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以后,身體不像年輕時那樣扛折騰,尤其是血糖這件事,不能再大而化之。
飯后一碗粥、幾顆蜜棗、兩塊糕點,曾經不在意的小甜食,如今可能就是血糖飆升的“導火索”。
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不同場合反復提到一個觀點:老年人的血糖控制標準,不能照搬年輕人的,更不能盲目吃藥。
血糖別只看“正常”,餐后兩小時值得警惕
很多人以為只要空腹血糖沒超標就萬事大吉,其實不然。老年人最容易忽略的是餐后血糖。研究發現,60歲以上人群的血糖波動更大,尤其是餐后兩小時,若血糖超過10mmol/L,罹患心腦血管并發癥的風險明顯增加。
有意思的是,一項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流行病學調查指出,中國老年人群中,有接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前,唯一的異常指標就是餐后血糖。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一些老人明明空腹血糖正常,卻還是出現了視力模糊、乏力、夜間頻尿等問題。
“低血糖”才是隱藏的殺手,尤其在夜里
很多人以為血糖高才危險,其實對老年人來說,低血糖更要命。特別是服用了降糖藥或胰島素的老人,夜間低血糖很容易發生,卻不易被察覺。一旦昏迷,后果非常嚴重。最常見的表現包括出冷汗、手抖、心慌、神志模糊,有時甚至像是中風發作,連醫生都可能誤判。
有些老年人血糖調節能力本就下降,饑餓感不明顯,低血糖來了不自知。尤其是在服用格列本脲這類磺脲類藥物的人群中,夜間低血糖的風險更高。很多院士和老年病專家都呼吁,60歲以上人群在使用藥物時,必須由專業醫生評估風險,不要自行加量或換藥。
不同的身體,不同的糖,別硬套“統一標準”
過去很多健康講座喜歡強調血糖“必須控制在5.6以下”,但這對60歲以上的人而言,未必合理。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的最新共識指出,老年人血糖控制的目標應當更寬松,但也要視個體情況而定。
院士陳啟明曾在一次會議中直言:“不能一刀切,不同基礎病、不同體質的老人,血糖標準該個性化。”
有慢性腎病的老人,血糖不要太低,以免加重腎損傷;而患有白內障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則需更嚴格控制。血糖控制不是一場“比誰低”的競賽,而是維持在一個安全、穩定的范圍內。
目前多數學術界建議,60歲以上人群的理想血糖控制目標為:空腹血糖控制在6.1~7.0mmol/L,餐后兩小時血糖最好不超過8.5mmol/L。
這個范圍,是在確保不發生低血糖的前提下,兼顧生活質量與長期健康的“中庸之道”。
別被“健康食品”迷了眼,有些水果糖分高得嚇人
很多老年人有個誤區:水果是天然的,吃再多也沒問題。錯了。有些水果的含糖量,一點不輸甜點。尤其是香蕉、葡萄、榴蓮這些,糖分高、升糖快,吃一兩口沒問題,當水喝就危險了。
還有人愛喝鮮榨果汁,覺得比飲料健康。可一杯純果汁,濃縮了三四個水果的糖分,纖維卻沒了,升糖速度極快。相比之下,蘋果、獼猴桃、火龍果這些升糖指數較低的水果,每次吃半個,控制在200克以內才算安全。
很多老人追著“無糖食品”買,結果吃進了大量糖醇類添加劑,反而腹脹、腹瀉不斷。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能吃甜,而是要吃得有章法。關鍵在于量,更在于搭配。
亂吃藥的代價,不止是低血糖,還有肝腎損傷
有些老人血糖一高就慌不擇路,聽信偏方,甚至自行加藥、換藥。尤其是長期服用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等藥物的人,一旦不遵醫囑擅自停藥或增加劑量,很容易引發乳酸中毒或消化道不良反應。
更極端的,是去旅游、探親時,藥沒帶夠,臨時借用別人的藥吃。“反正都是降糖的,吃哪種都差不多”——這種想法極其危險。不同藥物代謝路徑不同,有的會對肝臟造成負擔,有的則通過腎臟排泄。尤其是肝功能或腎功能不全的老人,稍有不慎就可能出大問題。
院士李蘭娟在接受采訪時指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肝腎功能波動明顯,任何藥物調整都必須建立在近期檢查數據的基礎上。她特別強調,每年最少應做一次肝腎功能檢測,以確保用藥安全。
控糖不僅僅是“忌口”,還關乎生活節奏和心態
不少老人一聽說要控糖,就開始斷碳水、戒一切甜,結果搞得生活苦不堪言。血糖不是靠“苦行僧式”生活來控制的,而是靠科學的日常安排。一頓飯別吃太快,米飯可以用糙米或燕麥代替,蔬菜要先吃,主食放后面,血糖就能穩得多。
睡眠也很關鍵。睡不好的人,胰島素敏感性會下降,血糖控制變差。還有情緒,長期焦慮、煩躁的人,激素水平紊亂,血糖也跟著亂。很多老年人血糖控制不理想,根源其實并不在飲食,而在于作息混亂、心態急躁。
別小看這些“軟因素”。曾有項針對上海社區老年人的研究顯示,規律生活、保持輕松心情的人,即使飲食控制不嚴,血糖波動也明顯小于那些焦慮、作息紊亂的人。
家庭支持才是控糖的“隱形藥方”
很多老人控糖失敗,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一個人在戰斗。家人不理解,還時不時帶些蛋糕、糖果來探望,或者在飯桌上勸酒、夾菜。這樣一來,再自律的老人,也會有破防的時候。
反過來,如果家人能一起吃全谷雜糧飯,少放糖、油,甚至陪著一起散步、測血糖,那效果完全不同。尤其是子女愿意定期陪父母去醫院復查、幫忙記錄血糖變化,那對老人的心理支持,是任何藥物都替代不了的。
很多院士在公開演講時都提到,家庭支持是老年慢病管理中最被低估的環節。不是醫生說了算,而是家人能不能一起執行。
一句話總結:老了之后,別再“硬扛”,血糖這事得軟著陸
年紀大了,身體的節奏變了,不再適合激進的控制方式。血糖也一樣,太高不行,太低更不行。關鍵是穩,平穩才是健康的前提。控制血糖,不是為了和糖作斗爭,而是為了過得輕松一點、自由一點,走路不喘、晚上能睡、飯后不困。別讓藥物、數字、指標綁架了生活的本質。
本文為科普內容整理,旨在傳播健康知識,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或診斷方案,如有癥狀請盡快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參考文獻: [1]鐘雪梅,陳敏,凌雅韻,等.二甲雙胍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25,36(06):732-736. [2]李瑞華,張海峰,趙勇.老年人低血糖風險因素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國全科醫學,2024,27(12):1415-1419. [3]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老年2型糖尿病管理專家共識(2023年版)[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23,42(04):401-4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