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央企在我國長期處于收支不良的一個狀態,因為建筑施工行業特色就是一個先干活后付款的賣方市場,處于底部的施工企業往往都是競爭獲得項目,因此作為賣方的業主,自然不愁買家,因此他們就可以放大自己的有利地位,故意的壓價,拖延付款,甚至要施工單位墊資比比皆是,這就是建筑企業高負債率,現金流緊張的根源,這種現狀在基建大躍進,地產基建爆發的黃金歲月里也是這樣,更不用說走到今天這種基建萎縮,大量企業倒閉的階段了。
因此不管在什么年份,建筑施工央企無時無刻都要面臨被拖欠工程款,因此所有施工建筑企業都要在這種環境下生存,因此大部分正規建筑企業面對處理欠款及不良資產時,通常會結合法律、財務和市場化手段,通過多種方式化解風險、盤活資產。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工程欠款處理方式,這也是所有建筑企業不管央企還是個人企業共同面對的問題。遇到拖欠施工企業不會直接上來就選擇起訴,仲裁的,大家的共同做法就是與業主或合作方協商調整還款計劃(如延長賬期、分期付款、減免部分利息等)。其次比較常見的就是接受對方以實物資產(如房產、地皮、股權、設備)抵償債務,需評估資產價值并辦理過戶手續。在面對很多政府城投部門的項目或者欠款時候被迫將債權轉為對欠款方的股權,常見于關聯企業或長期合作方,但是這一般只在國有企業之間進行,因為需符合國資監管要求。
對于那些股份上市或者無國資背景的私營企業業主,考慮到不再和其合作那就會通過法院起訴追討欠款,申請財產保全、強制執行;針對政府項目,可能通過行政協調或財政專項撥款解決。利用《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等法規,加快政府或國企拖欠賬款的清收。 大一點的建筑央企或者股份上市企業,其下子公司面對這種難以收回的應收賬款或者欠款,采用供應鏈金融工具,利用交易所工具進行資產證券化ABS或者進行次級貸款抵押MBS快速的將應收賬款折價轉讓給保理公司,提前回籠資金,將優質應收賬款打包發行證券,盤活流動性。比如大家在證券交易所看到的中某工程局202505的超短期30億90天債,進行券承銷,就是這兩種操作。 以上這是在這些欠款還有償還能力和主體的情況下進行的操作,賬還在,債務主體也還有。面對另外一種比如某大,某創這種實際破產或者已經破產注銷的城投公司欠款,就只能以局名義集中起來,以股份集團主體進行不良資產剝離了,這種虧損只有核銷了。剝離獲得的收益也再次進入企業收入和利潤了。進行。
在我國大家經常看到央國企建筑企業集團將不良資產打包轉讓給四大國有AMC(如華融、信達)或地方AMC,通常以折價方式快速出表。四大資產 及一系列地方資產處理公司,拿到這坨欠條也是通過七七八八的融資,保險,各種抵押工具,最終擊鼓傳花欠條打到國家,國家就通過印刷五千億或者找老百姓再借五千億注資到這些銀行,最終完成債從老百姓左口袋出,進入右口袋還。在這過程中除了老百姓掏錢,其他人,甚至國外猶太昂撒財團都是從這里面拔毛的,這就是這些債的來去。 還有通過建筑集團內部資產重組,將不良資產注入專項平臺集中處置(如設立“資產運營公司”)把某區域子公司破產,然后重新換個名字再注冊,換湯不換藥,賴掉這筆債。 還有通
過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不良資產(如爛尾的ppp項目、閑置土地、呆滯存貨),吸引社會資本接盤,對有機械設備,未售毛坯房等實物資產,采用拍賣或二手市場處置。也有引入第三方資本共同開發停滯項目(如PPP模式、聯合體合作),將閑置資產改造為租賃物業、產業園等,通過運營增值,也有利用國企改革政策(如“處僵治困”專項),爭取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部分歷史包袱通過國資劃撥消化。
對于建筑施工央企通常結合自身資金狀況和項目特點,嚴格遵守國資委關于國有資產的相關規定,綜合運用上述手段,同時在集團層面設立專項工作組統籌協調,以平衡風險化解與經營效益,核心就是不能讓國有資產流失和損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