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開放的藝術史’二十年”學術論壇在京舉辦,這場由三聯書店主辦的學術活動,以“開放的藝術史”叢書正式出版二十周年為契機,系統梳理了三聯書店在藝術史出版領域的深耕歷程。論壇以“學科開放史”“公眾美育史”“原創啟新”三大主題為框架,邀請尹吉男、鄭巖、杭春曉、黃小峰、蔡濤等16位國內藝術史領域的知名學者齊聚一堂,共同回顧叢書二十年來的學術軌跡,探討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方法革新與未來方向。
定位:“打通中西、連接專業與大眾”的樞紐
2000年代初,中國藝術史研究尚處起步階段,海外漢學成果與本土學術需求存在顯著斷層。三聯書店敏銳捕捉到這一契機,在當時的總經理董秀玉規劃的學術出版格局中,將當時還相對冷僻的藝術史領域列為重點板塊。2005年,叢書以巫鴻《禮儀中的美術》開篇,首次系統引介海外中國藝術史研究的前沿方法——從圖像學分析到物質文化研究,從跨學科視角到社會史切入,迅速在學界形成“開放的藝術史”學術品牌。
“當時的出版決策基于雙重判斷:一是中國藝術史需要突破傳統鑒賞框架,二是海外漢學的方法論可為本土研究提供借鑒”,主編尹吉男在論壇回顧中提到。三聯書店憑借“現代西方學術文庫”“新知文庫”等積累的叢書出版經驗,將藝術史叢書定位為“打通中西、連接專業與大眾”的樞紐。事實證明,這套看似專業艱深、受眾有限的學術叢書契合了未來十年中國學界閱讀興趣的轉變,不僅為專業領域的讀者,也為其他學科以及對藝術史感到好奇的一般讀者打開了視野。
目前,叢書已涵蓋雷德侯《萬物》、巫鴻《武梁祠》、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喬迅《石濤》、柯律格《雅債》等經典,它們在國內都已成為研究者和學生必讀的重要書籍。
此后,三聯又陸續推出了高居翰作品系列、細節閱讀、圖說系列等項目,產生了相當積極的社會影響。
定價:兼顧專業讀者的閱讀體驗與大眾讀者的購買力
在藝術類圖書日益商業化的浪潮中,“開放的藝術史”始終堅持“開放的價格”,兼顧專業讀者的閱讀體驗與大眾讀者的購買力。三聯書店執行董事宋志軍回顧了叢書的初心:“它不僅是一套學術叢書,更搭建了從‘學術書架’到‘公眾美育’的橋梁。”一套叢書既啟迪學術,又能夠啟蒙大眾,這在學術和商業出版涇渭分明的美國不太可能,在學術越來越專業化和體制化的當下中國也不太可能。但是倒退20多年,這種跨界和跨學科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正是三聯人文學術出版的追求和風格所在。
“我們曾收到讀者來信,說在圖書館看到原版《石濤》售價驚人,而叢書版本讓學生也能擁有自己的學術書架。”三聯編輯楊樂在論壇上展示了讀者反饋,其中設計專業學生提到“通過叢書理解青銅器紋樣”、普通讀者感慨“圖文并茂讓人讀懂藝術史”,印證了出版對公眾美育的滲透。
原則:吸納多元視角,打通學科界限
作為叢書主編,尹吉男在發言中強調“開放”的雙重內涵:“既要向世界開放,吸納多元視角;更要向學科開放,打破壁壘。”他提到,叢書的成功在于打通了創作者、譯者與讀者的聯結,使學術成果既能扎根專業研究,又能走進公共視野。這一理念得到與會學者的普遍呼應,成為整場討論的核心共識。
鄭巖以巫鴻研究為例,指出叢書最顯著的貢獻是“重構了藝術史的方法論”。他提到,巫鴻將墓葬視為“整體性藝術作品”,通過考古材料與視覺分析的結合,突破了傳統繪畫史的局限,“讓漢唐美術史從‘填空式研究’轉向對歷史語境的整體還原”,這種思路深刻影響了一代學者對考古材料的運用方式。
杭春曉聚焦“藝術史的思想史轉向”,認為叢書引介的海外研究(如柯律格《雅債》對文徵明社交網絡的解析)打破了“杰作崇拜”,“讓藝術史從對風格的孤立討論,轉向對視覺事件背后思想認知的挖掘”。這種視角的轉變,促使學界重新審視藝術與社會、觀念的深層關聯。
黃小峰以柯律格的研究為切入點,強調叢書推動了“物質文化與視覺文化的融合”。他談到,《長物》《雅債》等著作將器物、圖像置于社會史框架下分析,“讓我們意識到,一張畫、一件家具不僅是審美對象,更是社會關系的載體”,這種認知已成為當前藝術史研究的主流思路。
跨學科視野的拓展也是學者們的共同感受。祝帥指出,叢書區別于其他漢學譯介的關鍵,在于其“文化普遍主義視野”——將中國藝術史視為世界藝術史的有機部分,而非孤立的“區域研究”,這為中外學術對話提供了平等的坐標。
針對藝術史逐漸成為“顯學”的趨勢,學者們既肯定學科熱度帶來的活力,也警惕“俗化”風險。緱夢媛提到,當前研究需避免“方法模仿而問題空泛”,應像叢書早期著作那樣,“在跨學科中保持對核心問題的深耕”。這種對學術嚴謹性的堅守,成為學界的一致訴求。
超越:既要保持全球對話,又要引領本土美學研究
論壇回顧了“開放的藝術史”的引介歷程,其學術根基深植于二戰后海外漢學的積累——美國因免于戰火匯聚全球藝術品與中歐亞學者,不同學術傳統在跨文化碰撞中融合,自20世紀60年代起形成以圖像學、物質文化研究為代表的豐碩成果,構成了叢書早期譯介的核心框架。但當下的大量本土研究已揭示海外范式的局限:如對中國民間工藝譜系的忽視、對考古新材料的闡釋滯后、對“氣韻生動”等傳統審美體系的理論失語。
正如尹吉男所言:“中國藝術史研究在崛起,但它還是面臨很多兩難的狀況。中國美術史有很老的傳統,也有很近的傳統——民國以來的寫作都形成了一些范式。但是寫作的更新恰恰是要吸納這兩種范式,同時要超越這兩種范式,同時還要保持與西方的對話。其實我們最重要的目標并不是對話,我們還是想要去引領,形成真正的由中國學派引領的關于美術史和圖像史的研究。”
事實上,叢書的原創探索已初見成效。2021年起,叢書開啟原創系列,鄭巖《鐵袈裟》對物質遺存的跨學科解讀、繆哲《從靈光殿到武梁祠》對早期圖像譜系的重梳理、段晴《神話與儀式》對于闐藝術的本土闡釋,均展現出從中國材料中提煉問題的自覺。這些作品不再依賴西方理論框架,而是以考古現場、實物感知、理論反思為根基,形成兼具在地性與普遍性的研究路徑。
據悉,叢書原創征稿將在會后正式啟動,原創征稿將繼續踐行“開放”的理念,以開放的研究視角、開放的讀者定位、開放的定價原則,推動、記錄中國原創藝術史研究的優秀成果。這套伴隨中國藝術史學科成長二十年的叢書,正以出版為舟,推動本土話語從“他者闡釋”駛向“全球對話”的新航程。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祖薇薇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