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qū)O玉良
“沒錢打什么120?”,網(wǎng)上瘋傳的這句話,激起了網(wǎng)民對急救人員的集體聲討。我不知道這件事是不是真的,大致的劇情是,時間不詳,事發(fā)地蘇州昆山火車站,一名男子暈倒在地抽搐,有一位好心人撥打120求助。但急救人員趕到現(xiàn)場后,以好心人拿不出200元車錢為由,拒絕救助這位男子,臨走還說出了那句扎心的話:“沒錢打什么120”。 這句沒有人情味的冰冷話語,讓銅臭侵蝕生命防線,瞬間讓昆山成為撕裂人心的道德審判場。
有的人說這件事是真的,有的人說這是造昆山的謠,就是一個段子。昆山這個地方我去過,那是中國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方之一,很富裕。在這樣的地方發(fā)生這樣的事,對14億中國人而言刺激相當大。當急救人員面對抽搐倒地的生命,竟以200元車費為由拒施援手,這已非簡單的服務(wù)失職,而是對公共醫(yī)療倫理基石的徹底背叛。急救車變“金錢收費站”,生命尊嚴被公然踐踏。這銅臭浸染的豈止是昆山形象,它如冰錐刺入社會良知,讓十四億人心冷齒寒。
120急救體系本應(yīng)是守護生命的最后防線,卻扭曲為赤裸的金錢交易。那句“沒錢打什么120”的質(zhì)問,徹底撕碎了“生命至上”的職業(yè)誓言。當抽搐倒地的患者因200元被急救車拒之門外,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制度的失靈,更是人性溫度在利益算計下的驟然冰封。此等行徑,讓象征希望的急救燈淪為刺眼的金錢符號,讓白衣天使的神圣職責蒙上難以洗刷的恥辱。昆山,這座以經(jīng)濟活力聞名的城市,當本該救死扶傷的急救系統(tǒng)在眾目睽睽之下因金錢拒救,其沖擊遠超個案本身。它如一面扭曲的鏡子,映射出公共服務(wù)的異化,當效率至上壓倒了生命尊嚴,當商業(yè)邏輯侵蝕了人道底線,再繁華的表象也難掩內(nèi)在的潰敗。民眾的憤怒是樸素的正義吶喊,是對城市靈魂失落的痛切警醒。
我寧愿相信這是個“段子“,但這個“段子”絕對是對當前醫(yī)療制度的提醒,反映了民眾對當前醫(yī)療制度的不滿與憤怒。銅臭腐蝕信任根基,社會傷口亟待制度良藥。這個“段子”無情戳破了社會賴以維系的基本信任。我們知道,打120是免費的,但急救車是收錢的,這是一個常識。打120救人的“好心人”,其心態(tài)出自見義勇為,但他有義務(wù)出這急救車的錢嗎?請不要道德綁架他,他沒有這個義務(wù)。這錢應(yīng)該患者或者患者家屬出,120急救車能不能先墊付這筆錢,等聯(lián)系上患者家屬或者患者有支付能力時再出呢?完全可以。所以,這個故事中的120急救護士表現(xiàn)得相當冷血,是有失職之嫌的。
民眾的憤怒,在于當120這一生命熱線都可能因金錢而斷線,普通人面對突發(fā)危難時的安全感從何談起?銅臭味侵蝕的,是公民對公共服務(wù)的最后信賴,是社會互助的倫理基石。若任由此風蔓延,冷漠將成為常態(tài),“扶不扶”“救不救”的猶豫將演變?yōu)槿后w的精神癱瘓。我們的醫(yī)療制度,是需要重構(gòu)急救倫理的,將“先救人后收費”的鐵則嵌入制度骨髓,輔以嚴厲問責與透明監(jiān)督,這是民心的期待。我們要反思公共服務(wù)的價值排序,任何效率與成本的考量,都必須在生命尊嚴面前俯首。唯有將“人”重新置于服務(wù)的中心,讓制度閃耀人文之光,才能彌合這道撕裂信任的傷口。
一座城市的真正高度,不在其GDP的數(shù)字,而在于其如何對待最脆弱者的生命。當銅臭竟能凌駕于急救車的鳴笛之上,這不僅是這座城市的恥辱,更是懸掛于整個社會良心上的一聲沉重拷問。我們究竟要將怎樣的價值,鐫刻在通往未來的路上?這是每一堂“思政課”都要反思的話題。記得小時候我是唱著“學(xué)習(xí)雷鋒好榜樣”這首歌長大的,我們都是“共產(chǎn)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接班人”啊,當前呢,“扶不扶”、“救不救”都成了一個社會問題,顯示出道德水準的后退。是誰把昆山變成“恥辱之城”?其實何止昆山,每一座城市上述的故事都有可能重演,很有必要進行深切的反思。我認為這件事既便是個“段子”,也足以讓我們警醒,就如同歷史上某些重大事件發(fā)生之前流行的“童謠”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