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6月14-15日,第十四屆法權秩序年會“復雜性世界與共同體秩序”在武漢大學社會學院舉行,來自全國高校及研究機構的7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本文推送的是重慶大學經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唐杰應邀作的會議總結。
各位同仁,這兩天大家一直在鼓勵我,說是期待“總結”這個壓軸大戲。其實每次我都試圖逃避這個任務,因為一是要準備總結則開會就不能開小差,二是帶著任務我也就不能輕松地參與討論,一些熱議的話題遺憾沒法參加,三是為了這最后的十分鐘我得仔細關注和揣摩大家兩整天,還難免掛一漏萬。
諸位希望以壓縮的方式來回顧兩天來密集的討論,以獲得關于會議內容的一個濃縮時間膠囊。從哲學上講,即是試圖以“當下化”的方式,來“再現”這期間豐富的概念、話語和經驗,這本身是一個艱難的任務,也是一種“加速主義”的期待。
現在,我就以N倍速來回顧這兩天來的討論,作出“如下”總結。
為了增殖,一切都在加速
【值得慶賀的奢侈事情】
本次會議在時間結構和內容安排方面有自己的特征:一是兩天的時間,開啟了主旨發言+分論壇+圓桌討論的完整形式;二是我們是不同領域的學者聚集一起,來自不同學科,有做實證的、有做思想的,并且德文兄在安排上還做了穿插交替;三是主題一方面涉及概念、思想、形式、敘事,所以我們有關于法學、贏學、世界想象的討論,另一方面又涉及經驗、實證、質料和敞開性,所以我們關注中國治理、全球南方和區域國別。
概念有了經驗不至于空洞,經驗有了概念就則不會盲目,世界有了全球南方和中國的生機勃勃的豐富經驗,則顯得多樣而充滿希望和可能性。
正如我們在會議邀請函中所說,世界是復雜的、實踐是多樣的、未來是生機勃勃的,因此理論絕不能是灰色的。我們需要從復雜性世界本身的多樣歷史與實踐出發,對舊的理論與舊世界觀的教條保持警惕,“回到事實本身”,透過表層現象、探尋底層邏輯,不斷豐富概念與理論之樹,關注作為整體的人類命運,反思既有的主流敘事,開啟新的世界想象。
兩天來我們就這樣在一起探討(er?rtern)和研究(untersuchen)。在德語中,前者的詞根是“位置”(Ort),后者的詞根是底層(unter)和尋求(suchen),提示著我們一起深入事物的位置、場所或境域中,去探尋事物的“底層邏輯”。
人工智能時代,這樣的“在一起”探討尤為可貴。
人過去是城邦的動物,后來成為原子式抽象主體,現在越來越蛻變為符號動物、邏輯動物,語法和文本生成的動物,脫離了大地和經驗。在公眾所擔心的AI奇點時刻到來之前,其實我們并不擔心機器會變成人,而是擔心人會變成機器。因此,我們仍然選擇以肉身相聚的方式探討問題,不僅通過邏各斯,而且通過情感共鳴和談笑風生,“在一起”鑄造了一個有著具身經驗的學術思想共同體。
這是我首先想強調的,我們還能“在一起”,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奢侈事情。
人類進化史:動物、理性、符號與文本
【時間秩序與實業文明】
在主旨演講第一節,本次討論的全部宏大主題悉數登場。
楊安卓首先將我們的視角提升到太陽系時間秩序的層次,月球歷法之爭背后是時間主權的競爭。這是從太空和天空的視角反觀大地上的運作,時間秩序背后既是法權秩序也是空間秩序。白鋼將這種雙重洞見還原到世界文明共同體與新時代知識體系的構建問題,從天空到大海、從大海到陸地,不同文明之間主導權的競爭,背后是對生命的不同態度的競爭。
生命、空間、法權、時間,一開始我們并不知道,這些主題將貫穿在我們所有的討論中;正如一開始我們也并不知道,我們這個會議、這個共同體竟然持續了十四年。
李廣益指出,關于未來主義的定義和研究,成為殖民與反殖民爭奪的最后邊疆,我們需要以建構者的身份激活全球南方的經驗,去為未來想象提供新的價值和精神動力。劉典回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技術加速主義勢力和話語及其所造成的復雜局面,以及在效率與公平、安全和幸福的不同需求中導致的治理難題。章永樂通過以福山和特朗普為代表的兩種“贏學”的變化,來理解美國霸權從擴張向收縮的轉型;而在以“贏”為特征的列國競爭格局中,真正的和平如何可能?方旭由此梳理了從理性主體的協商機制,到機械力學的恐怖平衡等等不同的和平主義理想與現實困境。
各位同仁,加速主義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趨勢與內在特征,它在世界觀中是形式主義和目的論的結合,在經濟交往方式上是對快速增殖的量化追求,在選舉政治和投資操作話語中則是媒體政治中的贏學敘事。歸根結底都是對生命、質料,對真實的人的生活和歷史過程的蔑視。加速主義的背后,是資本主義和形式主義的越發甚囂塵上,是對時間的爭奪與時間的統治,它迫切需要對沖性意識形態和可能的不同道路的選擇。
支撐加速主義的“壓榨”
由此,劉晨光提出,中國現代國家的構建其基本邏輯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以處理各種復雜關系,最終駕馭資本力量。
在這樣的方向上,桂華提出鄉村振興是社會主義的頂層設計和農民農村的自我發展,而不應異化為個體發家致富和資本循環、消化產能的片面需要;仇葉回溯到作為官僚組織和科層制末梢的鄉鎮政權,揭示其中人、經驗和事的鮮活聯結和本源性運作。林輝煌提出以持續發展、社會穩定和共同富裕這個所謂“不可能三角”的統合為切入點,來構建作為自主知識體系的中國鄉村學;龔為綱提出通過大數據手段從社交媒體話語經驗中梳理西方對華的態度和認知;嚴鵬指出我們對工業的敘述應傳達出“實業文明”的核心價值;鐘準回溯中國對外鐵路援建的歷史與實際經驗,以對沖關于海外鐵路修建的“帝國主義”論調。
實業文明、實際經驗,這又是對形式主義時間秩序及其統治的對沖。加速主義是時間原則對空間原則的統治,是時間秩序體現的計算原則對空間秩序體現的多樣化原則的統治,是將作為生命和過程的人,抽象為單一的可計算的可替換的原子式的個人、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的結果。
要解構和反思它就需要回到空間和廣闊經驗的鮮活之中。
當人類僅僅被理解為實現增殖的質料
【全球南方的鮮活經驗】
分論壇一將全球南方的文學、思想和政經邏輯歸在一起,正是體現了警惕形式主義、訴諸政治經濟學還原,以探尋真實底層邏輯的經驗傾向。
在“文學與思想”這節,大家聚焦“世界意識”的生產運作及其意義,分析思想范式背后的不同構建路徑。
其中,張靜回溯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世界性”因素,尋找文學普世性與地方性之間的張力與彼此互動;樊星借助1950年代巴西旅華者的情感體驗展現出的文化親緣性,揭示其對第三世界認同的構建作用;賈巖以印度反法西斯小說為例,呈現未卷入大規模戰爭的“本地化國際主義”體驗的可能性;王淵通過莫桑比克的一戰書寫,呈現非洲知識和記憶具備重構全球知識和經驗的能力;李煜華指出,新中國對剛果的文藝聲援運動是對勞動者的國際主義、平等主義教育。
此外,付文廣回溯了“亞歐大陸地緣政治體系”作為歷史-地理-政治概念的構造脈絡,胡翼鵬呈現中國社會學史基于本土實踐的另類書寫,吳雙提出應基于中國實際經驗來構建解釋中國發展的法學范式;朵悅研究現代非洲知識生產中的科學話語的機制,及其體現的文明等級觀念,并指出恰是在與民族獨立運動的結合中,它向著抵抗與解放的話語轉化。
在“政治與經濟”這節,胡睿楊提示了全球南方依附型經濟的總體異化困境,以及中國自主革命建設經驗的突破啟示;趙希雅解構了“東方不守國際法”這一形象的淵源;李旭提出要以政治經濟學徑路,規避國際法史研究中的時代錯置論述。魏帥通過歷史比較揭示伊斯蘭法從傳統到現代的軌跡,李向振報告了對馬來西亞左翼黨團代表人物國家意識的采訪調查,他們兩位分別展現了在現代性轉型中“囚禁在時間里”的異化的沙里亞法,以及“淹沒在時間中”的那些不該被遺忘的運動和道路。
孫譽綺回溯了埃及“經濟的創制”背后經濟學話語的后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邏輯,強調本土經驗的重要性和敞開性;張殷豪和遲寧呈現悉尼大學“政治經濟學”運動的過程和邏輯。這兩篇文章分別從知識考古和案例展示兩個角度,共同揭示出新古典經濟學作為片面的、單一的“資產階級贏學”的局限。此外,尹佳暉呈現了中國在中東歐投資政治風險中所面臨的宗教因素,胡曉映以邊境互市貿易為內容,梳理跨境貿易的發展與困境。
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經驗和生命,這是我們在論述中念茲在茲、反復提及的主題。
各位同仁,法權秩序年會今年已經第十四屆了,即使在疫情期間我們也持續關注中國和世界,構成了當代中國最有活力的學術思想共同體。尤其是今年,我們的參會規模前所未有,達到70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占到了三分之一多,這是我們作為有著具身經驗的學術思想共同體,其“生命”和“元氣”之所在。
新思想的勝利,不僅是因為在辯論上要“贏”,而且因為青年人的持續加入;對地方性和邊緣性新經驗的肯定性敘述,對細部的不斷關注和重新理解,以及青年學者的廣泛參與,將使得我們越來越能形成最有感召力和解釋力的自主話語體系。
分論壇二即圍繞著“中國經驗”的細部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展開。這是我們年會十四年來的“保留節目”。
在“社會深描”這一節,萬駿指出出版行業的“中性化”帶來了視角狹隘性,需要以“再政治化”激活對現實經驗和真正問題的關切;徐文全面回溯了毛澤東基于實事求是和人民需求原則在指導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全面方針;李翠玲指出邊疆社會文化的多樣性,提示我們不應將其作為問題和資源,而應從中看到通向現代化新道路的可能性。此外,劉天元關注到社交媒體在農村居民社會交往中的作用和生態,萬書潤民回溯了農村公辦養老機構的治理路徑,李沁怡呈現了政府購買服務中的監管悖論等等。
在“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節,施純純呈現民初時期,古德諾提出不能從抽象原則而應從實際條件選擇政治制度與經濟發展道路的告誡;吳玉茗以“包郵區興衰史”為例,呈現了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在國家建構和空間整合中的作用。易卓關注多層級政府治理中的技術悖論,印子則探討訴前調解的社會治理功能與制度前景,尹輝煌關注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保障,曹小雨探討了人機共生的預測性司法輔助的可能性與問題,王波關注了治理縫隙中城市派出所的運作等。
各位同仁,這些都是中國經驗,它是鮮活的全球南方經驗中的一部分。
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是一種贏學敘事
【歷史終結論與時間專制】
在“區域國別研究”這一節,再次體現了我們立足實際經驗來探討底層邏輯的研究方式。
例如吳應娟關注了羽田正等學者構筑以日本為視角的世界史的嘗試;全實指出西方的選舉和分權體制未能遏止腐敗,在反腐上的所謂制度優勢本質上是一種“歷史終結論的贏學敘事”。林梓通過對加州公投與選舉的量化研究探討代表性困境問題,楊城新研究了英國《已婚婦女財產法》的背景與機制,呂翾詳細探討了空間正義在空間治理中的社會環境、制度基礎與不同面向。
這些探討都表明,那種試圖以永恒制度的穩定性來宣告歷史終結,消彌人在理性、情感和德性方面的能動性,或者消彌分割的空間以構建單一的公意與勝利敘事,其本質是都是時間專制統治的妄想,體現的是世界歷史的單一性、時間秩序的抽象性,對于人類經驗豐富性與空間多維性的暴力“宰制”。
此外,在這一環節中秦測皓還回溯了貿易與環境爭端中的綠色補貼問題,王欣辰以布魯塞爾效應的形成、貢獻及適用范圍的分析為依托,呈現了跨境流動數據的監管與立法問題;張葉東關注碳排放數據跨境流動中的規制困境,劉懿陽探討了跨境數據規則中的中美權力博弈等。
馬克思早就提出,商品交換本質是抽象的量化時間的交換,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本質上是對時間分配的爭奪,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及其不平等關系,因此也體現著時間的爭奪、時間的分配、時間的統治,以及歸根結底對生命的剝奪。
資本主義制度的等級結構
在世界市場中,貨物、數據,以及最終時間的交換和分配,會隨著不同主體產業實力的變化而變化。在當前變局中,原來支撐性的大國協調的機制正在重構,全球時間的分配機制和時空秩序的構建因此正在面臨重大調整。在實力下降的條件下,守成大國面對新興大國,只能以“吹牛”和ppt政治的方式尋求“再次偉大”。
【贏學敘事與加速主義意識形態】
于是在最后的“圓桌討論”環節,我們進入關于“贏學”敘事討論的高潮。
“?學”這一名稱興起于網絡話語,在此我們或可暫時命名為“winlogy”,以指稱一種肯定性敘事。這種敘事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人類作為理性存在者,其實踐根本上奠定于“三段論”對行動的指引。某種意義上,每個人、每個共同體,都需要一種自我肯定性敘事才能開展行動。正如大家來開會,最后都期望獲得一個勝利的“總結”。
但有實事求是的總結或者科學的贏學,也有吹牛或阿Q式的欺騙贏學。在此提醒因為看到“嬴學”標題而在今天來到現場旁聽的各位同仁,我們務必對此正本清源。
白鋼首先拋出主題,指出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振作與中國的“贏學”不強正相關,對中國實力的系統性低估恰恰因為我們“沒有實事求是”。隨后我們討論了種種不同形式的嬴學,包括魏南枝的“贏學神學”、楊博文和余亮的“贏學闡釋學”,甚至傅正、馬逸凡、潘妮妮等還以印度、日耳曼和日本為例,呈現出某種解構式的“嬴學操作指南”。
期間德文兄很中肯地指出,正面的“贏學”也可以基于科學和辯證法,新中國以科學和實事求是作為治國原則,新中國的“贏學”是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殷之光進一步以毛澤東的政治敘述為例,提出基于中國經驗、充滿真理力量、指引廣大人民的“實踐社會主義贏學”。
越擰越緊、越擰越緊
各位同仁,西方中心主義的贏學,過去有種最常見的做法,便是將發展問題上升為文化問題,甚至種族問題,將“存在”問題上升為“本質”問題。有些人無論如何都向來是贏家,而我們無論如何都會是最大輸家,就總是得深刻反思自己的劣根性。有些人不用工作卻可世界各地去度假,而打工人在加速內卷中卻處于持續加強的生存焦慮中。資本主義的螺絲越擰越緊,不平等和奴役被包裝在形形色色冠冕堂皇的贏學敘事中。
這種時間的統治和加速主義意識形態,作為時代的思想課題,折射著時代的危機,需要我們不斷去檢省和解構。
在精致而平庸的學術評價體系主導的加速主義時代、內卷時代,我們必須在一起匯聚成一個學術思想共同體的具身存在,真開會、開真會,關注類似這樣的能打動人心的真問題,將中國式現代化及其文明和道義基礎、將全球南方的豐富經驗和生存處境,帶至概念和話語,打破思想鋼印,不斷生成新的知識、新的意義和敘事。
這種學術思想工作,不是“文本生成”式大模型可以替代的,而必須是有著具身經驗的學術思想共同體的“意義生成”。文本生成,這種形式主義的機器寫作越是泛濫,人的價值和獨特性就越是萎縮、人的個體經驗和體驗就越是無足輕重,我們就越是容易落入加速主義時間統治的羅網中去。
電影《時間規劃局》:在時間加速中無處可逃
在本次研討會開場時,賀雪峰老師指出,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應該是思想野蠻生長的時代。注意“思想”“野蠻”“生長”,這些關鍵詞共同指向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指向融匯“經典”和“經驗”的咱們武大社會學院的“雙經驅動”原則,指向深入探討、廣交朋友、談笑風生,“呼嘯著奔向田野”,去激發學者的充滿生命元氣的文化使命和時代擔當。
從天空反觀大地,立足海洋和陸地的交錯,立足全球南方的經驗,立足每個個體真實的生命過程,去展望未來、籌劃思想,這將是我們這些學人,在形式主義、加速主義鼎沸的時代,領受的不可避免的思想使命。
思想的可能性與真理的力量,就在我們這種有著具身經驗的學術思想共同體的持續中。生命之有限、事業之無窮,但是我們會前赴后繼,讓我們去正視不可濃縮的時間和不可折疊的經驗,我們不僅要贏,還要注意贏的過程、嬴的姿勢,我們將以我們的奮斗,將以我們“在一起”這樣的共同的生命過程,去致敬所有真實的作為生命和奮斗者的“人”,去致敬1949之前,也致敬2049之后!
謝謝大家!
法權秩序年會:鍛造有具身經驗的學術思想共同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