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承認,特朗普生病了。
而此時,全美1600多地再次爆發反對特朗普的抗議活動。
中國這邊,連續三個月減持美債,累計拋售約 280 億美元。
特朗普是這次是真的要“頭疼了”。
作為美國最年長的在任總統,特朗普此前在公開場合露出的腳踝腫脹、手背瘀青等細節,多次引發外界對其健康狀況的猜測。
7月17日,白宮宣布,79歲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被診斷患有一種靜脈疾病。
這是一種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的血管病,但問題的關鍵并不在病名。
而在于,特朗普的年紀和他的位置。
他今年79歲,正處在總統任期的關鍵節點。
身體出問題,不僅是個人健康問題,更是美國權力結構穩定性的問題。
白宮發言人萊維特解釋得很輕松,說“沒有其他嚴重跡象”、“特朗普沒有不適感”。
但事實是,特朗普近幾個月在公開場合頻繁出現動作不協調、言語混亂。
上個月初,媒體鏡頭拍下了特朗普登上專機 “空軍一號” 時跌跌撞撞,差點絆倒的畫面。
此外,他還曾忘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是自己當年任命的,指責拜登錯誤地任命了鮑威爾。
老年政治的困局,不只是拜登的宿命,也輪到了特朗普。
這個國家,已經連續兩任總統被質疑身體狀況。
不同的是,拜登身邊有完整的建制派團隊,政策運行依靠制度和幕僚。
而特朗普的執政風格,是絕對的“個人操盤”。
他任命的國防部長,是前??怂闺娨暸_主持人赫格塞斯,一個沒有任何從政經驗的人,只因他“忠誠”。
特朗普的政府,是一座圍繞他個人意志運轉的草臺班子。
一旦他無法履職,副總統萬斯能不能鎮住場子?
沒人敢打包票。
一旦他倒下,美國的政治鏈條可能面臨嚴重的斷裂風險。
而在他身體問題曝光的同時,美國國內的火也燒了起來。
7月17日,全美1600多個城市爆發了名為 “善意抗爭永存”的反特朗普抗議。
抗議的理由,五花八門:反對驅逐移民、反對削減醫保、反對削弱社會福利。
這些政策,都來自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的一系列行政令。
當地時間2025年7月17日,美國華盛頓特區,民眾舉行“Good Trouble Lives On”大規模反特朗普政府抗議活動
抗議活動蔓延得很快,甚至20個州聯合起訴特朗普政府,理由是他試圖取消對自然災害地區的撥款。
這是聯邦體制下極少見的“地方逼宮”。
白宮沒有直接回應,但市場已經開始躁動。
美股下跌,美債收益率上升,美元匯率承壓。
就在這個時候,中國做了一個動作——繼續減持美債。
7月17日,美國財政部官網發布的 5 月國際資本流動報告顯示,中國在5月減持了9億美元美債,從3月算起,三個月內累計減持達到280億美元。
目前持倉降至7563億美元,退居第三大外國債權國。
但其他國家卻在增持:日本加了5億美元,英國加了17億,加拿大更是暴力掃入617億。
中國為何逆勢而動?
答案藏在金融邏輯背后,也藏在對美國政治的判斷里。
除了減債,中國還在加黃金。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開數據,截至2025年5月,中國官方黃金儲備達7383萬盎司,創歷史新高。
黃金是全球最重要的避險資產之一,它不受單一國家信用約束,也不會被美元體系“凍結賬戶”。
而在美債風險上升、美聯儲政策反復、美國政局動蕩的背景下,中國的黃金策略,是“去美元化”的重要信號。
這是一次結構性調倉,不是短期操作。
減持美債、增持黃金,本質就是把“政治不可控”的資產換成“金融中立”的硬通貨。
這也不是中國一家在做。
金磚國家內部正在推進本幣結算,甚至討論以黃金為錨的貿易結算系統,就是要繞開美元結算體系。
而另一個細節,更加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7月初,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訪問中國。
這是他自2008年之后最重要的一次訪華,當年金融危機,他代表布什政府訪華,結果中國出手買入大量美債,穩定了市場。
這次他來,依舊是為“勸持美債”。
他與中國財政部、人民銀行高層進行了閉門交流,核心議題是希望中方放緩減持節奏。
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
但中國并沒有公開回應,甚至連官方媒體報道都極為克制。
保爾森的這次北京之行,注定與17年前不同。
中國已不再是那個愿意“無條件托底”的角色。
如今中國的金融戰略,更偏重自身安全與多元外儲結構,而非服務全球美元體系的穩定。
特朗普本人當然知道中國的重要性。
所以在7月中旬,他開始“釋放善意”。
美國財長貝森特表示,原定8月12日的中美關稅談判“具有靈活性”。
外媒則曝出,特朗普有意訪問中國。
言外之意:我想談,我們得緩和。
但中國沒有接招。
官方沒有表態,媒體也沒有大幅報道。
而那一周,中國繼續減持美債。
這已經不是對話的問題,而是信任的問題。
中國清楚,在特朗普政府的外交詞典里,合作常常成為工具,而非共識。
2023年,美國曾以“國家安全”為由凍結多個國家美元資產,很多新興市場國家都在調整外匯配置。
中國當然也在做準備。
所以,即便特朗普想談,想營造中美“和諧氣氛”,中國的策略也不會輕易改變。
美債的收益率已經沖破4.5%,而與此同時,穆迪剛剛下調了美國的信用評級展望。
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減持就不只是政治信號,更是理性決策。
在這種國際環境下,繼續持有過高比例的美債,對中國的金融系統而言,已經不是資產配置問題,而是風險敞口問題。
局勢在變,中國在收。
特朗普的身體、美國的抗議、金融市場的波動,已經構成一個連環因果。
而中國減持美債、加持黃金、冷處理保爾森訪問,已經給出明確的答案:
不是不合作,而是不再盲從;不是不對話,而是不再托盤。
當特朗普的身體成為焦點,美國的政治也開始踉蹌。
當中國悄然撤退,美債的安全神話開始瓦解。
“金可代幣,債難托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