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大熊貓在重慶動物園吃冰鎮(zhèn)西瓜解暑。圖:新華社
全國多地被熱浪席卷,“鐵板燒模式”成為夏日標配。然而,一個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是:曾經(jīng)用來形容城市酷熱的 “火爐” 稱謂,如今卻悄悄淡出。這是什么原因?當“火爐城市”不再被頻繁提及,是炎熱減輕了?還是我們對高溫的認知已然改變?
01
2025年7月15日下午,鄭州及周邊地區(qū)最高氣溫突破40℃,地表溫度飆升至72℃以上。
大象新聞記者在鄭州街頭進行了相關(guān)實驗。15時,記者把生雞蛋和鮮蝦放在置于地面的鐵鍋中。15分鐘后,蛋清邊緣泛起白沫,蝦殼開始泛紅;30分鐘時,蛋黃逐漸凝固,蝦肉收縮;一個小時后,雞蛋完全熟透,蝦身蜷曲。兩個多小時之后,記者試吃“烤蝦”,感嘆“味道還行啊”“熟了熟了熟了”。
大象新聞記者在鄭州街頭煎蛋烤蝦。圖:大象新聞
查詢過往的報道,這樣的煎蛋試驗在其他城市(濟南,2013年;上海,2013年;西安,2017年)也進行過。
一般來說,雞蛋的蛋白質(zhì)凝固溫度約為62℃-65℃。炎熱時日,某些特定地點的地表溫度很容易達到這個溫度。高中物理老師邱振東透露,日常烹飪食物需要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快速將其做熟,但60℃-70℃的“鐵板”也能通過“小火慢烤”的方式讓食物變熟。
入夏以來,大部分地區(qū)的群眾都有類似的感受:天氣越來越熱了。
據(jù)中國氣象局氣候中心綜合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7月11日以來,40℃及以上的高溫主要出現(xiàn)在陜西東南部、湖北中西部、重慶東北部和西部、新疆東部以及內(nèi)蒙古西部等地,覆蓋面積達40.7萬平方公里,152個國家級氣象站觀測到40℃及以上氣溫。與過往記錄相比,共有102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7月極值,其中新疆吐魯番東坎(48.7℃)、陜西興平(43.1℃)、湖北巴東(42.9℃)等32站突破歷史極值。
據(jù)中國氣象局資料,今年7月是10年來高溫天數(shù)最多的。西安、太原、鄭州、重慶、杭州等大城市的氣溫都創(chuàng)造了今年的新高。有網(wǎng)友形容說,中國像是一盤大菜,北方在“燒烤”,南方在“燉湯”,總之一個字:熱。
02
早些年,群眾對這些炎熱的城市有一個形象的稱謂:火爐。有意思的是,“火爐”“火爐城市”這些詞語在近些年是越來越少出現(xiàn)了。
據(jù)說民國時期,重慶、武漢、南京這三座城市因夏季炎熱,且高溫天氣延續(xù)時間長,就被民間稱為“三大火爐”。據(jù)分析,這三個城市的炎熱體驗被船工、商人傳向各地,經(jīng)媒體報道后,“火爐” 之名逐漸流傳開來。
中國民間有湊四(四大名著、四大金剛、四大美女等)的慣例,新中國成立后,“四大火爐”成為流行說法。因為這是民間茶余飯后的談資,所以這四個城市并沒有標準答案,大致是在重慶、武漢、南京、南昌、長沙、濟南、杭州中間進行組合。后來又有“七大火爐”的說法……然而嚴格來說,“×大火爐”的說法只是基于個人感受,缺少數(shù)據(jù)的支持,并未得到氣象界的認可。
上世紀70年代,氣候?qū)W家喬盛西就曾提出重慶、武漢、南京被稱為“火爐”城市不實。他通過氣象記錄“橫向?qū)Ρ取保信e長江流域的安慶、南昌、長沙、衡陽、郴州等市,夏季炎熱天數(shù)與酷熱天數(shù)均超過重慶、武漢、南京三大城市。
2022年7月,重慶市渝北區(qū)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隊民警輔警直面高溫天氣。圖:七一網(wǎng)
科學(xué)講究的是精準數(shù)據(jù)。學(xué)者毛燕軍表示:“其實‘火爐’只是老百姓自己對一些高溫天經(jīng)常出沒的城市的叫法,氣象學(xué)上沒有這樣的說法。”他解釋說:“我看到有的排名是按照城市的高溫天數(shù)來排的,實際上有的城市雖然高溫天數(shù)比較少,但是極端最高溫度卻比較高,所以光用高溫天數(shù)一個指標來排并不一定科學(xué)。”
“大火爐”的說法還有一個無法自圓其說的硬傷:那就是各種組合均沒有吐魯番。1986年7月23日,新疆吐魯番氣象站觀測到的記錄是47.7℃——那時刷新了中國的最高氣溫紀錄。吐魯番一年中有三個多月最高氣溫高于35℃,年年如此。相比吐魯番的熱,其他城市只能算是“小弟”。
2024年6月29日,游客在吐魯番火焰山景區(qū)的巨型溫度計下留念,該巨型溫度計顯示地表溫度超過70℃。圖:新華社
另外,人類感知的炎熱,除了氣溫還與相對濕度密切相關(guān)。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評估室主任、研究員張存杰介紹,反映人體在周圍氣溫環(huán)境里的舒適程度,還需要考慮空氣相對濕度、高溫的持續(xù)時間、風速、輻射等要素。為此,氣象專家構(gòu)建了一個判斷指標——“炎熱指數(shù)”,主要考慮氣溫和相對濕度對人體舒適狀況的綜合影響,同時確定了炎熱指數(shù)的計算公式。炎熱指數(shù)值越大,人體感覺會越不舒適。氣象專家將炎熱指數(shù)達到85的那一天,確定為高溫炎熱日。
“人體為了維持體溫穩(wěn)定,需要釋放多余的熱量。在高溫條件下,如果空氣干燥,可以通過出汗和汗液的蒸發(fā)來散熱,但如果空氣濕度太大,人的散熱系統(tǒng)的效率就下降了,人體汗液無法蒸發(fā)散去,就會感到很不舒服。”張存杰說。
簡而言之,相同溫度下,相對濕度越大,體感溫度增幅就越明顯。濕度每增加10%,體感溫度上升1℃-2℃。中國天氣曾指出,當日最高氣溫≥32℃,且日均相對濕度≥80%時,體感溫度會超45℃。
高濕度環(huán)境下,汗珠留在皮膚表面蒸發(fā)不了,人體就像蒙著一層“水膜”,熱量散不出去,自然覺得煩躁、疲倦、悶熱難耐。這也是為什么“雨后更熱”的原因。
體感溫度與氣溫、相對濕度相關(guān)。圖:佛山天氣
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橫跨熱帶、亞熱帶、溫帶等多個氣候帶。“炎熱指數(shù)”的引入,也讓眾多城市有了能放在一起比較的標準。
2012年有報道稱,國家氣候中心專家根據(jù)1981年到2011年這31年的氣象觀測資料,綜合分析我國主要城市的炎熱指數(shù)、極端最高氣溫、高溫日數(shù)、夏季平均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等要素,得出的結(jié)論是,近31年全國夏季炎熱程度靠前的10個省會城市或直轄市為:重慶、福州、杭州、南昌、長沙、武漢、西安、南京、合肥、南寧——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炎熱城市最多。
03
對于“火爐”的頭銜,其實上榜的城市并不樂意,而且一直努力摘掉這個帽子。
2004年7月,武漢氣象部門率先拒絕再用“火爐”這個詞。武漢原來被稱為“一代爐魁”。城市周邊江河湖泊眾多,水汽大量蒸發(fā),團團熱氣將整個城市罩住,悶熱難耐。在2018年,媒體報道,經(jīng)過多年的生態(tài)保護和治理,武漢“有近40%的綠化覆蓋率,人均綠地達10多平方米,城市植被猶如一臺臺巨大的綠色空調(diào),在不斷為城市降溫”,已經(jīng)退出了全國三大“火爐”行列。據(jù)武漢區(qū)域氣候中心統(tǒng)計分析,武漢植被覆蓋率每提高5%,炎夏季節(jié)地表溫度可下降約1.3℃。
2022年11月5日,市民在武漢東湖綠道騎行。圖:新華社
重慶市也不甘人后,早在2004年11月,重慶市外宣辦則正式向外公布:“火爐”之稱已與重慶的氣象條件不相稱,正式棄稱“火爐”。之后,南京也提出為城市摘帽,要求該市包括媒體在內(nèi)的各個單位,今后在報道南京夏季高溫時不再使用“火爐”這個詞。
在武漢、重慶、南京與“火爐”劃清界限的同時,高溫榜的新晉城市也不愿意“接過衣缽”。
2012年,網(wǎng)絡(luò)上出現(xiàn)了“新三大火爐”城市的說法。對此,福州市、杭州市和重慶市三地的氣象部門對此均表示不同意,“火爐”只是民間說法,并無依據(jù)。福州市氣象局一位林姓預(yù)報員表示,2000至2009年福州35℃以上高溫天的確為375個,但“火爐”系民間說法,從未得到官方認可。杭州市氣象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氣象預(yù)報員表示,杭州的高溫天數(shù)與歷史相比明顯增加,但這是因為全球氣候變暖,其他城市也同樣存在高溫天數(shù)明顯增多、高溫強度明顯增強的情況。重慶氣象局工作人員觀點也類似:當前各地均有極端天氣,不認同“火爐”這一說法。
2024年8月5日,市民在杭州市西湖區(qū)北山街道一處開放的防空洞內(nèi)納涼。圖:新華社
舊王已去,新王未立。在這樣的情況下,“火爐城市”的聲響自然是越來越小。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近些年來,如氣候?qū)W家曾經(jīng)預(yù)言過的那樣,酷暑與高溫都是全球性的,地球越來越熱。北半球的俄羅斯、美國、歐洲以及亞洲的許多國家都頻繁遭遇高溫熱浪的襲擊。
2025年7月1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一名行人在水池洗臉降溫。圖:新華社
在大環(huán)境下,我國出現(xiàn)高溫的城市名單越來越長。
其次原因,還有城市熱島效應(yīng)的影響。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評估室主任張存杰認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聚集、建筑物增多、下墊面(指與大氣下層直接接觸的地球表面)改變、交通壓力增加、生產(chǎn)規(guī)模不斷擴大以及人為熱源增多等影響日益加劇,導(dǎo)致了明顯的城市熱島效應(yīng)。衛(wèi)星遙感和地面觀測資料顯示,城市地區(qū)下墊面溫度明顯高于周圍地區(qū)。
張存杰說,近幾十年,我國北方地區(qū)的增溫高于南方地區(qū),北方大城市的增溫更加明顯。北方的西安、鄭州、石家莊、濟南、北京、天津等城市,炎熱程度越來越重。西安、石家莊等城市,近幾年夏季高溫日數(shù)超過了20天,出現(xiàn)了超過42℃的極端最高氣溫。南方地區(qū)的城市雖然增溫幅度沒有北方城市明顯,但炎熱程度并沒有減輕。
在這樣的情況下,單單挑出“前三”“前四”來強調(diào),的確不全面,也不公平。
以后還會有普遍認同的“×大火爐”的說法嗎?專家的看法是:漸漸不會再有了,因為每一個城市都可能是“火爐”。
文字整理:新快報記者 邱治
參考資料
大象新聞:鄭州路面超72℃?記者現(xiàn)場煎蛋烤蝦
華商網(wǎng):高溫下鐵锨煎蛋、后備箱烤肉 網(wǎng)傳的這些是真的嗎?
央視新聞:中國氣象局:7月以來我國152個國家級氣象站高溫超40℃
中國氣象報:火洲吐魯番
人民日報:國家氣候中心專家:“火爐”城市越來越多
新快報:各地高溫頻創(chuàng)新高 引發(fā)新舊“火爐”稱號之爭
中國氣象局:比“火爐城”排名更需關(guān)注的是什么
半月談:“火爐”武漢緣何不再那么熱?
中國新聞網(wǎng):福州杭州重慶被指系新三大火爐 三地均否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