午后,雨絲偶爾飄落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比如縣白嘎鄉小學。在宿舍樓下,記者見到了27歲的英語教師曹惠。她穿著簡單的白色上衣,扎著馬尾,2020年7月從大學畢業的她,同年8月選擇了踏上這片雪域高原,成為白嘎鄉小學的一名教師,至今已是第五個年頭。
比如縣白嘎鄉小學操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紀佳琦/攝
大學畢業時,家在四川雅安的曹惠做出了一個令家人頗感意外的決定。“從小到大,我都是比較聽話的,報考時就想做點不一樣的。”她不顧父母反對,選擇了高海拔的那曲牧區。“不管不顧的來到這里后,有過退縮,”她坦言最初經歷波折。然而,真正讓她留下的力量,源于這片土地上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經過一段時間相處,我逐漸感受到,這里的孩子們渴望知識,也加深了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初次踏上白嘎鄉的土地,藍得透亮的天空、巍峨的雪山令她震撼,學校的簡陋條件也超出預期。這份艱苦很快被溫情沖淡,“剛到比如縣分配完后,就有老師來接,當時覺得學校真的把每一個來到白嘎鄉小學的人當成家人。”她更驚訝于,“這里的教育基礎雖然薄弱,但是學生、家長對待教育的重視程度都非常高。”
冬季的比如縣白嘎鄉小學。受訪者供圖
家人很擔憂她的身體能否適應,“剛開始時,爸媽特別反對,覺得太苦太遠,怕我受不了。剛到那曲時,高反比較明顯,但一到比如縣又立馬好了,但偶爾還會頭疼睡不著,自己身體基礎不是特別好,每個月都會經歷感冒發燒。”生活條件同樣艱苦,經歷過在校外酒店與人合住的不適,搬回學校后又遭遇疫情,常年面臨冬季水管凍結導致的用水不便,飲食一度也需要適應。“但在學校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這些困難都克服了。”曹惠說。
在牧區教英語,最大的挑戰是語言環境的缺失。為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曹惠常在課前播放簡單的英文歌曲或動畫。最初擔憂學生聽不懂漢語,但站上講臺,聽到那一聲整齊的“老師好”,讓她心里的石頭落了地,她也積極融入當地生活,從完全不懂藏語,到現在能聽懂一部分,并嘗試學習簡單用語。
五年里,曹惠送走了兩屆畢業生,目前正帶著第三屆四年級班。孩子們的成長是她工作的動力。她見證了學生從對英語一無所知,到現在能進行簡單對話。尤其令她有成就感的,是一位叫次仁平措、智力有些特殊的孩子,從課堂上行為散漫,到如今能夠跟隨其他同學朗讀單詞、書寫簡單的字母。
孩子們質樸的情感表達成為高原上溫暖的慰藉。她收到的,是課前直白的贊美,是每個節日粘著花朵的手寫信箋。
學生制作的粘著花朵的手寫信箋。受訪者供圖
讓曹惠留下的緣由,已從“責任”深化為“熱愛”。任教五年來,最打動她的瞬間是第一屆學生畢業的時候,告別時想的是不能哭,但還是沒忍住,緊接著一群孩子們跑過來抱住她,“老師,以后我們會經常回來看您的。”
學生在練習硬筆書法。受訪者供圖
年復一年,“每年在學校待的時間比在家里待的要長”,白嘎鄉在她心中已是第二個家。身份認同也隨之牢固。“我覺得我就是白嘎鄉的老師,”她說,學生、家長、同事、商店老板的日常寒暄都讓她感受到自己是這里的一分子,“這種認同感是在長期的相處中慢慢建立起來的。”
五年在高海拔牧區的歷練,深刻地塑造著她。“這段經歷讓我變得更加堅強,更懂得珍惜,以前在家里總覺得很多東西理所應當,來到這里才知道生活不易,更明白了教育的意義不在于環境,而在于用心。”對于她的四年級孩子們,“我希望他們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的家鄉和文化的傳承。”
學生們在過六一兒童節。受訪者供圖
她也觀察著高原牧區鄉村教育的變化:“這幾年學校的硬件設施不斷翻新,來了很多年輕教師。”她指出了仍需努力的方向,更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更豐富的課外讀物、更多的教師培訓機會,以及面對生源增加的相應援助。
對于和她一樣懷揣教育理想的年輕同輩,曹惠的回答溫和而堅定。在她看來,基礎教育更像是慢火細熬的修行。帶著熱忱,帶著平常心,去成為點燃火種的人,時間會給出最好的答案。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