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伯虎財經(bohuFN)
作者 | 路費
昨天,人民日報頭版“走企業,看高質量發展”欄目刊登的最新報道——《長城汽車堅持自主研發創新——著力做強做大民族品牌》刷屏了各大社交平臺。
報道的本質是一篇發展紀實,展現了長城汽車是如何著力高質量發展,做大做強的。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報道里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的發言,總結起來大概三句話:
第一,堅持把技術作為發展的引擎,矢志不渝推進研發創新。第二,供應商和經銷商不僅是合作伙伴,更是‘并肩作戰’的戰友,要以垂直整合做強汽車產業。第三,國際化不是商品出海,而是品牌出海、生態出海。
中央黨報把目光聚焦到長城汽車,顯然是肯定了長城汽車所堅持的“技術立企”發展理念,甚至也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當行業“放血式”價格戰打得火熱的時候,他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當中國汽車產銷看似節節攀升時,他第一個站出來戳破泡沫,甚至提出“可以把汽車行業搞一遍審計,看看誰有問題,審計費長城汽車包了”。
這些發言引發了不少爭議,甚至一些人還為魏建軍貼上了“偏執”的標簽。
但就像他自己說的:“消費者需要的不是廣告話術,而是敢說實話的魏建軍”。現在魏建軍公開發言的含金量正在逐漸顯現:5月底,工信部表態,要加大汽車行業 “內卷式” 競爭整治力度,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近期,李強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秩序。
在魏建軍之前,人民日報的“走企業,看高質量發展”欄目還采訪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如果要說兩者有什么共同點,最準確的大概是:
他們都秉持著長期主義,選擇做難而正確的事。
01 技術立企
即便把時間拉長到整個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史,長城汽車仍然是國內車企技術自研的高光,這和魏建軍對汽車的熱愛分不開。
“8歲時,父親送我的一輛玩具車,讓我從此愛上了汽車。” 魏建軍在接受采訪時,曾多次提及這個開啟他汽車夢想的禮物。從年少時駕駛二手拉達飄逸過彎,被稱為 “保定車神”,到后來投身汽車制造領域,魏建軍對汽車的熱愛從未有過絲毫減退。
但越是熱愛汽車、了解汽車,魏建軍就越是明白,只有技術自強,才能真正造出好車、高質量的車。
搞技術不是個容易的事情。彼時國內汽車產業剛起步,人才、供應鏈都屬于萬里長征第一步,“以市場換技術”是更普遍的選擇。
魏建軍沒這么選,他選擇從頭開始干。
從90年代開始造車以來,長城汽車先后自主研發出首款電噴高壓共軌柴油發動機、1.5GDIT直噴增壓發動機——“中國心”十佳發動機等一系列技術產品。就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長城還推出了4.0T V8發動機,打破了外資車企的技術壁壘。
在新能源領域,這份對技術的堅持繼續開花結果。
過去混動技術一直以豐田為首,長城汽車推出全新智能四驅電混技術Hi4,實現“四驅的性能、兩驅的能耗”,真正做到“全工況效率最優、全場景駕駛無憂”。
在智能駕駛領域,通過前瞻布局和多次迭代,長城汽車推出端到端智駕大模型——SEE?可最大限度平衡駕駛體驗和安全性,在實現駕感更擬人、去高精地圖的同時,給模型系上“安全帶”。
更直觀的數據是,根據“全球汽車專利大數據平臺”顯示:2025年上半年,長城集團獲得授權專利2962項。其中,新能源汽車專利1118項。專利授權總量和新能源汽車專利授權量均位居自主整車集團第一位。截至2025年6月底,長城集團已經累計申請專利近5萬項,獲得授權專利近3萬項。
與之對應的是,長城汽車的研發團隊規模高達2.3萬人,也就是每4名長城汽車的員工里,就有1名是研發人員。過去三年,長城汽車每年的研發投入都超過百億。
魏建軍深知,高品質的車不僅僅是技術,還有安全。
因此,長城汽車一方面依托高標準質量體系,嚴格把關從供應鏈管理到工藝流程的每個環節。
另一方面,2003年開始,長城開始自建全球領先的試驗體系。從自主品牌車企第一家綜合性試驗場、第一個高海拔環境模擬試驗室、第一個環境風洞試驗室,到業內第一個集VR、HMI、實車仿真、人因體驗為一體的交互體驗實驗室,再到亞洲最大的獨立安全試驗室。
2025年,魏牌全新高山在長城汽車多角度碰撞試驗室以優異表現完成首撞,魏牌全新藍山、二代哈弗梟龍MAX雙雙斬獲中國汽車健康指數五星認證。
這些技術投入讓長城汽車擁有了不被“卡脖子”的底氣,更從容的參與市場競爭。過去硬派越野市場一直是外國品牌的天下,但現在新疆、西藏的道路上,坦克的身影越來越多。反映到財報數據里,2024年長城汽車凈利潤同比增長80.73%,單車收入比提升2.30萬元。魏牌、坦克等高溢價車型銷量同比增長31.55%。
堅守長期主義發展路徑的長城汽車,不僅更賺錢了,還更值錢了。搞技術,拼質量,才是中國車企的發展之路。
02 重塑汽車產業價值
在繁花似錦的2024年,中國汽車年產銷突破3000萬輛。市場的狂歡之下,不理性的情緒正在侵蝕著中國汽車產業: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4623億元,同比下滑8%;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
彼時人人沉浸在銷量和降價的美夢里,但一昧的價格戰只不過是飲鴆止渴,無論是車企、供應商還是經銷商都在艱難求存。價格戰的惡果也已經傳導到了更上游的供應鏈以及下游的消費者。一方面,不少供應商開始爆料,一些主機廠要求他們降價,并且演唱付款周期;另一方面,不斷有用戶反映,自己剛買不久的車出現了車身銹蝕等狀況。
作為親身經歷中國汽車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轉變的人,魏建軍比誰都更珍惜來之不易的當下。
他第一個站出來,公開反對價格戰:
“民營企業家要知道‘家’在哪里,家在中國;對家,我們要有感情、有責任,更要有信心。”
“汽車產業做強不僅是生產端、技術端,還要在渠道側、用戶側也形成自己的獨特競爭力,供應商和經銷商不僅是我們的合作伙伴,更是‘并肩作戰’的戰友。”
中國的汽車產業需要發展,但一定要是良性、健康、尊重市場規律的發展;需要競爭,但一定是卷技術,而不是只卷價格;現在是供應鏈的競爭,以后可能會是整個產業生態的競爭。
什么才是良性的競爭?《人民日報》的報道里提到了一個長城汽車的案例。
2018年,長城汽車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零部件公司全部獨立,直面市場競爭。這個舉措雖然一度導致零部件公司舉步維艱,但也倒逼了他們的創新能力。諾博汽車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德慧說,“我們與外資公司共同競標長城汽車的業務,不得不苦練內功,提升產品質量標準,用了好幾年才實現大批量配套。”
現在,這些零部件公司有不少已經為國際一線車企的批量供貨,其中蜂巢汽車、諾博汽車和精誠工科還入選了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榜。
這種以整車為核心,布局相關技術產業,和長城汽車集團旗下供應商企業一起進步,實現產業鏈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在長城內部被稱作森林生態體系。它不僅讓長城汽車把供應鏈的主動權牢牢握在自己手里,還推動了國產供應鏈的崛起。
為了提振全社會對汽車行業的信心,長城汽車已與各大核心供應商建立深度協作的戰略伙伴關系,不僅是60天賬期,更包括高度的責任意識和共同解決問題的合作精神。
魏建軍和他的長城汽車更是在創立35周年之際,發布了一個名為《年方35》短片,直面35歲乃至更大年齡群體的就業焦慮,開展了一場面對35+年齡段的專項招聘。
新能源的浪潮之下,行業發展火熱。畢竟彎道超車的機會就在眼前,誰都想做下一個巨頭。但越是這種時候,越要尊重市場,尊重規律,需要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去引領行業。
03 不辜負時代,干就完咧
隨著國內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當下國內汽車產業已經走向了對外輸出、品牌出海的新時代。
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度突破200萬輛,同比增速超過了100%。2022年,中國出口量進一步攀升至311萬輛,同比增長了54%,超越德國,躍居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僅次于日本。到了2023年,中國出口量近500萬輛,超過日本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新的問題很快來了,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增長放緩到了19%,如何實現高質量出海,成為了中國車企的“必答題”。魏建軍給出的答案是:國際化不是商品出海,而是品牌出海;不是產品輸出,而是產業輸出。
長城汽車一直是國內汽車出口的尖子生。2024年,長城汽車海外銷售45.41萬輛,同比增長44.6%,海外累計銷量已超200萬輛。
據我們了解,除了為了泰國的整車廠以及位于厄瓜多爾等地的多家KD工廠,長城汽車的巴西工廠將于2025年下半年投產。巴西總統盧拉對長城汽車的多款熱門車型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得益于供應鏈垂直整合的能力,長城汽車建立了超1400家海外渠道超,并大力推動魏牌新能源和坦克SUV旗下車型走向全球,在“走出去”的同時“走上去”。
長城汽車在海外已經實現了從單純的產品貿易到集研發、生產、供應、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生態出海的升級。
無論是一個人、一家企業,還是一個產業,最重要的永遠是選擇。長期主義所必須的投入或許會顯著增加發展的難度,但當那些研發、生態、口碑逐漸開花結果,你前方的路就會變得十分清晰。
剩下要做的,就像魏建軍微博轉發并評論人民日報的那句博文一樣:
“干就完咧!”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系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