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簡短的微博宣告了汽車圈又一位營銷高管的轉身,背后是一個老牌車企在新能源轉型深水區的艱難探索。
7月22日,東風奕派營銷事業部總經理余飛在社交媒體宣布辭去相關職務,理由是“個人規劃發展”。這位39歲的營銷少帥在微博中措辭平和,強調是主動選擇離開。
余飛的離職并不令人意外。一個月前,東風汽車集團宣布成立奕派汽車科技公司,將風神、奕派、納米三大自主品牌整合運營。新公司由80后清華博士汪俊君掌舵,9人領導班子的名單中沒有余飛。
營銷老將的頻繁轉身
翻開余飛的履歷,看到的是一位典型的中國汽車營銷精英的職業路徑。1985年出生的余飛,2009年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他的職業生涯起步于江鈴汽車,在那里工作了四年多,歷任銷售大區經理、皮卡品牌經理等職位。
2019年成為余飛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點。當年5月他加入長城汽車擔任商品企劃總監,短短五個月后就升任歐拉品牌副總經理,隨后成為歐拉品牌營銷總經理。余飛在歐拉期間創下業績高光:2021年品牌銷量達13.4萬輛,同比大增140%。
2022年,余飛轉戰東風體系,擔任嵐圖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但這段任職僅維持10個月便告結束。
四個月后,余飛于2023年9月重返東風,接手東風奕派營銷事業部。任內共計推出了兩款重車型:首款車型eπ007于2024年3月14日正式上市,定位為“智雅電動轎跑”,是余飛上任后主導的首款新車。第二款車型eπ008于2024年6月14日上市,定位“家庭智能大型SUV”,為余飛任內主導的第二款車型。
三大品牌整合,營銷老將出局
余飛離職的伏筆在一個月前已經埋下。6月30日,東風汽車集團宣布重大重組:成立奕派汽車科技公司,整合風神、奕派、納米三大自主品牌。
這次重組源于東風自主板塊的現實困境。2024年上半年,集團凈利潤6.84億元中,合資業務貢獻7.53億元,自主板塊凈虧損0.69億元。2025年前5個月,三大品牌合計銷量僅8.45萬輛,多數車型月銷量僅千余輛。
新公司由41歲的汪俊君領銜。這位清華博士此前擔任嵐圖汽車CTO,與他搭檔的9人高管團隊來自研發、制造和財務領域,三大品牌原營銷負責人全部“消失”。
奕派科技9位高管成員的名單是:汪俊君(總經理)、張俊(黨委書記、副總經理)、秦軒轅(副總經理)、程軍(副總經理)、陳小莉(紀委書記)、宋發寶(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候選人)、夏鵬(副總經理、總會計師)、張雁軍(總經理助理)、龐風華(參數丨圖片)(總經理助理)。
組織架構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東風乘用車研發團隊從集團研發總院剝離,整體并入奕派科技,結束“研發找集團、制造銷售各自為政”的舊模式。
營銷策略爭議下的銷量困境
在執掌東風奕派期間,余飛的營銷手法引發不小爭議。他擅長明星聯動制造話題熱度,但實際轉化效果備受質疑。
數據揭示了殘酷現實:eπ007上市首月銷量僅1220臺,增長乏力。到今年6月,eπ007銷量跌至1357輛,eπ008為2763輛,與當初上市時“15小時訂單破萬”的高光時刻相去甚遠。
更為嚴重的是產品質量問題。車機黑屏、續航虛標等問題頻發,尤“紅色卡鉗變卡鉗罩”虛假宣傳事件 引發車主集體投訴,嚴重損害品牌信譽。車質網數據顯示,用戶投訴主要集中在基礎體驗缺陷上。
余飛倡導的“朋友圈”營銷模式被內部人士評價為“重形式輕內容”,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熱鬧的發布會和社交媒體造勢未能轉化為實際訂單,終端門店客流量未見明顯提升。
東風自主的背水一戰
余飛離職背后,是東風集團面臨的系統性困境。2023年集團凈虧損39.96億元,同比暴跌139.93%,創下近20年首次由盈轉虧的紀錄。這種財務壓力迫使集團重新分配資源,新能源品牌面臨預算緊縮風險。
整合后的奕派科技首月成績單看似亮眼:2025年6月交付26,089輛,同比增長76.3%。但銷量主力仍是風神品牌,占比超過40%,其主力車型L7插混版在三四線城市表現相對穩健。
東風集團為自主新能源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2025年實現 100萬輛新能源銷量。但前5個月三大品牌僅交付8.1萬輛,嵐圖品牌雖連續4個月銷量破萬,但依賴單一車型夢想家,面臨激烈市場競爭。
新管理團隊已立下“用戶、高效、共戰、結果”四大鐵律,要求“聽見炮火的人做決策”,并將質量管控列為最高優先級。同時,東風與華為的深度合作被視為關鍵突破口,雙方在成都成立東風乘用車科技公司,計劃推出搭載鴻蒙座艙和ADS智駕系統的合作車型。
行業整合潮中的市場劇變
東風并非孤例。同期,吉利將極氪與領克整合,廣汽成立自主營銷本部,上汽組建“大乘用車”業務群。這些大型汽車集團改革的核心邏輯一致:打破層級束縛,以扁平化管理應對市場劇變。
奕派科技的挑戰明確而艱巨。內部目標要求2026年營收突破200億元,形成1-2款月銷2萬輛以上的爆款車型,同時實現研發效率提升30%以上,成本下降20%。
市場環境同樣不容樂觀。2025年前5個月,10萬以下車型銷量暴漲51%,30萬以上市場負增長,奕派主攻的15-25萬區間已成紅海。消費降級趨勢下,定位中端市場的品牌面臨前所未有的擠壓。
結語
余飛的離去恰似東風自主板塊轉型的縮影。整合后的奕派科技首月銷量同比增長76.3%,但這更多源于組織變革初期的資源聚焦效應。
汪俊君領導的技術團隊面臨雙重挑戰:短期內需在2025年四季度推出爆款車型,避免被長安等車企進一步拉開差距;長期則要實現2026年營收200億元的目標。
當東風總部大樓里的組織架構圖被重新繪制,生產線上三大品牌的零部件開始混流裝配,這場始于人事變動的改革已不僅是高管更替,而是傳統車企能否真正打破體制束縛的試金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