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討論的頻繁和激烈,其實正說明了高鐵所觸及的,不只是車廂里的空間定義,更是人們對于公共文明與個人權利之間關系的深層判斷
這兩天,關于高鐵的新聞不少。
此前有網友發帖稱,高鐵車廂對方便面的食用有相關提醒,“請不要食用榴蓮、方便面等有濃重氣味的食品”,引發不同評論,有人贊同覺得車廂味太大讓人難受,也有人站出來堅決捍衛“吃方便面的權利”;今天,“高鐵一次性座椅套熱銷”引發關注,因有人對高鐵座椅的衛生產生疑慮,夏季穿著清涼便自備座椅套進行“自我防護”。
這些都是圍繞高鐵的新聞,但仔細看看,其取向是有區別的。呼吁不要禁止在高鐵上吃方便面的人,相比于對氣味的要求,更看重“便宜管飽”,對氣味的挑剔相對放松。
而“高鐵一次性座椅套熱賣”則不同,哪怕12306客服回應列車始發站和終點站各消毒一次,但有人依然對“座椅套的日常清洗時間不固定”“座椅套平均在120至180天換一次”感到不放心。
這兩個不同的話題,不妨這樣看,一個是要保障“坐車”的權利,氣味可以湊合;一個是要追求“精致”的體驗,衛生絕不容打折。不同方向的訴求,同時投射到了高鐵身上。這其實和高鐵作為一種全民交通工具有關。日前交通運輸部舉行新聞發布會,顯示高鐵、民航成為快速出行的首選,2024年動車組旅客發送量32.72億人次,占鐵路旅客發送量的75.9%。
這從側面說明,高鐵現下成為大眾出行的首選,包含了各類群體,人們對旅行的理解和追求不同,是很自然的事。可能這也是為什么高鐵新聞總能引發爭議的原因。在一些人看來,高鐵只要能送達目的地就行,其他都不用“矯情”;但在另一些人看來,高鐵也是旅行的一部分,怎么可以馬虎?由此,圍繞高鐵也就產生了種種態度上的差異乃至對立。
對于高鐵來說,想要平衡好這些訴求并不容易。乘客投訴“方便面氣味大”,但也沒法一刀切;為了衛生全面強化清洗,但若影響運營效率乃至造成高鐵票價上漲,乘客恐怕也有意見。可以看到,相關部門在和輿論的互動中,小心求得共識的平衡點,既突出公共服務的保障底色,也盡量滿足細分需求、提供增值服務。
而對于輿論來說,不妨把圍繞高鐵的爭議,看作是文明標準的磨合場。什么是公共場合的邊界?什么行為是可以容忍的,又有哪些行為需要約束?這類討論的頻繁和激烈,其實正說明了高鐵所觸及的,不只是車廂里的空間定義,更是人們對于公共文明與個人權利之間關系的深層判斷。
人們可以預先鋪墊一種認知,高鐵其實是一個大國的投影: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人們對于何謂文明也會有著不同的堅持。由此,應該形成一種更開放和包容的討論氛圍:不因“吃方便面”就掩鼻怒目,也不因“鋪坐墊”就譏諷刻薄。相反,能更真誠也平等地尊重不同群體對高鐵的期待。
就如接納所有人的高鐵一樣,我們所有人都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共同體,理應有多元的公共表達與生活方式。圍繞高鐵討論的同時,如果也能學會求同存異、互相包容,這將是對公共理性的一場有益鍛煉,相信也會沉淀出更加持久長遠的價值。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易之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