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六十,不怕白發皺紋多,就怕一紙化驗單上“血糖偏高”四個字,讓人茶飯不思、夜不能寐。有意思的是,不少老友聚餐不談孩子不談孫,張口就問:“你空腹血糖多少啦?”仿佛這成了新的社交問候語。
我也是從一次體檢開始,才真正意識到,血糖這件事,不只是年輕人熬夜吃甜食的煩惱,對我們這些步入花甲的人來說,更是一場“看不見的較量”。但你知道嗎?血糖高一點,不一定非得吃藥,尤其是60歲以后,盲目控糖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在門診上,我見過太多老人一聽血糖高就緊張,立馬開始吃藥、節食、拼命運動,結果搞得氣血兩虧,連走路都打晃。更有甚者,低血糖發作暈倒,住進了ICU。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60歲以后,身體的新陳代謝本就不像年輕時那么靈活,胰島素抵抗的情況也更常見。如果一味追求年輕人那樣的血糖標準,反而容易出問題。很多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其實血糖“高得不多”,但一上來就用藥,反而帶來了不必要的風險。
我查閱了多個權威指南,包括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和國際糖尿病聯盟的建議,都指出:老年人空腹血糖控制在6.1~7.8mmol/L之間,是相對安全且合理的范圍。而不是非要壓到5.X才算“正常”。
這個“松一點”的標準,并不是“放任高血糖”,而是基于老年生理特點和并發癥風險綜合評估的結果。老年人更容易出現低血糖意識障礙,稍微控糖過猛,就可能因為腦供能不足而昏厥,后果遠比輕度血糖升高嚴重得多。
曾有一位68歲的退休教師,體檢空腹血糖是7.2mmol/L,餐后9.1mmol/L。她一聽“糖尿病”,就嚇得立馬開始吃磺脲類降糖藥,結果不到兩周,出現了反復低血糖,一次甚至在夜里暈倒,被家人緊急送醫。醫生診斷她為“藥物誘發性低血糖”,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原則是“個體化”,不是一刀切。我們更關注的是整體健康狀態,比如是否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是否有認知功能下降,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營養狀況等因素。
有研究指出,老年糖尿病人在血糖控制過嚴的情況下,低血糖風險增加50%以上,而低血糖本身又是誘發心律失常、腦卒中等事件的重要因素。與其把血糖壓到“教科書標準”,不如維持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灰色地帶”。
并不是說60歲以后就可以對血糖升高掉以輕心。長期高血糖仍然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病、神經性病變等并發癥的罪魁禍首。但是我們要明白一個關鍵點:不是所有血糖升高都需要吃藥。
對很多剛剛發現血糖偏高的老年人來說,通過飲食調控和適量運動,是完全可以穩定血糖的。比如減少精制碳水的攝入,增加膳食纖維,多吃綠葉蔬菜和粗糧,控制晚餐時間和攝入量,這些看似“老掉牙”的建議,效果反而最扎實。
我曾隨訪一位71歲的男性患者,他原本空腹血糖7.5mmol/L,醫生建議先不吃藥,回家調整生活方式。他聽進去了,每天堅持快步走40分鐘,飲食上減少了油炸和高糖食品,三個月后復查,空腹血糖降到6.8mmol/L,穩定得很。
這并不是奇跡,而是規律的回歸。
我們也要警惕一種“數字焦慮癥”:有些老人天天測血糖,一天測五六次,一看到有點高就緊張兮兮,甚至擅自加藥。這種過度自我監管,反而讓身體陷入“過山車模式”,不僅胰島功能受損,還可能引發心理負擔。
穩定比完美更重要,尤其在老年階段。血糖的波動本來也有生理性變化,比如餐后兩小時略高,或者早晨空腹略升,都是可以接受的。我們更應關注的是整體趨勢,而不是某一次的數值。
再說一句不中聽的:有些人其實根本不是真正的糖尿病,只是糖耐量輕度下降,或者叫做“糖前期”。這個階段,如果就急著用藥,反而可能擾亂了身體的自我調節機制。正確的做法是密切觀察,配合生活干預,定期復查。
也有不少人迷信所謂“中醫調糖秘方”,天天喝偏方湯水,結果耽誤了正規治療。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但糖尿病是現代醫學中明確機制的代謝性疾病,其核心問題在于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抵抗增強。靠“祛濕化痰”是難以真正控制病情的。
真正有效的干預,是科學的、循證的、長期可持續的行為改變。
也不能忽視一個現實:很多老年人還合并高血壓、高血脂、骨質疏松等慢性病,藥物種類已經不少。
如果再加上降糖藥,容易出現多藥聯用的副作用,比如肝腎負擔加重、藥物相互作用等。合理評估用藥必要性,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環。
我常說,控糖不是“打仗”,而是一場“談判”。我們要跟身體協商,找到一個既能維持健康、又不打亂生活節奏的平衡點。這個點,可能不是你以為的“正常血糖”,而是適合你這個年齡、體質、病情的安全血糖范圍。
60歲以后,遇到血糖偏高,先別慌。看看數字在哪個區間,是不是超過7.8mmol/L;有沒有癥狀,比如乏力、口渴、體重下降;有沒有并發癥風險;有沒有其他慢病藥物在同時使用。在醫生指導下個體化判斷,再決定是否需要用藥,這才是明智之舉。
如果你身邊有親人也在為血糖問題焦慮,不妨轉告他一句——不是所有“高血糖”都要吃藥,別被數字嚇壞了自己。身體是自己的,健康也得靠自己守護,但方式要科學、理性、溫和。
你或你家人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血糖焦慮”?你怎么看待老年人控糖的“松與緊”?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故事和看法!
健康聲明:本文所提及的癥狀或機制為相關疾病的可能表現形式,但也可能來源于其他疾病,不能作為確診標準。如有不適,請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不建議自行判斷與治療。 參考文獻: [1]鐘雪梅,陳敏,凌雅韻,等.二甲雙胍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25,36(06):732-736.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21,13(4):315-40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