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歐盟又開了一場會,本來是為了商量對俄羅斯的制裁,然而中方的兩家企業卻赫然躺在他們的制裁名單上,還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
而這樣的伎倆在國際舞臺上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前段時間的烏克蘭就是這樣做的,盡管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證據證明中方企業有異常的貿易往來,但他們好像并不在乎有沒有違規,只是想要達到制裁的目的。
可見歐盟和烏克蘭將中方的警告視若無睹,鐵了心要對中方出手,扣上“幫兇”帽子,強行拉中國下水,這是想上演21國圍困1國的戲碼。
歐盟為何針對中方
“歐盟第18輪對俄制裁,兩家中國銀行突然上榜”,這條消息一出來,國際輿論炸了鍋,被制裁的兩家銀行,既不是國際金融巨頭,也沒涉及軍火交易,主要業務就是幫中俄邊境的農產品、能源貿易做結算,雖然歐盟給的理由是“協助俄羅斯規避制裁”,但問題是,中俄貿易合法合規。
所以歐盟這次制裁中資銀行,表面上是沖著俄羅斯,實際上劍指中國,而這些舉動的目的與特朗普最近的行動有著莫大的關系。
特朗普政府最近對歐盟加征30%關稅,逼得歐盟焦頭爛額,可歐盟不敢直接跟美國硬剛,只能調轉槍口,拿中國撒氣,況且美國一直施壓歐洲,要求他們“減少對華依賴”,尤其是稀土、芯片等關鍵領域,借著這次制裁,本質上是在向美國遞投名狀,證明自己“跟中國劃清界限”。
但歐盟內部并非一心,德國車企、法國酒商、荷蘭芯片廠,個個都依賴中國市場,馮德萊恩一邊喊著“去風險”,一邊偷偷派代表團來華談稀土進口,這種“既想當美國小弟,又舍不得中國市場”的糾結心態,讓歐盟的對華政策顯得格外擰巴。
烏克蘭的戲碼就更露骨了,澤連斯基簽總統令,把5家中國企業列入黑名單,理由是“俄軍無人機用了中國零件”,可這些企從事的內容跟軍事八竿子打不著,明眼人都看得出,烏克蘭這是在向美國表忠心,拿中國企業當投名狀。
俄烏沖突打到現在,烏克蘭經濟基本靠歐美輸血,澤連斯基為了爭取更多軍援,不惜得罪中國,可他忘了,戰后重建還得靠“基建狂魔”中國,現在把中企拉黑,將來想讓中國幫助完成基建項目恐怕就沒那么容易了。
“27對1”誰會先撐不住?
歐盟和烏克蘭的制裁看似來勢洶洶,但到最后真正受傷的是誰呢?
首先是歐洲企業,中國是歐盟最大貿易伙伴,歐盟制裁中資銀行,等于給自己企業斷了一條重要的跨境結算渠道,德國車企、法國奢侈品商、荷蘭芯片廠,全得跟著倒霉。
其次是烏克蘭自己,據估算烏克蘭戰后重建至少需要5000億美元,歐美根本拿不出這筆錢,而中國是全球基建能力最強的國家,現在把中企得罪光了,將來誰給你修電網、鋪公路,澤連斯基這步棋,堪稱“自斷后路”。
還有一個就是美國,歐盟制裁中國,看似迎合了美國,實則暴露了西方陣營的裂痕,德國總理默茨計劃訪華談合作,法國悄悄放寬對華投資限制,就連馮德萊恩都在考慮取消部分對華關稅,美國想靠歐盟圍堵中國,但歐盟自己先撐不住了。
更何況中方手里有多張反制底牌,稀土、光伏、電動汽車,歐洲哪個離得開,歐盟剛威脅制裁中國稀土,可現實是稀土庫存告急,只一味的制裁,殊不知自家軍工生產的命脈還在中方手里握著。
這場“27對1”的鬧劇,本質上是西方霸權思維的延續,自己定的規矩,逼全世界遵守,可時代變了,中國不會任人拿捏,歐盟和烏克蘭的制裁,短期內或許能討好美國,但長遠看,只會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讓中俄的合作更牢固。
參考資料
歐盟對俄制裁列單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商務部回應 觀察者網2025-7-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