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經濟時報》近期報道,印度成功測試了“增程軌跡長航時高超音速巡航導彈”(ET-LDHCM),該系統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在機密的“毗濕奴計劃”下自主研發。
據悉,這款導彈于2025年7月14日從印度東海岸的一個測試場發射,速度達到8馬赫(約合每小時11000公里),并成功擊中目標。ET-LDHCM在推進系統、制導技術、結構材料以及極端高溫環境下的生存能力等多個方面實現了突破。據官方和媒體消息,該導彈的打擊距離可達1500公里,有報道稱在特定配置下射程可能達到2500公里。這標志著印度躋身擁有自主高超音速巡航導彈技術的國家行列,與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并肩。
ET-LDHCM采用吸氣式超燃沖壓發動機,通過從大氣中獲取氧氣進行燃燒。這一設計使其能夠維持高超音速飛行,且無需攜帶機載氧化劑,有助于提高燃油效率和延長續航能力。2024年11月,DRDO對該超燃沖壓發動機進行了1000秒的地面測試,驗證了其在高超音速條件下的運行能力以及承受超過2000攝氏度高溫的性能。導彈彈體采用耐高溫、抗氧化材料制造,并配備了與科學技術部聯合研發的先進熱防護涂層。這些特性旨在確保導彈在高速飛行時性能穩定,減少大氣再入過程中的結構損耗,并使其能夠適應高溫、高腐蝕環境,例如海上部署場景。
ET-LDHCM的有效載荷設計為1000-2000公斤,可搭載常規彈頭或核彈頭。它配備了慣性導航系統,還可通過印度的“導航衛星系統”(NavIC)或全球定位系統(GPS)進行衛星修正以提升精度。該導彈采用低空飛行軌跡設計,并具備中途機動能力,使其彈道更難預測,難以被現有防空系統攔截。在高速飛行過程中,導彈周圍空氣發生電離會產生等離子體效應,可吸收雷達波,有助于減小雷達截面積。這些特性結合精確的目標定位能力,使該導彈能夠打擊固定和移動目標,如指揮中心、雷達站、海軍艦艇和加固的軍事設施。ET-LDHCM可從陸基發射裝置、海軍平臺或戰機(包括蘇-30MKI和“陣風”)上部署,具備多域作戰靈活性。
這款導彈是在DRDO的“毗濕奴計劃”下研發的,該計劃旨在打造一系列共12種高超音速系統,兼具打擊和攔截功能。這一舉措是在印度早期高超音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推進的,包括“高超音速技術演示飛行器”(HSTDV),該飛行器驗證了利用超燃沖壓發動機實現持續高超音速飛行的能力。印度此前已列裝“布拉莫斯”(3馬赫)和“烈火-5”彈道導彈等系統,而ET-LDHCM則憑借吸氣式推進系統和非彈道制導軌跡,帶來了全新的作戰能力。該導彈由阿卜杜勒·卡拉姆博士導彈綜合體設計制造,印度私營國防企業和中小企業也參與其中,這與印度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擴大國內國防工業基礎的國家政策目標相一致。
ET-LDHCM的研發和測試正值地區緊張局勢加劇之際。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關系持續緊張,而巴基斯坦正深化與土耳其的合作。中國則繼續擴大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并推進自身的高超音速計劃,包括東風-21D和東風-26導彈。ET-LDHCM旨在通過增強縱深打擊能力和在復雜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強化印度的威懾態勢,鞏固“可信的最低威懾” doctrine。該導彈的高速、低雷達可見性和機動能力,旨在突破以色列“鐵穹”、美國“薩德”和俄羅斯S-500等導彈防御系統。通過將這些特性融入其導彈部隊,印度希望借助先進系統應對日益嚴峻的安全挑戰,確保在敵方做出反應前擊中戰略目標。
除軍事用途外,ET-LDHCM的研發還助力實現更廣泛的技術目標。在推進系統、耐高溫材料和制導系統方面的進步,可能惠及民用航空航天項目,特別是衛星發射和高速運輸領域。DRDO與工業界和學術機構的合作,有望促進技術傳播和人才培養。該項目還可能創造就業機會,并為國防出口帶來潛力。印度國防分析人士稱,這款導彈有望成為未來多種型號的基礎,包括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DRDO計劃在2027或2028年前使其投入使用。未來的測試將驗證導彈在電子對抗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優化制導精度,并評估其與現有軍事平臺的集成情況。
此次ET-LDHCM的成功測試,是印度一年內在高超音速系統領域取得的第二個重大里程碑,此前在2024年末,印度曾在阿卜杜勒·卡拉姆博士島進行過一次遠程測試。與遵循可預測軌跡的彈道導彈不同,ET-LDHCM采用平飛彈道,并可在飛行中途改變航線,降低了被早期探測和攔截的可能性。DRDO的目標是確保該導彈能夠適應多種作戰場景,包括涉及海軍資產、空中發射平臺和移動地面系統的場景。作為“毗濕奴計劃”的一部分,ET-LDHCM有望在2030年前投入使用,并將根據持續測試的結果不斷改進。未來的測試階段將評估其在惡劣電子環境中的生存能力,提升射程和精度,并為在印度武裝部隊中部署完成最終認證。
“增程軌跡長航時高超音速巡航導彈”(ET-LDHCM)與印度此前研發的導彈有顯著區別。與俄羅斯聯合研發的“布拉莫斯”導彈采用沖壓發動機,最大速度為3馬赫,射程從最初的290公里延長至約450公里。相比之下,ET-LDHCM采用超燃沖壓發動機,速度達8馬赫,且根據發射配置不同,射程可延長至2500公里,在速度和射程上均有提升。“烈火-5”是一款用于核威懾的洲際彈道導彈,射程超過5000公里,采用高弧線軌跡,但不具備中途機動能力和低空突防能力。“沙urya”導彈是一種高超音速彈道導彈,速度約為7.5馬赫,采用陸基發射井部署,但其軌跡相對固定。
K系列潛射導彈,如K-4和K-15“海洋”,具備戰略二次打擊能力,但依賴固體燃料推進,不具備持續大氣層內飛行能力。與這些系統不同,ET-LDHCM采用吸氣式設計,可實時調整飛行路徑,且適用于多平臺發射(陸、空、海),使其在各種作戰場景中具備更廣泛的戰術和戰略用途。
與外國高超音速系統相比,ET-LDHCM在設計原則上與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的部分項目有相似之處。俄羅斯的3M22“鋯石”是一款海基超燃沖壓發動機導彈,據稱速度也達8馬赫,用于打擊海上和陸基目標,但其作戰射程普遍被認為短于ET-LDHCM。美國的“遠程高超音速武器”(LRHW,綽號“暗鷹”)采用助推-滑翔系統,射程約2776公里,峰值速度可達17馬赫,融入了具備衛星跟蹤功能的網絡化打擊架構,可進行陸基和海基部署。然而,印度的ET-LDHCM有效載荷更大(可達2000公斤),低空巡航隱身性更強,且具備多平臺發射靈活性,盡管其射程較短,部署時間也更晚。中國的東風-ZF和東風-27系統依賴助推-滑翔技術,由彈道導彈推動滑翔器,使其以高超音速再入大氣層。這些系統設計用于在末段進行機動,但缺乏持續的大氣層內推進能力。
ET-LDHCM在飛行過程中始終保持動力高超音速飛行,從而擁有更長的機動窗口,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具備更強的控制能力。它還整合了高速飛行時大氣電離產生的等離子體隱身效應,這與其他先進系統類似,但同時結合了主動熱防護和多平臺適配能力。盡管這三個國家都強調威懾和打擊靈活性,但印度的方案注重低空持續巡航飛行、飛行中規避機動以及耐高溫能力,這些都通過自主研發的超燃沖壓發動機和材料工程實現,使得ET-LDHCM更接近美國和俄羅斯的超燃沖壓發動機巡航導彈概念,而非中國的滑翔器構型。
【小編毒舌】嗯,對于印度嘛,真不知道它是如何完成的風洞實驗?靠嘴嗎……要知道中、美、俄都是有自己的高超音速風洞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