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界面新聞報道,菲律賓退役空軍少將羅密歐·波基斯近日在社交媒體發表長文,直言馬科斯政府的南海政策正將菲律賓推向危險邊緣,這番言論迅速引發國內外關注。
波基斯在文中指出,菲律賓近年來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不斷深化,美軍在菲基地數量從馬科斯上臺前的5個增至如今的9個,其中4個是馬科斯親自批準新增的。
馬科斯(資料圖)
他認為,這種做法讓菲律賓逐漸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甚至可能成為“另一個烏克蘭”,用自身安全為美國的地緣戰略買單。
波基斯特別提到,美國近期計劃在菲律賓巴拉望省修建艦艇維修設施,表面上是幫助菲律賓維護主權,實則是強化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將菲律賓變為“前沿哨所”。
面對波基斯的批評,菲律賓軍方反應激烈。7月17日,菲律賓武裝部隊南海事務發言人特立尼達在記者會上情緒激動,斥波基斯的言論是“失敗主義”和“危言聳聽”,甚至上升到“扭曲菲軍捍衛主權意圖”的高度。
不過,特立尼達在否認菲軍“為進攻做準備”的同時,也承認“南海是生存問題,事關國家未來”,這一表態暴露了菲方內心的矛盾:既想借助美國力量在南海爭利,又擔心被美國的戰略裹挾。
事實上,馬科斯政府的南海政策確實存在諸多爭議。自上臺以來,馬科斯不僅擴大美軍在菲基地數量,還積極推動與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軍事合作,形成“美日菲三邊合作”。這種“陣營化”的外交策略,使得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愈發強硬。
例如,菲律賓多次派遣公務船闖入中國南沙群島渚碧礁、鐵線礁附近海域,并試圖向非法“坐灘”的軍艦運送物資,引發中菲多次海上對峙。
對于菲律賓的挑釁行為,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從一開始就缺乏法律基礎,既沒有履行提前交換意見的必要程序,也違背了“當事方同意”這一仲裁啟動的前提,根本不具備法律效力。
馬科斯(資料圖)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吉隆坡出席東亞合作年度系列外長會時也指出,菲方做法違反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有關直接當事國通過友好談判和平解決爭議的規定,背棄了菲律賓在中菲雙邊協議中所作承諾。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賓國內對馬科斯政府的南海政策并非鐵板一塊。除了波基斯,還有不少退役將領和民眾對政府的親美路線表示擔憂。他們認為,過度依賴美國不僅無法真正維護菲律賓的主權,反而會讓國家陷入更大的安全風險。
例如,菲律賓北部的卡加延省原本是中菲經貿、農業合作的重要區域,但隨著美軍基地的增加,該省逐漸從發展前沿變成了“前線”,原本受益的合作項目也受到沖擊。
此外,菲律賓軍方內部也出現了分歧。一些務實派將領認為,與中國對抗不符合菲律賓的國家利益,而親美派將領則堅持跟隨美國的戰略步伐。
這種分歧在波基斯發表言論后更加明顯,特立尼達的激烈反駁和波基斯的直言不諱,反映出菲軍內部在南海政策上的不同立場。
從國際層面看,菲律賓的做法也未得到東盟國家的廣泛支持。多數東盟國家主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南海爭議,反對外部勢力介入。例如,印尼、越南等國積極推動“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希望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相比之下,菲律賓的激進政策顯得格格不入,不僅損害了自身與中國的關系,也影響了東盟內部的團結。
在這種情況下,菲律賓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南海政策。波基斯的呼吁或許點破了關鍵:菲律賓需要的不是“戰鼓”,而是智慧;不是為美國火中取栗的“忠誠”,而是維護本國利益的清醒。
繼續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硬碰硬”,只會讓菲律賓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而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議,才是符合菲律賓長遠利益的選擇。
馬科斯(資料圖)
總之,波基斯的言論揭示了馬科斯政府南海政策的潛在風險,也暴露了菲律賓在大國博弈中的尷尬處境。如何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避免卷入大國沖突之間找到平衡,是馬科斯政府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對于菲律賓來說,真正的主權捍衛者應該是那些能夠為國家長遠發展考慮的人,而不是盲目跟隨外部勢力的“代理人”。未來,菲律賓的選擇不僅關乎自身命運,也將對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產生重要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