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軍在澳大利亞境內舉行的“護身軍刀25”演習中,用陸基系統發射了一枚“標準-6”(SM-6)多用途導彈,并成功擊沉海上目標。
為此西方媒體廣泛將此舉解讀為針對中國的武力展示,并宣稱“標準-6”是西方最強大的反艦導彈之一。然而,“標準”原本不是防空導彈嗎?
據戰區網站報道稱,在澳大利亞舉行的“護身軍刀25”演習有19個國家和超過30000名軍人參加,是迄今為止美國和澳大利亞兩國最大的雙邊軍事訓練行動。在這場演習中,美軍參演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新型“堤豐”(Typhon)陸基導彈系統的能力。
“堤豐”導彈系統是美國撕毀《中導條約》后研發的第一種陸基中程導彈系統,但是該系統發射的并非彈道導彈,而是“戰斧”巡航導彈或“標準-6”多用途導彈。
“堤豐”系統發射“戰斧”導彈,多數人很好理解,畢竟“戰斧”導彈本來就是對地攻擊用途。但是該系統發射的“標準-6”導彈,卻同樣用于對地攻擊或反艦用途,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RIM-174“標準-6”(SM-6)作為“標準”系列艦空導彈的一員,最初是作為遠程防空/反導攔截彈設計的,具有反導和防空的雙重功能。該導彈在“標準-2”(SM-2)Block IV彈體上安裝了AIM-120技術的主動雷達導引頭,可攔截33公里高度的目標,最大防空射程240公里(增程型為370公里)。
“標準-6”繼承了標準系列導彈個頭大的特點,長度可達6.55米,全重達1.5噸,幾乎是“捕鯨叉”反艦導彈的兩倍。這款防空導彈造么大,就是為了提高射程,但是由于主要目標是飛機和導彈,戰斗部只有68千克,采用雷達接觸引信。
然而從很早開始,美國海軍就有用“標準”系列客串反艦導彈的功能。上世紀80年代兩伊戰爭期間,美國海軍就曾經用“標準”導彈擊沉過伊朗導彈艇(但是據稱用了三枚才擊沉了一艘導彈艇)。“標準-6”充當對地攻擊或反艦導彈,則是憑借軟件實時設定來實現的,而且反艦射程也提高到400公里以上。
但是很明顯,一噸多的導彈只有68千克戰斗部,用于反艦任務的威力實在太小了。相比之下,“捕鯨叉”反艦導彈重量大約為540公斤,戰斗部重量卻高達221千克,而且還是破甲戰斗部,可以擊沉幾千噸的艦船,而“鷹擊”系列的戰斗部更是可達300千克。
“標準-6”配備給“堤豐”系統充當陸基反艦導彈時,戰斗部和爆炸引信與艦載使用時沒有太大區別,所以說威力小的缺點并沒有改變,只能用來對付幾十噸到幾百噸的小型艦船。
盡管如此,一些美國媒體在報道“護身軍刀25”演習時,卻毫不吝惜地宣稱“標準-6”是西方最快、最強大的反艦導彈之一。這種存在明顯缺點的導彈,為何卻能被評為“西方最強反艦導彈之一”呢?筆者認為,這個說法其實就是矬子里拔將軍的結果。
“標準-6”導彈威力不足的缺點雖然非常明顯,但優點也是很突出的。首先就是射程遠,反艦打擊距離可以達到400-450公里左右,遠超過美軍主力反艦導彈“捕鯨叉”和NSM,“捕鯨叉”基本型的射程為120公里,增程型為280-300公里,挪威研制的NSM則可以達到185-250公里。LRASM遠程反艦導彈雖然射程超過800公里(空射射程),但艦載發射時射程會縮短,而且彈重達2000千克,也并沒有整合到陸基發射的“堤豐”導彈系統里。
另外,西方反艦導彈普遍缺乏超音速能力,而“標準-6”卻可以達到3.5馬赫。相比之下,美軍用于反艦的“捕鯨叉”、LRASM、NSM全都是亞音速,即使是其他西方國家(除了日本),也基本沒有能夠陸基發射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因此,三倍音速的“標準-6”反而成為了整個西方少有的超音速反艦導彈。
但是另一方面,“標準-6”速度雖然很快,但是突防能力卻非常平庸,只能沿用防空彈的高空俯沖彈道,不具備普通反艦導彈的低空掠海突防能力,很容易被發現和攔截。因此,這種“三倍音速”作為反艦導彈并沒有太大實戰價值。
由此可見,所謂的“西方最強反艦導彈”的稱號,完全是美國媒體用紙面數據去糊弄輿論的手法。“標準-6”所謂的遠程和超音速優點,還比不過上世紀60、70年代的蘇聯反艦導彈,例如Kh-22反艦導彈,射程可達600公里,速度達4.5馬赫,戰斗部可達1噸。
美國陸軍“堤豐”系統拿“標準-6”來充當陸基反艦導彈,也是實在找不到合適替代品。這種只能打小船的導彈,卻宣稱是“針對中國的武力展示”,也更像是一個笑話。(作者:陶慕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