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7月23日,福州晚報重開文藝評論版,立足福州,面向全國,聚焦具有國際視野的文藝評論,重點推介福建、福州文藝成果。弘揚“閩派批評”精神,展現福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氣度與閩都文化風貌。本專欄致力于打造文藝成果展示平臺,為讀者推介反映時代風尚的優秀文藝作品。歡迎廣大文藝評論作者踴躍投稿。
投稿郵箱:
fzwbwypl@163.com。
本期文章欣賞——
串聯起福州中軸線的歷史和當下
——《homeland家園》雜志新一期主題
《生長的福州中軸線》評介
作者:王超逸
福州中軸線的概念聽起來就有空間感和歷史感,但要讓大家說出它到底是一條什么線,可能各有說法。從鎮海樓起步,經三山兩塔,直抵上下杭、煙臺山,這一條6.6公里長的城市布局線,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福州中軸線。抬高視角,城市北端的北峰、南端的五虎山,也常常被納入福州中軸線的體系之中。查閱史冊,這種認識得到印證:千百年來,“水退城進”,在自然與人工的合力之下,福州正是沿著這條線不斷生長發展。
新一期《homeland家園》雜志,以《生長的福州中軸線》為主題,系統地展示了福州城市中軸線的歷史文化節點和載體,以及它的形成與發展脈絡,串聯起福州中軸線的歷史和當下。
它用“生長”一詞,表達變化、延伸的趨勢。與地理變遷同步,城市景觀與人文內涵也隨之演進。作家巴曉光在開篇中寫道:“(福州)在兩千多年間的城市結構進化中,經歷了無數次改造,或由內在生發,或由外力推進,越來越與城市居民這一終端使用者的審美與需要相契合。”在這期主題中,我們所看到的城市似乎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會隨時代變遷而開枝散葉或新陳代謝。
新刊的第一部分,從池志海的手繪地圖開始。那些散落在城市中的文化景觀,呈現在一張展開后長達一米的地圖上,提醒我們這些耳熟能詳的地名,原來都能用軸線串聯起來。手繪地圖背后,則附上了清早期福州城圖與1928年的《福州市全圖》,喚起讀者對城市感性與理性的認知。
這期足有300多頁的新刊,是《homeland家園》創刊以來最厚的一期。但即便這樣,想用一本雜志就寫盡福州2200多年的歷史,還是不切實際。于是我們看到,《homeland家園》并沒有將功夫完全放在史料的爬梳和堆砌上,而是選擇了較為輕巧的方式,用他們多年來最為擅長的方式,通過親身的走訪、采寫,記錄每個節點在當下的狀態。從新店古城開始,一直向南延伸至五虎山,由鄉入城,再融入自然天地之間。其間不斷延伸和生長的,不只是地理空間,還有歷史上發生過和當下正在發生的故事與生活。正如“五虎山”篇末所述:“福州城市沿著軸線向南奔去……始終由人與自然一同執筆。”回看雜志封面的設計,并沒有選取直觀的地圖或某一個節點的照片,而是以手繪的枝葉與果實的抽象圖形,配以大膽的色彩運用,讓人第一眼就感受到生機與活力。
在區位上承上啟下的茶亭街,在雜志中也恰好位于全書過半的位置。這一篇章以三個章節串聯起了茶亭街的前世今生,小標題借用福州俗諺“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的靈感,展現了“藏”“現”與“看不見”的茶亭街,講述那些在城市中隱藏的、新生的與消逝的景象。其實整期雜志,也大致在展現這三個維度的福州中軸線。
“藏”,在“鼓樓”篇最為直觀。文章抓住了“內河”的線索,關注那些城市中被掩藏的水系。在福建博物院院長樓建龍的指引下,中軸線生長的記憶與秘密也被揭示:“西湖水通過暗渠引入城中,形成護城河與內河網絡。這些水系像血管一樣,支撐起城市的擴展。”
“現”,則指向了煙臺山。這片年輕的城區,曾是中西方文明碰撞的前沿陣地,隱隱代表了某種開放與現代的生活方式。“煙臺山”這一章以“將福州與更廣闊的世界寫進同一幅圖景”來展開描寫。百年之后,煙臺山改造煥新,老居民、新住民,與不斷到來的人潮,在同一座山上碰頭,構筑鄰里社區的現在時。
“看不見”的部分,在這座城市的許多角落都可見。曾經的茶亭街本身,就是在城市變遷中消失的一段。百年來城市的擴張與建設總是繞不開這里。茶亭街騎樓街拆除已近二十年,雖然仍有傳承人在延續老手藝,但當年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南腔北調的叫賣聲已隱入塵煙。好在茶亭街還保留著城市的根脈,更多新生活正從這里長出來。那些看不見的城市景象,其實依舊在塑造我們對于城市的理解。
這一期主題中,《homeland家園》邀請了多位專家學者,帶領我們從文史、城建、商業等視角,重新認識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在閱讀的時候,我們很難不出神,從別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雖然城市不斷生長,但在這座城市生活的人,恐怕一生都很難偏離這條中軸線。這條被賦予了許多意義的軸線,其實也是每個福州人日常生活的連線,是與我們生命軌跡重合的軌跡。
再讓目光回到東街口吧。“城市舊景的消逝與新貌的形成,在這里展示得最為直觀”。文中“福州的每一段過往,都能用此處作注解,福州的每一次展望,都能在此處找到指引”,所說的不止是三坊七巷和東街口,更是整條福州中軸線。哪怕城市東進南下、沿江向海,但說起“中”與“軸”,似乎還是要選擇回歸。
多年之后,當地鐵一號線也沿著中軸線的走勢布局,看著路線圖上的線條與節點,我們會回想起無數次乘坐公交車,騎著自行車,或是信步前行,穿越中軸線的歲月。每一次重返中軸線,我們依舊可以沿途收集那些散落的記憶,并收獲一些新的啟發。
在我們落筆或閱讀的同時,中軸線其實仍然是在生長和變化的。《homeland家園》所做的記錄,也是一種存檔,正如它過去在“記憶之城”“老倉山”“絕版上下杭”等選題時所做的工作。將來當我們再次翻開這期《生長的福州中軸線》,應當會感慨這本倔強生長的福建本土文化生活雜志,在它迎來創刊20周年之際,用文字和影像為城市留下了一份珍貴的記憶。
歡迎廣大文藝評論作者
踴躍投稿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