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杜慶森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是一座將城市品質寫進名字的城市。日照之美,美在山水,美在生態,美在人文,美在活力。我的人文日照系列文章第一篇《奎峰巍巍映初光》,先寫了奎山,因為那里是我老家,但對每個日照人來說,寫山一定要寫河山。
在黃海之濱,日照城北,有一座山峰,以巍峨之姿俯瞰人間,以厚重之魂滋養一方。它是日照人的精神圖騰,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瑰麗長卷,更是歲月沉淀下的立體史詩——這,便是河山。
河山之所以稱作河山,據清康熙十一年《日照縣志》記載,是“以其為境內眾河之源因名”,河山是日照縣境內的眾河之源,因此得名。而日照河山,既是陽光普照萬里江山之盛景,更是日照這座陽光城市的最美寫照,為日照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也許是起源于日照諺語“河山戴帽,三日雨到”,當云霧籠上山頂,三日內必有甘霖降臨。這雨水涌入巖層,在暗處奔涌千日,復又成清泉,奔流成河,因之成為“河山”。不管怎樣,這座山與河結下不解之緣。到底是哪幾條河發源于此呢?我查了一下資料,只記載崮河發源于河山。崮河系傅疃河東支,是傅疃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其河道縱貫日照市主城區南北,兩側有張家河、香店河、營子河等支流匯入,最終經傅疃河匯入黃海。所謂眾河之源,也是眾水之源。崮河在河山的水源是后樓河,在河山東麓大暖帳村和南麓后時家官莊村各有一源,向下依次匯入香店河、張家河,與發源于絲山南麓的沙墩河一起匯成崮河。此外,傅疃河重要支流馬陵河,也源自河山北麓,經過尹家河匯入馬陵水庫,通過馬陵河匯入傅疃河;發源于河山東麓棲鳳嶺下的金銀河,則向東而北匯入了潮河,通過兩城河口入海。
日照縣城區附近有四座山,也被稱為日照“四山”,北有河山,東北有絲山,西有黃山,南有奎山。這四座山海拔都不高,不過千米。黃山過去建有電視發射臺,山勢平庸,景致一般,前往游覽的市民并不多;奎山古有“一縣文峰”之稱,有較高的文化地位,近幾年來因為改造提升,目前仍處于封閉狀態,市民對此早有呼聲,希望能盡快開放;而絲山則是市民周末的休閑之處,更是騎行愛好者每日打卡的地方,那個刻在雷達站下邊的“贏”字石,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贏”。
再就是河山。河山其實也不高,主峰只有628.9米,但山勢崢嶸,拔地凌霄,在日照有“小泰山”之稱。它聳立在日照城北,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守護著這座海濱城市,使其成為日照東部群峰之首。其輪廓呈臥佛形,從山的東面遠觀似躺臥天地間的太陽神,給人以壯美之感。它與日照縣城,一南一北,相互呼應,正好構成了日照城區南北的中軸線,老城區的正陽路與河山主峰遙相呼應。從古代風水學講,河山是日照城的“玄武”,當初選址立城于山南也應該與河山的風水地位有關。
河山之美,自古多有文人雅士吟誦。明萬歷十七年舉人、時任日照縣知縣李文星就曾登上河山,在山上飲酒賦詩,面對美景,思緒隨著云外飛鴻飄向遠方,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登河山》詩,載入清光緒十二年《日照縣志》里,并刻在河山石亭上:
一上高峰破大荒,
嵐光秋色并蒼蒼。
壁懸仿佛開屏嶂,
地廣依稀見海洋。
泉瀉山腰凝石乳,
天橫洞口漏斜陽。
漫將斗酒豁吟思,
云外飛鴻任渺茫。
這首詩描繪了河山的壯麗景色,如嵐光秋色、壁懸如屏、依稀可見的海洋、山腰的泉水以及洞口的斜陽等,其情其景,如臨如現。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早寫河山的詩,也是我認為寫得最好的一首。
另外縣志中還有記載:“南入縣境,為河山。峭壁端嚴,屹然一邑屏障。出云則雨,北頂池水不涸。南有官寨頂。明正德間,劉賊亂,官民避此。”指出河山峭壁森嚴,是一縣的屏障,山頂有不涸的池水,南有官寨頂,在明正德年間,百姓曾在此躲避“賊”亂。當然這“賊”是官方對劉姓農民起義的蔑稱。
河山之美,首先美在自然景觀。用“峻、險、奇、秀”四個字來形容其特色,十分確切。
最有特色的便是山石,為其“奇”。滿山怪石嶙峋,為河山塑造了骨架。棲鳳嶺峰頂巨石形似鳳凰頭,險奇陡峻;還有“海眼”, 據說是以前海水退去留下的。山上怪石眾多,形態各異,有的孤立于山頂,有的堆疊在懸崖邊,如情侶石、拜官石、玉兔石等眾多象形石,沿花崗巖節理裂隙風化形成,無不狀如其名,形貌逼真。老一輩人說,這些石頭都是有靈性的,不能隨便破壞。民國初年曾在河山南麓立有不許采石的“開山碑”,石碑之上,嚴禁破壞,違者重罰。雖然有些字都模糊了,但摸著冰涼的石頭,就像在和幾百年前的人對話。要是沒了這些自然景觀,河山就少了一大半的魅力。
其實我們看山,更多的是看奇石、怪松。泰山石、泰山松,黃山石、迎客松,天下名揚。被蘇軾稱贊“奇秀不減雁蕩”的五蓮山、九仙山,主要體現在山石上,其迎賓峰、情侶峰、望海峰等壯麗無比,都是由巨石組成的奇景。還有奎山的蓮花盆,五蓮的馬耳山等皆如此。河山的奇石可以與這些名山媲美,絲毫也不遜色。古人說“黃山歸來不看岳,五岳歸來不看山”,要我說“要看就來看河山,拐個彎再去五蓮和九仙,看完一定不遺憾”。
河山山勢險峻,懸崖峭壁,直劈長空,為其“險”。山峰側斷崖似刀削斧劈,在斷裂切割、重力作用和新構造運動影響下,形成了高山斷崖絕壁型花崗巖地貌,如棲鳳嶺就是典型代表。當時那個摩崖石刻“日照”二字之所以選擇在河山,主要就是看中了河山的懸崖峭壁較多,山勢雄偉,而其名曰“河山”,刻上“日照”二字,可謂是天作之合,玉斧天工之妙。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開發建設,河山登山的設施有了很大改善,環山道修建到半山腰,還建設了登山臺階及護欄。但由于河山山勢陡峭,石階陡峭程度堪比泰山十八盤,有的地方近乎垂直,游客需手腳并用攀爬,體力消耗大,從山底到山頂有1000多級臺階,攀爬過程極具挑戰性。游客如果沒有足夠的勇氣,那就只能是望山興嘆。
據日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朋友介紹,河山還是日照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唯一一處地方級地質類自然公園,面積為2081.7萬平方米,涵蓋地質剖面、地質構造、地貌景觀、地質體、環境地質遺跡景觀和水土景觀6大地質遺跡類型,包括花崗巖地貌景觀、冷泉景觀、典型酸性巖體、典型基性巖脈、中小型構造、山體崩塌遺跡、構造地貌景觀、侵入關系剖面等八個小類。棲鳳嶺上的海蝕洞穴地質遺跡為國家級,其他35處地質遺跡,省級地質遺跡點20個,市縣級地質遺跡點15個。
河山植物種類繁多,生長茂盛,主要是以松、柏、槐、櫟等樹種為主的人工林。灌草叢的優勢植物為旱中生,多年生野青茅、野古草、白羊草、黃背草、結縷草、白花繡線菊、大油芒、荻等植物。中溫性的落葉灌木種類零星地分布于群落之中。初步記錄野生動物有6綱,41目,163科,710種(含亞種)。
茂密的森林、保護良好的植被,使河山景色優美、空氣清新,成為天然氧吧。登山的過程就是享受大自然恩賜的過程。河山北麓的葫蘆套原始森林區,槐花谷萬畝槐樹在春日里競相綻放,雪白的花朵綴滿枝頭,香氣四溢;水杉樹挺拔參天,古藤纏繞,展現出原始森林的野性與生機;麻櫟混交林樹干多姿,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清新。春天看槐花,賞杜鵑花,享受天然氧吧,成為一種全新體驗;而秋天則看萬山紅遍,霜葉紅于二月花,別有景致;若是冬天大雪紛飛,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其奧妙更是不勝言表。
最難得一見的是,河山懸崖峭壁間有高山瀑布飛流直下,半山處的飛龍瀑如白練懸空,在陽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七彩光芒,跌落潭底激起細密水霧,虹光隱現其間;山泉潛流淙淙,如琴瑟之音,共同奏響了一曲靈動的山水“奇秀”樂章。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河山之美,更在于石亭聳立、古跡悠悠。走進河山,歷史的脈絡在斑駁的古跡中徐徐展開。
首先是立在山間的建筑瑰寶——明代石亭。明代石亭位于河山山脈南部半山腰,位于日照街道后時家官莊村正北。河山石亭建于明代萬歷三十三年(1605),距今已有420年歷史。河山石亭為石結構,平面呈方形,邊長2.3米,高3.46米,占地面積約5.3平方米,采用傳統卯榫結構,造型古樸、典雅。卯榫相接處仍透著古人的智慧與匠心。亭頂由四塊挑角飛檐石板、四塊三角形石板組成,亭尖蓋形似蓮花。
石亭四面額板題刻,東“望海”,南“觀風”,西“瞻岱”,北“仰宸”。四個方向的題字,恰如其分,詩意滿滿。仿佛打開了一扇時空之窗,讓我們得以窺見往昔文人墨客在此臨風懷古、揮毫潑墨的雅韻。亭內南面圍檐石壁上,刻有明代山西澤州知州申其學(原籍日照)的題詩,北側刻著明代萬歷年間日照知縣李文星題詩《登河山》,為研究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文學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河山石亭是山東省罕見的同年代同類古建筑,為明代古建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對于研究明代的建筑工藝、風格和技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考古價值。2013年,河山石亭先后被列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亭經歷了清康熙七年(1668年7月25日)莒縣8.5級特大地震的考驗,仍然屹立在巨石之上。河山石亭不用一釘一鉚,卻能歷經數百年風雨和大地震依然穩固,展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建筑藝術。
另外,山上的洪門寺遺址、回龍庵遺址、老廟頂道觀,雖只剩殘垣斷壁,卻依然訴說著佛道文化在此的興盛與傳承。“望海”“觀風”“瞻岱”“仰宸”的題刻,廟會的喧囂、香客的虔誠,都化作歷史長河中的點點星光,照亮了河山的人文蒼穹。
據河山當地百姓介紹,河山也有很多美好的故事傳說,如姜子牙化山的傳說,賦予了這座山神秘的色彩,仿佛能看見那位上古賢才化身山巒,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棲鳳嶺上,凄美動人的愛情傳說代代相傳,女子救夫化鳳的身影,讓河山多了幾分柔情與浪漫。這些傳說,是日照人文化基因里的密碼,在口口相傳中,凝聚著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
河山之美,最令人震撼的,當屬“日照”巨書摩崖石刻,這是刻在石頭上的“日照名片”。二十余米高的漢字如日月高懸,將城市之名鐫刻于天地之間,成為日照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它不僅是書法藝術的豐碑,更承載著日照人對故土的深情與自豪。
說起當年這段歷史,很多稍上點歲數的人都有記憶。1989年日照升格為地級市,新建的電視臺沒有臺標。1990年,時任日照廣播電視局局長柏峰看到第十一屆亞運會“雄風”二字后深受啟發,想寫一副巨字刻在石壁上。經過廣泛征詢,“日照”巨書鐫刻河山的設想成型,得到日照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于是請到了中國著名巨書藝術家孫鑫來寫這兩個大字。1990年,他為亞運會書寫了高23米,寬16米的“雄風”巨書,雄渾有力,令人震撼。
請到了孫鑫大師,馬上擺開了大陣勢。1991年6月24日,在日照一中操場上(現在的西校區),鋪著長78米、寬48米的白布,200多名學生坐在四周充當“鎮紙”。著名書法家孫鑫先生使用3.69米長、重75公斤的巨筆,耗用250公斤墨汁和250公斤清水,歷時55分鐘書寫出“日照”二字,完成當場就被宣告為世界上最大的漢字。書寫完成后,幾十人將白布抬到校外營子河漂洗、陰干保存,用于后期摩崖石刻制作。我當時在日照市委社教辦幫助工作,有幸目睹了書寫的全過程,至今還歷歷在目。
1992年3月,日照的一家建筑公司承攬刻字任務。最初將字抬上石壁掛起來會變形,后通過放樣辦法,把字放到模板上編號,在石壁劃經緯坐標,再拼上模板解決變形問題。定向爆破專家先鑿出290個炮眼,然而爆破失敗,石茬成片朝下掉破壞字的邊緣。后改為沿字邊緣用鑿斷開,深挖溝、淺放炮,實驗成功。1992年11月19日,“日照”巨刻竣工。1994年4月3日,被中國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定為當時世界最大摩崖石刻漢字,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記得當年負責刻字工程的是時任日照電視臺辦公室主任王宜海,論起來是我的老師。電視臺當時在興海小區,和我家住的樓棟相鄰。他每天帶一皮卡車,從簡易的登山路上翻山越嶺八個多月時間,克服了許多想象不到的困難,順利完成這一工程,為日照留下這一奇觀,真的很不容易,應該感謝他們的辛苦付出。
“日照”巨書,刻在河山之上,正是“日照河山”,成為日照真正的地理標志,也使河山成為日照人新的文化圖騰。現在想想,真的佩服當年提出這一設想的柏峰先生,他后來擔任日照市首任旅游局局長,為日照旅游規劃了前景、打下了基礎,是一個很有思想、很有建樹的專家型領導。“日照”巨書兩個雄渾有力的大字,既是日照電視臺的臺標,更成為日照的城市標志,被用于機場、高速公路等多處地名標識符號,甚為壯觀,令人難忘。
現在,每逢節假日或周末,前來爬河山的市民和外地游客絡繹不絕。登山的一個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親眼看看巨書的雄姿。在巨書的一個筆畫中留個影,感受一下“日照”的偉大和自己的渺小。我也曾多次登山,對河山的記憶,更多地存在于我與朋友幾次登河山的經歷中,至今想起來還是那么真切,也見證了河山這幾十年開發建設的整個歷程。
記得第一次爬河山應該是1985年春,大概是五一期間。我在日照師范上學。據后來的學弟學妹們講,他們也都組織過登河山活動。我們那一級同學來自日照、莒縣和莒南三個縣,當時都屬于臨沂地區。同學們都十八九歲的年紀,意氣風發,活潑向上。我作為班干部,和其他幾個同學成為發起者。首先要解決交通工具。那年代出行的工具只有一樣:自行車。我們幾個離家近的同學主動表態,每人回家借幾輛車。于是騎著自行車帶著一個同學回老家,借上幾輛自行車后,每人騎一輛,后邊綁一輛。個別水平高的,再騎一輛,另一手扶一輛。這樣每個同學完成三輛車的任務,很快就湊了十幾輛車。當時我們班有46名同學,除去幾個回家的和不去的同學,基本就夠了。男同學負責騎車,后邊再帶著一個同學,浩浩蕩蕩地出發了,想想那場景就很氣派。可惜找不到當時照片了,為今天寫文章留下了點小遺憾。
到了山下,找了一個空地,把自行車一放,就開始了上山。那時候沒有登山的臺階,也沒有護欄等設施,更有登山的感覺。同學們互相攙扶,互相鼓勵,有說有笑,克服危險困難,很快就到了山上。我很清楚地記得當時情景。我坐在半山頂的一塊大石頭上,司云峰同學隨手給我拍了一張照片,風吹散了頭發,手托著腮,挺深沉的樣子。現在看看真是青澀少年。
上學時我和云峰有兩個共同愛好:一是鼓搗無線電,倆人買了電子元件自己動手組裝過半導體收音機;另一個就是愛好攝影,用的當時最流行的海鷗120照相機,照完在暗室里自己顯影、定影、洗照片。因為自己喜歡攝影,也為家人、孩子留下了許多難忘的回憶。其中,陪孩子在海曲公園玩得最多,那時是城區唯一能玩的地方,有大型玩具,有動物園,是孩子們的樂園。在這里留下了多少快樂的記憶。想想那個青春年少、充滿激情的八十年代,唱唱那些鼓舞人心的歌曲,如《外婆的澎湖灣》《校園的早晨》《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等,至今聽來還多么親切,多么感動,關鍵是百聽不厭。在電腦上,車上,手機里,都下載了,打開就放,隨口就唱,心情舒暢。“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蕩起小船兒,暖風輕輕吹……”歌曲在耳,時間已過去四十余年,真感嘆歲月荏苒,時光無情,一晃我們都快步入老年了。
第二次爬河山應該是日照巨書刻好以后,大約是在1995年左右的秋天,我女兒還上幼兒園。單位統一租車上山,各家帶老婆孩子,其樂融融。當時河山登山的路還沒硬化,走的還是當時刻字施工時修的簡易上車路,車停很遠處。然后我們便徒步上山走。孩子在我的鼓勵下,基本是自己徒步走的。現在木棧道修到了山頂,走一會累了還有一個觀景臺。
第三次應該是2016年的秋天。我跟市文化館的蘇館長,因為某些原因談到家鄉河山,特別是談到了那個明代的石亭,頓生登山之念,在一個秋意正濃的午后成行。我們是從日照街道后時家官莊登山,這應該類似于河山的正門。從山下往上看,東西各一個山頭,像張開的懷抱一樣擁城而立。我們從西邊的山頭往上爬。沿途看到了山神廟、圩子墻遺址,看到了山洞,最后看到了那個四百年歷史的石亭。石亭保存基本完好,亭額四周題字清晰可見,一鉚一榫嚴嚴實實,真的感嘆過去工匠的手藝。當然也聽到了掛在石亭上銅鐘敲不響的故事,太過悲慘傷心,這里不提了。但發現,石亭個別結構處也面臨年久失修,應該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使其更好經風歷雨、見證滄桑。
下山時,我們沿著西山頭往下走,正是夕陽西下,映照著山上的奇石五顏六色,變幻莫測。還有晚霞映照下的茅草,成排成列,隨風飄蕩,蔚為壯觀。等下得山后,太陽已經落山了。那時年輕,也沒感覺到特別累,只感覺到爬了一次河山,就像讀了一本歷史教科書,接受了一次人文與自然的教育,收獲很大。
第四次是2021年五一期間,我們同學幾家相約一起登河山,賞槐花,吹春風。河山鎮黨委負責同志跟我們介紹了河山森林保護的有關情況。我們了解到,當地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通過劃定保護區、加強植被恢復、完善防火體系、安裝智能監控設備,切實加強河山的生態保護。新建的防火隔離帶與消防設施,為這片綠色家園筑起了堅實的屏障。在人文保護上,對古跡進行修繕維護,讓歷史的記憶得以延續。現在更多的人了解到河山的文化價值,共同參與到保護的行列中來,令人十分欣慰。
順著新修硬化的防火通道,我們圍著后山轉了一圈,山谷里全是盛開的槐花,槐香四溢,沁人心脾,令人心曠神怡。我們經常碰到三三兩兩的游客,大部分是全家出動,結伴出行。現在以河山為中心,周邊也建起了許多景區,山上有不負云頂茶園民宿客棧,山下河山鎮有春風十里鄉村文創園、紅窯里1997等文旅項目,北邊是兩城遺址,東邊是山海天旅游度假區,山海相映,相得益彰。當地村民依托河山的資源,經營民宿、農家樂,銷售特色農產品。周末和節假日,登山觀光、休閑采摘、體驗民俗的游客絡繹不絕,歡聲笑語回蕩在山間,為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五次登山應該是在2022年國慶節期間。應日照市詩詞學會會長、東港區作家協會主席辛崇發先生的邀請,一起爬河山。河山是日照文化人的精神寄托。崇發老兄作為一個退休多年的老同志,一直不辭辛苦,不計報酬,傳承發展海曲文化、日照文化,以文化的力量宣傳推介日照,開展詩教活動,創建詩詞之鄉、散文之鄉,帶起了一批批文化骨干,創造了一批批藝術精品。我們一路走,一路聊,都懷著一份熱愛文化的深深情懷,帶著一份傳承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對文化發展提出建議想法。登山之后,辛主席很有感慨,說我們今天交流很多,很有收獲,應該寫點東西。按辛主席要求,我回來后寫了點文字。我們的作品相繼發在《日照詩詞》2022年11月公眾號上。現摘錄如下,以示紀念:
登河山(通韻)
辛崇發
日照河山好地名,
摩崖大字掛紅燈。
天梯樹起英雄志,
棧道連接百姓評。
思悟江山千載固,
通觀道路萬民行。
初心不忘親如許,
綠水長流草木青。
后邊這首《登河山(通韻)》是我的拙作,也展示出來,請方家指正。
日照河山天下名,
茶香海曲韻豐盈。
巨書輝映一城美,
古塔留存千載靈。
奇磊滄桑融歲月,
峻松秀麗會賓朋。
天梯駕起攀登路,
棧道迂回圓夢情。
這幾十年,登河山的次數應該還有不少,但唯有這幾次留在腦海的記憶里。從最初登山時未曾開發建設的原始狀態,到今天設施完備、景色優美、保護良好,河山見證了城市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它是一首鐫刻在日照大地上的立體史詩,值得永遠品讀、回味。
河山,是黃海岸邊的一顆璀璨明珠,它的人文歷史、秀麗景色、神秘傳說、精神圖騰,共同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它不僅屬于日照,更屬于每一個熱愛自然、追尋文化、向上向善之人。愿這方山水這方人,永遠煥發著勃勃生機,繼續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篇章。
正是:
日照河山千年秀,
雄立黃海四時新。
大道至簡從頭越,
上善若水不負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