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發(fā)現(xiàn)自己拿杯子時手會抖,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得了帕金森?” 還有人覺得“人老了都這樣”,硬扛著不就醫(yī)。其實,這很可能是特發(fā)性震顫在作祟。它和帕金森的“靜止時抖得兇”不同,多在做事時加重,靜止時減輕,且年輕人也會中招——數(shù)據(jù)顯示,約30%的患者在20-40歲發(fā)病,只是常被當成“緊張”“手勁小”而耽誤調(diào)理。
“震顫看似在手腳,實則是臟腑功能的‘信號燈’。肝藏血,脾生血,腎藏精,三臟虛則風動,治顫就得從根上補虧、熄風、通絡。”這是專治震顫雜癥近三十年的盛大夫常說的話。在他的診室里,掛滿了患者送來的錦旗,大多寫著“手抖得穩(wěn)了”“頭不晃了”,背后都是從“不敢伸手”到“自如生活”的故事。
52歲的李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右手震顫6年,起初只是端茶杯時輕微晃動,后來發(fā)展到握筆簽字像“畫圈”,連給孫子削蘋果都怕傷著孩子。因為這個毛病,他推掉了所有需要握手的商務場合,甚至拒絕參加家庭聚會。去過不少地方,有的說“是神經(jīng)退化”,有的開了鎮(zhèn)靜藥,吃了反而頭暈乏力,癥狀一點沒輕。
盛大夫接診時,先讓李先生伸出手:“試著拿桌上的筆寫自己名字。”只見筆尖在紙上歪歪扭扭,越使勁抖得越厲害。再看舌苔,舌淡苔白,摸脈時脈細弱。“平時是不是容易累?蹲下站起來會頭暈?”盛大夫追問。李先生點頭:“是啊,走幾步路就腿沉,晚上還睡不好,一熬夜手抖更兇。”結(jié)合癥狀,盛大夫判斷他是“氣血兩虛、脾虛失運、肝風內(nèi)動”。
“給你用除顫祛拘湯加減調(diào)理。”盛大夫解釋,方中以黃芪、黨參補氣健脾,讓氣血生化有源;用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平肝熄風;加天麻、鉤藤止顫通絡,針對手抖主癥;考慮到他睡眠差,又添了茯神、酸棗仁安神助眠。“這方子不是光‘壓’住震顫,而是讓氣血足了、肝脾穩(wěn)了,風自然就停了。”
李先生按方服藥1個月,明顯感覺握筆時“穩(wěn)了些”,蹲下起身也不那么暈了;3個月后,不僅能自己削蘋果,還主動參加了老同學聚會,席間給大家倒茶時手沒再抖。復診時,盛大夫根據(jù)他的恢復情況,減少了鉤藤用量,加了枸杞滋補腎精,鞏固療效。
最后,盛大夫提醒:特發(fā)性震顫患者別輕信“偏方”,也別硬扛著。日常要少吃辛辣、少喝濃茶,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這些都會耗傷氣血,加重震顫。只要辨證準確、調(diào)理得當,多數(shù)人都能慢慢找回從容生活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