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班牙輪胎進口商協會(ADINE)最新數據,2023年該國乘用車輪胎進口量激增17%,其中來自中國的產品以壓倒性的77%份額,主導了總量達1340萬條的亞洲進口輪胎市場。在西班牙整體輪胎銷量僅微增2%的背景下,中國品牌正憑借顯著的價格優勢強勢打破由米其林、普利司通、大陸等長期巨頭壟斷的市場格局。
海大、路航、好運等中國輪胎品牌已成功在西班牙市場站穩腳跟,其迅猛擴張的浪潮已對傳統巨頭的業績造成實質性沖擊:
米其林伊比利亞:2023年利潤驟降17.9%至1.914億歐元,營收微跌至31.37億歐元,產量減少2%至34.5萬噸。公司管理層在財報中直言,中國輪胎的大舉進入是業績下滑的主因。
普利司通西班牙:2023年利潤暴跌27%,公司已實施裁員15%及工廠減產計劃。
固特異西班牙:當地利潤大幅縮水34%。
德國大陸集團成為傳統巨頭中唯一保持盈利穩定的企業。
面對沖擊,巨頭們正積極調整戰略尋求突圍。米其林明確表示將轉向更高附加值產品以維持利潤率,其財報強調:“盡管全球貿易存在關稅風險,我們仍將持續投資數字化工廠,專注高附加值產品生產。”這顯示出其在地緣政治動蕩及潛在貿易政策壓力(如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下,押注高端化戰略的決心。
歐盟監管機構已迅速做出反應。仿照此前針對中國電動車的案例,歐盟委員會于兩個月前正式啟動了對中國乘用車及輕卡輪胎的反補貼調查。此舉引發了西班牙輪胎行業的擔憂。西班牙輪胎協會警告,該調查制造了顯著的“監管不確定性”。協會執行秘書奧斯卡·布拉斯(óscar Blazquez)指出:“為規避潛在關稅,未來數月可能出現訂單前置潮(前置訂單激增)。”這意味著進口商可能搶在臨時關稅落地前大幅增加訂貨,短期內反而可能進一步推高來自亞洲(主要是中國)的輪胎進口量。
中國輪胎在西班牙乃至歐洲的崛起已不可逆轉,其憑借性價比優勢持續擴大份額。傳統巨頭一方面需加速產品結構升級,向高附加值、高性能領域轉型;另一方面,歐盟的反補貼調查雖旨在保護本土產業,但短期內可能因“搶進口”效應而進一步刺激中國輪胎的流入量,加劇市場波動。歐洲輪胎行業的深度調整與競爭格局重塑將持續發酵。
文章來源:輪胎觀察網,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僅供參考。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權,煩請平臺留言刪除。
原創投稿/新聞線索 tirechina@tirechina.net
? ? ? ? ? ?
溫馨提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