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430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正文共約6300字,配圖22幅,閱讀需要16分鐘,2025年7月23日首發。
本文收錄在“坦克戰史”專輯里,歡迎延伸閱讀。
注:本系列文章在收集整理資料時參考了眾多中外資料,如“緬甸1942”、“緬甸1944”、“洛陽1944”等篇章的坦克戰資料大量參考了徐帆、甄銳所著《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呂宋1945”等篇章參考了王法所著《木諾茲之戰——日軍第6戰車聯隊的覆滅》(原載于《海陸空天慣性世界》2011年第12期,以及王法所著《困獸之斗:日軍第7戰車聯隊的覆滅》(原載于《現代兵器》雜志2016年底4期);在中國抗日戰場和太平洋島嶼作戰中的許多坦克戰細節參考了青梅煮酒所著《太平洋戰爭》(1-10冊),與中國軍隊裝甲部隊相關的部分內容參考了甄銳所著《抗日戰爭中國軍隊坦克裝甲圖鑒》。以上書籍均為國內正式出版并可在許多平臺購買。
在此一并感謝原著作者和許多無法列明的原始資料提供者!
接上期()
在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陸戰隊裝備的裝甲車輛只有從陸軍借用的八九式中戰車、九五式輕戰車和從英國購入的維克斯M25裝甲車等等,這些裝甲車輛都沒有能進行涉水登陸作戰的能力。隨著日本與歐美列強的關系日漸緊張,日本海軍需要考慮的作戰場景擴展到道路基礎設施非常差勁的太平洋島嶼和東南亞地區,在太平洋島嶼上作戰時,如果派駐島上的海軍根據地部隊被敵軍包圍或切斷補給時,必須要進行反登陸作戰,以裝甲戰車掩護陸戰隊員進行“逆上陸”,或將補給和增援送上島,或是掩護駐軍撤 退,這時就需要研發海軍專用的兩棲作戰車輛。另外一種說法是為了滿足登陸作戰的需要而必須研發水陸兩棲裝甲戰斗車輛,但在特型內火艇制造出來的時間,日本海軍已經基本沒有登陸作戰需求,反而是主要對手美國海軍迫切需要兩棲裝甲作戰車輛。
圖1. 海軍擁有裝甲車輛并不是一件稀奇事,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同期研發和制造裝備了大量的兩棲作戰裝甲車,美方的設計比較巧妙,與日方相比,一是沒有采用可拆卸的浮筒設計,二是盡量不加裝額外的水下推進螺旋槳,而是在履帶上修改了可用于撥水的W形鋼板片,水里航行靠撥片,陸地行走靠履帶,整體看起來跟普通裝甲車輛差異不大
然而,海軍并沒有研制坦克裝甲車輛的經驗,面對這種尷尬的處境,海軍只得放下面子去求掌控了幾乎所有履帶式車輛生產企業的陸軍了。在陸軍技術本部的協力下,新式兩棲戰車被交給了三菱重工和東京機器制作所研發和生產。接受了任務的兩家公司需要先參考世界列強同行們的做法。
早在20世紀20年代,歐洲國家就已開始嘗試研制水陸兩用的兩棲坦克。其中英國的“卡登·洛伊德”M1931型兩棲坦克稱得上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化的兩棲坦克。這種坦克采取浮渡方式渡河,車體重量僅2噸,后方安裝有一臺小型螺旋槳用于水面航行。雖然“卡登·洛伊德”坦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坦克渡河的問題,但其缺點也十分明顯:火力和防護性能太差。該坦克僅裝備有一挺7.7毫米機槍,車體裝甲只有11毫米,只能作為偵察車輛使用,大仗擺不上臺面。
圖2. M1931兩棲坦克
圖3. 英方在泰晤士河上測試卡登·洛伊德M1931兩棲坦克
雖然性能差強人意,但“卡登·洛伊德”兩棲坦克也曾在1930年代被出售到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國民政府曾在1934年購入16輛,編入交通兵第二團戰車營(由原南粵戰車隊擴編而來),部署在稻田水網密布的南方地區。關于這支南粵戰車隊的建立和抗戰歷程,在之前曾有過介紹。
圖4. 繪有“龍”字符號的國民政府水陸坦克分隊
蘇聯在購入“卡登·洛伊德”坦克不久,就在其基礎上仿制出T-33。但由于性能上存在諸多缺陷,又進行了大規模改良,研制出T-37兩棲輕型坦克,并成為了蘇聯兩棲坦克的技術先驅。
圖5. 蘇聯裝備的兩棲坦克,顯然這是從英國的原型車改造而成
為了讓常規的坦克也能夠浮渡作戰,各國的工程師也是絞盡了腦汁。德國的做法就更加硬核,直接通過加裝通氣筒并密封發動機排氣口,讓坦克直接潛水。蘇德戰爭初期,德軍為坦克安裝的潛渡裝置成功地讓第18裝甲師的坦克渡過了布格河。在準備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中,德軍也試驗過專門的坦克潛渡裝置,但由于“海獅計劃”被希特勒取消,改裝計劃不了了之。
戰后,隨著技術進步,坦克潛渡裝置有了很大發展。且由于三防裝置的添加,車體密封性上取得很大進步,間接幫助了坦克潛渡技術的發展。美蘇德等國都研制了專用的坦克潛渡裝置,當中最顯眼的部件便是豎立在坦克車體上的、用于給發動機透氣的巨大通氣筒。
圖6. 安裝了通氣筒的德國裝甲車輛正在渡河,這種改裝方法不需要對原有的裝甲車輛另外開模制造,也不用改變設計減少防御力和攻擊力,渡河后拆除潛航裝置就可以恢復原來的狀態,是一種高效率的方案
圖7. 冷戰期間坦克潛渡裝置的發展,使主戰坦克自身擁有了渡過4-5米深的河流的能力
海峽對岸的同行,英國工程師腦洞大開提出了為坦克安裝浮渡圍帳的想法。1943年,美國人在謝爾曼坦克的基礎上,為坦克安裝浮渡圍帳和螺旋槳,變成了謝爾曼DD兩棲坦克。在1944年6月的諾曼底登陸中,美軍在奧馬哈灘頭的登陸戰中就使用了謝爾曼DD坦克,成為盟軍邁向勝利的先鋒。但在實戰中,謝爾曼DD坦克也表現出目標過大、浮渡圍帳容易漏水導致坦克沉沒等缺陷。
圖8、9. 給謝爾曼坦克進行改造而成的圍裙坦克,帶有大型螺旋槳以增強水下推動力,這個設計跟本文要介紹的特型內火艇最為接近
特型內火艇的研制
舊日本軍隊在明治維新后參照西方列強的做法分為陸海兩軍(同時期的大清國遲至1910年即宣統二年才設立海軍部),從此以后,由于島國的特殊地理位置,日本陸海軍幾乎處在旗鼓相當的地位,無論是在爭取軍費,還是在日清、日俄、一戰中的戰功,陸海軍的風頭也差不多,甚至海軍還打出了對馬海戰這樣的經典戰例。
正因為這種兩大軍種勢均力敵的狀況,導致兩個體系之間的競爭勢態比其他國家更甚一籌,進入1920年代后,兩個軍種在面對新兵器時也采用了各自研究的態度,這顯然有著防備對方軍種在風頭上超越自己的私欲考慮。然后就出現了陸軍會征用民船改造為登陸艦、載機母艦甚至潛水艇,海軍則研究水陸兩棲戰車的現象,俗稱“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航母”,實際上,海軍研究兩棲戰車在現在看來還不算離譜,陸軍去搞船舶才可以算作踩過了界?;蛟S為了掩飾,陸軍的艦船稱為“特殊船”,一般不預裝重型武器,只加裝少量的陸軍制式兵器用于自衛,通常用于運輸用途(包括用于載運飛機的那幾條特殊船),并不是以參與海戰為目的,本質上則體現出對海軍的不信任。
為了進行保密,新式兩棲戰車被命名為特型內火艇,內火艇是日本海軍對小型交通艇的統一稱呼,并不僅僅是為了掩飾兵器的實質,而“特型”就是指區別于正常兵器的特定型號。海軍研制的坦克裝甲車輛不按陸軍的叫法“戰車”,而叫特殊艇或特殊車,地面用的稱“陸上基地車”,水陸兩棲坦克稱為“內火艇”。
圖10. 日本海軍裝備的各種“正?!钡膬然鹜?/strong>
圖11. 特二型內火艇模型作品,為了能夠浮起,前后加裝了可拆卸的大型浮筒,車身上方加裝了同期筒和指揮塔觀察筒,車身尾部帶有螺旋槳,可謂是西方列強各種設計的“集大成者”
為了加快開發,特型內火艇以業已成熟服役的九五式輕戰車(定型于1935年)為基礎開展研發??紤]到將來可能需要使用潛艇進行運輸,車體全面采用了焊接結構,在艙門部分使用了浮環密封,使車體達到較高的防水標準,所以特型內火艇的造價顯然遠高于普通陸用戰車。
為了使車體浮起,特型內火艇在車體前后各安裝了一個大型浮箱,這是與歐美強國的兩棲坦克最大差異之處,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日軍選擇了現有成熟輕戰車為改造基礎,不可能對車體、行走系統和武器系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也因為初期就選擇了外掛浮箱的方案,導致后續日本海軍的兩棲戰車大多沿襲了這種設計,如特三型、特五型,唯一不同的是俗稱“魚雷戰車”的特四型內火艇。
為了實現在水上的航行,特型內火艇在車體后部安裝有兩座螺旋槳推進器,以特二型為例,其水上航行平均速度可達9.5公里/小時,理論最大航程能達到140公里。
一、特二式內火艇
特二式內火艇是日本海軍設計的第1款兩棲戰車,火力與防護大致相當于陸軍的九四式騎兵裝甲車。特二內火艇是“特殊二型內燃機艇”的簡稱,“內火艇”名義上是船(艇),實際上“自身能浮渡,可在水上和陸地機動”,符合 水陸坦克 的定義。
特二式內火艇外型上最大的特征除了位于車體前部、車身本體、車體后部的三個浮箱外,就是水上航行時安裝在炮塔上的瞭望塔和在車體后部的方形換氣筒。
特二式內火艇有前期型和后期型兩種,結構略有不同。前期型的首上甲板上有前浮箱的卡夾,用來卡住前浮箱。后期型的用裝甲板蓋住,并加裝了前大燈,提高了夜間作戰能力。但總的說來,前期型和后期型的差別并不大。
圖12. 特二型內火艇的三視圖,注意左側特別標明了參加實戰部署的狀態。左上第一幅為1944年參加了萊特島奧爾莫克海灘反擊戰的第651/652中隊,第二幅為1944年在千島群島的501中隊涂裝,另外兩幅是1944-1945年未經鑒別的單位的涂裝
圖13、14、15. 參加了塞班島作戰的第651、652中隊的照片
圖16. 模型彩繪:陸地作戰的特二式內火艇,可能是描繪塞班島作戰期間的狀態
“ 特二式內火艇 ”共生產了183輛,全部裝備日本海軍陸戰隊,并用于太平洋戰場上。由于生產日期相對較早,特二式參加的戰斗相對較多,且留下了比較多的實戰照片。
特二型內火艇首次參加的較大規模戰斗是在塞班島,此地是日本陸海軍共同防守區域,日本海軍安排了一支橫須賀海軍第1特別陸戰隊(總數約1500名陸戰隊員,其中700人去了新大不列顛島),擁有10輛九五式輕戰車和3輛特二式內火艇,指揮官唐島辰男中佐(Karashima),他們部屬在塞班島中西部山區。為了配合陸軍對登陸美軍的自殺性反擊,海軍橫須賀第1特別陸戰隊也使用內火艇在美軍登陸灘頭的背后展開了反登陸的逆襲,但因為兵器和兵力的差距都過大,全部的內火艇均被擊毀并留下了一堆殘骸照片。
圖17. 塞班島上的戰爭遺跡,一輛特二式內火艇,有意思的是后部儲水箱仍未卸載,并且加裝了一具雙聯裝的防空炮,這顯然是第651、652中隊的殘留物
“特二式內火艇”參加的另外一場較大規模戰斗是菲律賓戰役期間。由于美軍大規模登陸了萊特島并將島上的日本陸軍壓縮到極限。為了配合島上的陸軍發起決戰,日本海軍不但組織了規模空氣絕后的反登陸艦隊,還編成了一支“伊東海軍特別陸戰隊”,指揮官是伊東德夫海軍大尉。這個特別陸戰隊編有4個內火艇中隊(相當于連)和一個火箭炮中隊,幾乎包含了當時日本海軍已經生產出來的大部分“特二式內火艇”。
圖18、19. 參加了萊特島反擊戰的第651/652中隊的特二式內火艇搭載在特型登陸艇上航渡的照片
圖20. 被摧毀的一輛特二式內火艇,車體后部帶有明顯的中隊編號651和海軍軍錨,還可以清晰看到兩個巨大的金屬螺旋槳
1944年9月12日,伊東大隊奉命開赴菲律賓戰場。第一波乘“鐵洋丸”和“東涼丸”前往,在菲律賓海域遭美軍潛艇攻擊,連車帶船全部報銷。第二波乘二等運輸艦前往,在呂宋島附近遭美機攻擊而損失慘重,少數“特二式內火艇”登陸后被當作固定火炮使用,和美軍激烈交火,雙方互有傷亡,而日本的內火艇也所剩無幾。殘余的內火艇在伊東的率領下轉戰萊特島,遭到全殲,被俘的少量內火艇成了美軍的戰利品,后來又成為珍貴的戰爭文物。
除了塞班島和萊特島的兩次成規模參戰外,特二型內火艇還曾被部署到包括南太平洋重鎮拉包爾在內的若干太平洋島嶼上,由于拉包爾被盟軍“蛙跳”戰術跳過,此地的日軍在戰爭結束后向接管此地的澳軍投降,并留下了若干測試時拍攝的照片。
圖21、22. 在拉包爾被盟軍繳獲并進行測試中的特二式內火艇,這里顯然是準備下水進行泅渡測試,可以看到后浮箱下方的兩具螺旋槳
特二式內火艇資料:
服役年代:1942年
地面行駛配置重量:9.15噸
水上行駛配置重量:12.5噸
陸上行駛速度:37 公里/小時
水上行駛速度:9.5公里/小時
續航距離:140 公里
發動機:110馬力 4沖程6缸氣冷柴油發動機
裝甲厚度:6-12 毫米
裝甲類型:海軍車輛用滲碳鋼裝甲
裝甲結構:焊接
車上武器:一式37毫米戰車炮 × 1 ,7.7毫米重機槍 × 1
乘員:6名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坦克戰史”專輯的其他文章鏈接如下,歡迎延伸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