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唐碧忠)盛夏七月,草木蔥蘢。佛坪縣大河壩鎮三河口庫區景美如畫。位于引漢濟渭三河口庫區的佛坪縣三河口村范家灣李子園,成熟的李子掛滿枝頭,陽光下泛著誘人的光澤、隨風搖曳。前來采摘體驗的游客絡繹不絕、山野一派勃勃生機。
近日,三河口村范家灣100畝連片李子園里,迎來了又一波前來采摘觀光的游客。園區管理人員張朝明連忙拿起小喇叭,向前來采摘體驗的游客介紹園內李子的品種和采摘須知。同時兼顧給游客過稱、掃碼收費、記賬。忙的不亦樂乎。“這李子甜得像蜜,咬一口還帶著山泉的清甜冽!”來自西安的游客王女士擦了擦嘴角的果汁,忍不住又摘下一顆高興地說。誰能想到,這個曾因移民搬遷而面臨發展困境的庫區村落,六年前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坡,如今已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花果山”、庫區觀光打卡地。全村也憑借著特色果蔬采摘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村民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2014年10月,隨著引漢濟渭工程推進,全村203戶784人整體搬遷至大河壩集鎮移民新居。“住進了新房,卻愁了發展和生計。”村黨支部書記覃曉平回憶道,過去村民守著幾畝薄田種玉米,每畝年收入不足500元,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嚴重。2019年,村集體瞄準臨庫區風景獨特及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土層肥厚等自然優勢,決定將100畝荒坡改造成生態李子園。
“我們引進了四川脆紅李、蜂糖李、皇后李等多個優質品種,這種果子皮薄肉厚、甜度高,在市場上很搶手。”7月15日,覃曉平深情地回憶起當初發展產業建園時的情景,興奮地講述當初的經歷。為了種出“致富果”,村里可謂下足了“苦功夫”。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多次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現場指導施肥、管理,采用物理防蟲技術,讓村民在果園里養雞、養羊,進行生態循環高效利用。
6年磨一劍,今年李子園迎來首輪豐產期,預計總產量6萬斤,按市場均價每斤6元計算,可為村集體增收36萬元,讓203戶戶均增收1.8萬元。7月15日,脫貧戶熊傳發一邊熟練地分揀著剛采摘的鮮果,一邊笑著說。“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我家負責管護5畝李子園、務工加上收入分成,預計今年能收入近3萬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日子越過越有盼頭!”李子豐收不僅鼓了村民的“錢袋子”,更催生了庫區農旅融合的新業態。
7月以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推出“入園采摘+生態觀光”活動,通過短視頻宣傳,吸引西安、漢中、安康等地游客自駕前來。“周末每天能接待三四百人,停車場的車都停滿了!”合作社負責人張朝明擦了擦額頭的汗珠,手機里不時跳出新訂單。為了提升游客體驗感,村里新建了觀景臺、休閑步道和農家樂,游客在采摘李子的同時,可以眺山望水、賞庫區風景。還可以在農家樂品嘗特色美食。“這里的土雞燉得特別香,配以山茱萸酒的甘醇神韻,更加消暑納涼,我們打算在這多住幾天!”來自成都的游客劉先舉對陌上花開民宿的美食贊不絕口。
據統計,豐收季以來,李子園已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帶動周邊6家農家樂、2家民宿收入增長40%。村里還先后建起了陌上花開水果采摘園,種植冬桃、車厘子、西瓜、草莓、葡萄、黃金梨等多種時令水果。為搬遷后的群眾找到了一條穩定的就業路、致富路。2024年李子園、采摘園年收入60.2萬元,人均純收入18500元。村民吃上了“生態飯”、日子越過越甜。佛坪縣三河口村的變化,是眾多庫區移民后扶產業發展的縮影。“過去我們總擔心移民‘穩不住’。實踐證明,產業興起來了,人心就穩了。”佛坪縣移民搬遷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談彥介紹說。
近年來,佛坪縣依托引漢濟渭水利風景等生態資源,打造庫區“水利風景區”體驗游,推動更多綠色產業發展,走好水源保護與生態發展共贏的路子,讓李子園、時令果蔬采摘成為一種旅游體驗新業態。如今,三河口村已成為了全縣為數不多的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漢中市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