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最近上演了一出令人費解的國際戲碼:先是宣布將撤出美國部署在呂宋島的“堤豐”中程導彈系統,緊接著卻又向中國獅子大開口,索要高達6000萬比索(約100萬美元)的賠償。
這種剛撤了別人武器、轉頭就找對方要錢的操作,在國際政治中實屬罕見,而中方的回應也足夠直接——門都沒有。
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菲律賓為何會做出如此看似矛盾的決定?
2024年的中菲關系可謂跌宕起伏。
6月17日,菲律賓船只在仁愛礁附近與中國海警發生激烈沖突,菲方船只受損,人員受傷。這次沖突直接將兩國關系推至冰點,國際社會一度擔憂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軍事對抗。
然而,局勢發展出乎意料。7月2日,中菲在馬尼拉召開了南海問題雙邊磋商機制第九次會議,菲律賓外交部副部長拉扎羅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陳曉東坐到了談判桌前。這一從沖突到對話的轉變,顯示出雙方都意識到硬碰硬沒有贏家。
會上,中方重申仁愛礁、南沙群島是中國領土,要求菲方停止挑釁;菲方則表達了通過對話解決爭端、防止事態升級的意愿。盡管根本分歧未解,但會議為后續緩和奠定了基礎。
更令人意外的是,就在會議后兩天,即7月4日,菲律賓軍方突然宣布計劃在9月將美國部署在呂宋島的“堤豐”中程導彈系統撤出并歸還美國。
這一決定讓美方也措手不及。這套射程可覆蓋整個南海乃至更遠區域的“堤豐”系統,是2024年4月美菲聯合軍演期間部署的,當時美國意圖以此威懾中國,菲律賓也指望借此在南海問題上獲得更多籌碼。然而現實很快給了他們一記耳光。
中國對此強烈抗議,指責美方公然威脅地區安全,進行針對性挑釁。夾在中美博弈中間的菲律賓倍感壓力。菲軍方在宣布撤出時特意強調“已學會操作但未實彈射擊”,言語間透露出其內心的矛盾和不安。
撤出決定的背后,既有扛不住中國壓力的因素,也有國內擔憂成為“靶子”的反對聲音,更反映出菲律賓政府意識到在中美間選邊站風險巨大,尋求某種平衡更為現實。
就在關系看似緩和之際,菲律賓的操作再次讓人啼笑皆非。菲律賓參謀長公開要求中國賠償6月17日仁愛礁沖突造成的損失,金額為100萬美元(約6000萬比索)。
菲方聲稱索賠依據是船只損壞、人員受傷以及被中國海警沒收的7支槍支,認為己方是“無辜受害者”,中方執法“過度”。但中國的回應斬釘截鐵:菲方非法闖入中國領海、挑釁在先,撞壞受損責任自負,海警依法執法天經地義,賠償絕無可能。
這6000萬比索的索賠,更像是菲律賓對國內民眾的一個交代——吃了虧總得有所表示,盡管政府心知肚明拿到賠償的希望渺茫,更多是一種政治姿態。
縱觀這次中菲沖突及其后續發展,南海局勢正顯現微妙變化。各方都在努力避免軍事沖突升級,更傾向于通過外交途徑管控分歧,顯示出對“南海打仗無贏家”的共識。
美國在南海的影響力也顯露出減弱的跡象,菲律賓撤出導彈的決定反映了小國對被大國利用的擔憂。
如果美國不能提供足夠可靠的安全保障,其盟友可能會尋求更靈活的平衡策略。中國在堅持強硬立場的同時也展現出一定的靈活性,雖拒絕賠償但未激化矛盾,而是通過對話機制處理問題。
未來中菲關系發展存在幾種可能。最樂觀的是雙方建立有效危機管控機制,避免類似沖突重演,7月達成的臨時協議為后續對話開了頭。
更現實的情況是雙方在南海問題上維持一種緊張平衡,各自堅守立場但避免軍事攤牌,菲律賓繼續在中美間走鋼絲。最壞的情況則是管控失效導致更嚴重的沖突,雖然目前可能性較低,但風險不容忽視。
菲律賓的6000萬索賠鬧劇雖最終無果,卻生動折射出小國在大國博弈夾縫中生存的復雜心態:既要維護國家尊嚴,又要面對現實壓力;既要平衡各方關系,又要守護自身利益,這場平衡術注定充滿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