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時代,
品牌如何“逆生長”?
每個季度我都會至少出一次遠門,這是一個自我要求,也是一個習慣。六月我有接近一半時間在歐洲,去了法國巴黎、捷克布拉格和葡萄牙里斯本。我仍然相信,這個世界有太多東西值得我們去學習,需要我們不斷打破自我的邊界。
這次參觀了浴火重生的巴黎圣母院,還能看到部分腳手架,但并不影響整體觀感。整個修復工程耗資7億歐元,其中開云集團(GUCCI母公司)、LVMH集團、歐萊雅集團的捐贈占了總捐款的大頭。
在巴黎我深深地思考了一個問題:我們往往認為歐美人遠不如中國人勤奮,也沒有我們善于內卷,但他們卻總是能做出LV、歐萊雅那樣引領行業的品牌,能夠把品牌做“厚”做“久”。歷經幾十年、上百年,回首望去,這些品牌仍然處于自己的黃金時代。
近些年我們看到很多資本擴張、高速增長、爆紅網絡的品牌故事,但往往很難持續,總是在不可預見的時間節點猝不及防地滑落。
企業的長久生命力到底在于什么?我想核心不在于任何短期速度,而在于是否有超出短期目標的定力,是否能夠沉淀自我,基于深厚的能力積累,擁有持續生成“新鮮血液”的能力。
一個企業想紅火一陣,和想紅火一百年,要做的事情是不同的。基業長青的企業,必須有真正的護城河,每一天都在為構建起不可逾越的護城河而努力。
然而,現在幾乎所有行業都在高速內卷,自我沉淀這件事非常考驗企業的戰略耐性。
企業和品牌面臨很多問題,比如:所謂的長期主義到底是什么,真正的護城河要如何建立?品牌火一陣不難,但如何做才能歷經時間洗禮仍然充滿生命力?有底蘊的品牌為什么總是離不開文化,品牌要如何將文化基因有機融入商業?
最近我關注到一個值得參考的樣本——歷經三十三年但常做常新的康師傅。接下來以康師傅為例聊聊以上問題,希望通過這個案例,企業和品牌們能夠看到更多關于“穿透時代”的可能性。
專業主義不是口號,
是一米寬萬米深的專注
我們經常說要“長期主義”,很多人認為長期主義就是刷時間,認為長期主義是一句看起來很有格局的口號。然而真正的長期主義到底是什么?長期主義不是忽略短期利益,盲目堅持,而是在戰略上立足長遠目標,戰術上在每一個當下做好對未來有益的事。
這背后隱含著極強的品牌定力,和對專業能力的極高要求。
說起專業主義,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家電、數碼、汽車等科技屬性強的品類,忽視了食品乃至速食領域,也能走出專業主義者。
2024年,康師傅成為全國首個應用航天專利的方便面企業。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南北有很大的溫差,而這樣的溫差又會導致產品口感的差異。在航天專利控溫技術的加持下,面條口感可以不受地域、溫度的影響,始終勁道、爽滑。我想用戶對速食產品的口感是相對包容的,但康師傅仍然愿意為了口感的提升向技術要答案。
康師傅天選好面
品牌想要經久不衰,既要堅守根基,又要求變創新。有句老話說,“變則通,通則久”,求變才能讓品牌競爭力在每個周期都處于高位。技術創新,則是品牌“求變”最大的底氣。
以技術創新驅動產品創新,才是有底盤支撐、與用戶需求相契合的“有效”創新。舉個直觀的例子,當下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既想要0油炸的健康,又要求勁道的口感。然而行業中長期存在一個卡點,就是非油炸和面餅口感難以兼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康師傅死磕多年,在“0油炸”專利技術的基礎上,突破性地探索出“單簍預煮-冷水激活-強風干燥”工藝,推出兼顧健康與口感的新品“鮮Q面”。
所有苦功夫都不會白費,鮮Q面一經上市就迅速獲得用戶青睞,成為年輕人的健康新選擇。
康師傅旗下鮮Q面產品
近幾年,商業世界的大部分品類都困于內卷之中,價格戰、流量戰讓很多品牌身心俱疲。方便面的內卷方向與大部分行業相反,低價競爭已成過去,各品牌紛紛發力高端化。
然而消費端追求的并非“粗暴高端”,而是“質價比”。面對這樣的趨勢,康師傅沒有盲目卷入高端化內卷,而是選擇用全價格帶、多規格、地域風味的差異化產品矩陣覆蓋多元場景。
當很多“童年品牌”出現老化的時候,康師傅用300多個口味的產品,源源不斷為用戶帶來新鮮感。在此基礎上,康師傅通過嚴格的原料采購、生產線監控、成品質量檢測,保證產品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從前期研發到成品把控,全鏈條都守住“品質”二字。這樣的“質價比”,遠比盲目高端更符合用戶的真實需求。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長期主義”被簡化為口號,但仍然有品牌用實際行動揭露其內核:以專業主義深筑護城河,以長期價值抵御短期誘惑。當品牌愿意走難而正確的路,所謂的“中年危機”將變成“中年生機”。
有底蘊的商業,
離不開文化的滋養
這次去巴黎我有個很深的感觸,偉大的品牌往往有濃重的文化底蘊。我曾經說過,商業不能獨立于文化、思想而空轉,沒有底蘊的狂飆都會走向虛無。看到LVMH等集團出資修復的巴黎圣母院,歐萊雅出資贊助的盧浮宮文物修復工作室,這一認知變得更加強烈。
那些基業長青的企業,往往在品牌精神和產品中融入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不僅出售好的產品,也給人帶來某種價值感和意義感。
在傳承文化上,康師傅同樣做出了值得參考的示范。
1992年,康師傅以中國傳統美食“紅燒牛肉”為靈感,推出自帶醬包、菜包和粉包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面”,迅速成為一代“面中之王”。自從這款銷量百億的紅燒牛肉面面世,康師傅研發團隊遍訪中國各地,深入挖掘中華面食文化。
以地域特色風味為靈感,康師傅用區域口味繪制了一張中華美食地圖。比如小雞燉蘑菇面靈感來自東北名菜,蘿卜燉牛腩面復刻了廣式風味,油潑辣子酸湯面具有西北特色,酸蘿卜老鴨湯面、小米椒泡椒牛肉面、藤椒牛肉面還原了西南地區的酸辣口味。
康師傅旗下番茄雞蛋牛肉面、剁椒魚片湯面、雙蘿卜牛腩面、金湯肥牛面產品
不難發現,在傳統飲食文化中扎根,已經成為康師傅產品研發的一條主線,近期的新品同樣延續了這一策略。鮮Q面通過行業領先的創新工藝,讓面條擁有“宛如現煮”的口感;東方食集系列匯聚東方特色風味,千里風物濃縮在一碗面里;潮鹵牛三寶的研發團隊嘗遍潮汕20家老店,消費者在家也能嘗到地道鹵香……
康師傅讓我們看到,沖泡即食的速食面不僅便捷頂飽,也能成為傳統飲食文化的個性名片。尤其是“速達面館”和“御品盛宴”兩個系列,有效打破了用戶對“泡面”品類的固有認知,消費者在家也能吃到接近特色面館的味道。
康師傅旗下速達面館、御品盛宴產品
康師傅通過對中華特色美食的深入探索,將中華味道與產品進行了強綁定,把“吃面”升級為對美食文化的體驗。遠在他鄉的游子,也能吃到家鄉的味道;深夜解饞,也能幾分鐘品嘗到地方特色風味。
在以“快”為準則的品類里,康師傅將歷史悠久的中華面食文化,融入每個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一桶面里不僅有面條的勁道,還有文化的“韌性”。
護城河是結構性優勢,
而非短暫壁壘
自我沉淀不是在歷史榮光中止步不前,而是一場對抗熵增的持續修煉。當年吃康師傅的孩子慢慢長大,康師傅也在不斷進化。
護城河是一種結構性優勢,而不是短暫的壁壘。就像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所說,“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是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因此康師傅一直不斷在技術、產品、文化等多個維度進行沉淀與創新。十年前我們對康師傅的印象是“面好吃”“口感好”,今天其不僅在航天專利等技術上尋求突破,還將文化融入產品,使用戶不僅吃出“美味”,還能吃出“文化”和情緒價值。
這種不走捷徑、專注長期,同時又不斷自我迭代的策略,使康師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著穩健的步伐。
在很多“中年品牌”成為時代的眼淚的時候,康師傅卻越做越有“味道”。2017年,康師傅成為新華社蓋章認證的“民族品牌”;2021年入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優秀案例;2025年以出色成績成功入選標普全球《可持續發展年鑒中國版(2025)》,并獲得食品行業唯一的“行業最佳進步企業”稱號。
技術為基、文化為魂,長期為道,時代正在獎勵不走捷徑的品牌。
雖然市場中有很多躁動的聲音,但我想我們仍然要相信:那些需要時間沉淀的積累,終會凝結為支撐品牌持續進化、持續增長的硬功夫。
內容作者:關珊月
編輯:鄭晶敏
主編:沈帥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