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僅是關于過去的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許多理所當然的歷史觀念,往往正是最值得重新審視的地方。
有一本書,只用平實易懂的語言,就把復雜而深刻的史學問題娓娓道來,讓人讀完忍不住要推薦給每一個歷史愛好者。
豆瓣網友對本書的評價
這就是法國歷史學家普羅斯特的《歷史學十二講》,這本書自出版后長期是法國大學歷史系的必讀書,國際史學界也將其視為近幾十年對史學理論與實踐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創新。
名為“十二講”,實則縱橫捭闔,觸類旁通。
值得強調的是,普羅斯特這本名為講義的書還有更宏大的抱負,它還包含了他對當代史學身份危機的診斷,以及對史學本身的認識論反思。
皮埃爾·布迪厄:歷史學場域的組織
馬克·布洛赫:獻給頁下注的頌歌
夏爾·瑟諾博司:考證是與天性相反的
夏爾·瑟諾博司:沒有歷史學事實是不帶立足點的
保羅·拉孔布:無假設,則無觀察
羅賓·喬治·柯林武德:歷史地提問
呂西安·費弗爾:一切皆可是資料
羅賓·喬治·柯林武德:一切皆可作史料
亨利一伊雷內·馬羅:澄清歷史學家好奇心的緣由
朱爾·米什萊:我的書創造了我……
克洛德·列維一斯特勞斯:沒有日期,就沒有歷史學
賴因哈特·科澤勒克:預言和預測
馬克·布洛赫:每種現象的分期
費爾南·布羅代爾:三種時間
賴因哈特·科澤勒克:兩個層面的概念
馬克斯·韋伯:理想型是一種思想表格
皮埃爾·布迪厄:用歷史學的鉗子夾取概念
呂西安·費弗爾:人們,歷史學唯一的對象
馬克·布洛赫:歷史學家,像是傳說中的吃人妖魔……
呂西安·費弗爾:“親歷歷史”
安托萬·庫爾諾:一局國際象棋象征著歷史
威廉·狄爾泰:親身經驗與實在
亨利一伊雷內·馬羅:作為傾聽的歷史學
亨利一伊雷內·馬羅:作為友情的歷史理解
羅賓·喬治·柯林武德:除了被思考的東西之外別無歷史
羅賓·喬治·柯林武德:對自我的認識與對人類世界事務的認識
夏爾·瑟諾博司:不得不想象……
保羅·拉孔布:從偶然到確定
保羅·拉孔布:歷史學中想象的經驗
雷蒙·阿隆:衡量原因……
保羅·利科:尊重事件的不確定
亨利一伊雷內·馬羅:理論先于歷史
夏爾·瑟諾博司:沒有音樂,就不研究舞蹈
埃米爾·涂爾干:比較法
弗朗索瓦·基佐:資產階級與階級斗爭
卡時一爾·馬克思:我既沒有發現階級,也沒有發現階級斗爭
弗朗索瓦·多斯:新史學話語
保羅·韋納:歷史學是對真實事件的敘事
海登·懷特:事先的預設
克日什托夫·波米安:歷史敘事
米歇爾·德·塞爾多:一種教學的話語
米歇爾·德·塞爾多:作為對于他者的知識的歷史學
雅克·朗西埃:話語體系中的敘述
雅克·朗西埃:知道從事的是哪種文學
夏爾·瑟諾博司:為什么必須教歷史學
皮埃爾·諾拉:記憶與歷史學
呂西安·費弗爾:歷史學,遺忘,生與死
卡爾·貝克爾:歷史學家的聲音就是普通人的聲音
書中處處與史學大師對話,使其更具深度和可讀性
一、淺出但是深入
從歷史小白到專業人士都大受啟發
很難想象,在短短的12講中,這本書匯集了關于歷史學和史學工作的所有必備知識:事實、時間、問題、概念、想象……
這些模塊看起來老生常談,但普羅斯特總是能讓人耳目一新,譬如說到“事實”,人們常說先搜集“事實”,然后得出解釋,他則提醒我們,“事實”總是內在于話語。
正如一束光只能以特定方式照亮一片區域,沒有立足點就談不上所謂歷史學事實。
但是,這并非要否定考證,盡管他也引用學者的話指出,人們對“考證癖”反感是有道理的,因為人類自發的傾向是相信,不過,正如人在落水之后的自發動作不過加速溺斃,歷史的考證是必要的。
這就好像現實中,人們往往相信數字明確的權威證據,然而,越是“精確”的數字可能就越不“準確”,一個正確的近似值遠比虛假的小數更有價值。
歷史學家必須拷問證據,并努力讓沉默不語者開口說話。
再說說歷史學的“問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也自有其歷史,為此它必然位于最主觀與最客觀的兩極之間,與其說歷史學家追求的是真實性倒不如說是公正性,它是努力得來的且只存在于工作的終點。
而說到歷史學的想象,他更是一反人們的刻板印象——“歷史沒有如果”,指出倒不妨說歷史只有“如果”,追問“如果”是找到實際歷史原因的唯一途徑,否則就會停留在“存在即合理”的抽象而幼稚的命定論層面。
二、強烈的問題意識
把歷史作為一種思維方式
普羅斯特不像傳統教科書那樣羅列結論,而是以問題為線索組織敘述,引領讀者體會史學思維的過程。他在這本書的開篇就提醒我們歷史學本身有其歷史,而且它首先是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然后才是一門科學性的學科。
他敏銳地指出,歷史上法國社會中的歷史學就像英國社會中的經濟學,在英國是由于龐大的失業和貧困人口引起經濟學反思,而法國歷史學家則是努力去解決現代社會起源和大革命的關鍵問題,歷史學通過自我反思這種迂回的調節方式來團結社會。
面對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英國通過經濟學(斯密等),法國通過歷史學來反觀自身,構建民族認同。
他還提到,法國《年鑒》學派的成功,也不僅是學術創新,更是一種策略性權力斗爭。在對內方面,它挑戰了傳統的“唯歷史的”史學觀,在對外方面,它主張歷史學應成為各社會科學的匯聚中心,強調歷史具有整合其他學科的獨特能力,而對外的勝利也就鞏固了它的對內優勢。
年鑒學派是20世紀法國興起的史學流派,主張將歷史研究從政治事件轉向長期的社會結構與日常生活,強調跨學科融合,深刻改變了現代歷史學的面貌。
值得關注的還有,歷史學自誕生以來,就不斷從鄰近學科“借用概念”,儼然在幫別的學科“孵蛋”。普羅斯特并不否認史學的這種交叉地位,但他強調歷史學家要做的是“將概念歷史化”。
他主張將其它學科的概念放回具體的社會脈絡和歷史進程中加以考察,揭示概念所代表的現實與概念本身之間的差距,以及概念隨時間演變所累積的社會含義 。
普羅斯特憑借強烈的問題意識串聯史學理論與實踐,既讓專業研究者感到思想碰撞的火花,也讓初學者領略到歷史學科的思維魅力。
三、跨學科的視野
看清歷史學的過去和未來
這本書的另一個突出特色,是其開放的跨學科對話視野。普羅斯特在書中大量回應了社會學、語言學等領域對史學的挑戰,展示了跨學科對話如何推動史學發展。
在談到定量方法時,普羅斯特肯定統計學為史學帶來的新工具,但也指出史學終究要將冰冷的數據置于人文語境中解釋意義;在談到心理分析影響時,他接受其對動機的洞察力,但強調歷史學家必須以證據檢驗心理學推論。
他還詳細評述了“語言學轉向”對史學的沖擊:20世紀后期,一些學者認為一切歷史著述都不過是作者的主觀“話語” ,而他則堅持歷史文本與客觀真實之間仍有特殊聯系,歷史著作“不僅僅是文字游戲”。
在這本書的結尾,他提到當代碎片化的歷史書寫風尚,以及人們流連于各種記憶,并提醒我們,記憶是感性和割裂情境的,而歷史追求的應該是在脈絡中客觀理解過去,應該根據生來考察死。
歷史學使我們既能顧及人類的自由,同時又能顧及情境的束縛。
無論你是新近涉獵史學,還是久經磨煉的研究者,都能感受到普羅斯特所傳遞的激情:對歷史的無限好奇,對方法的嚴謹求索,以及對理解人類過去之責任的執著信念。
有什么歷史觀念曾讓你大受啟發嗎?
書中提到的這些觀點你怎么看?
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得這本書
把復雜的問題講得簡單
把看似簡單的問題說得深刻透徹
公號粉絲限量專享
掃碼領券后折合5折優惠
-End-
圖片|視覺中國
觀點資料來源:《歷史學十二講》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點擊名片 ?標關注我們▼
歷史學重塑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