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寂寞的先生——追記語言文字學家李人鑒

0
分享至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 7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寂寞的先生——追記語言文字學家李人鑒》的報道。


  1994年,李人鑒在瘦西湖。(受訪者供圖)

  上下兩卷,厚如磚塊,洋洋130萬字、1600余頁的《太史公書校讀記》靜靜攤開,紙頁間星點密布的,是對《史記》逐字逐句的梳爬校勘,每一頁都浸透著一位學者的畢生心血,凝結著其校勘功力與獨到識見:原書十個字的記載,常牽出數百字的考辨,從字詞訓詁到文獻互證,從語法規律到史例比勘,既有對字詞本源的窮究,又有對文獻體系的貫通,更有對語法規律與歷史語境的勾連……旁征博引、精彩紛呈的校語,織就一張密網,將千年傳抄中的疏漏訛誤逐一打撈,也為后來者對《史記》的研究,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津梁。

  這是語言文字學家李人鑒先生生前唯一出版的著作,是他最厚重珍貴的身后之物,卻也只是其學術生涯的冰山一角。

  更多未能付梓的手稿堆疊于柜中——《左傳辨偽》《史記十表考證》《史記語法概要》《〈商君書〉校讀記》《關于漢墓帛書及漢墓竹簡中的假借通用字》《現代漢語語法淺見》……

  2004年初,李人鑒在病床上叮囑女兒女婿,“把這些都獻給國家吧”。

  那是他去世的前一天。

  21年后,我在人鑒先生女兒李玲家中看到這摞手稿,不同年份的16開紙張以棉線分冊裝訂,摞起來高過手掌。每一冊都按圖書的體例編排,目錄清晰,有的還附有前言后記。邊角微卷,泛黃,甚至霉斑點點的紙頁上,擠滿整齊而小如蟻群的字跡,其中部分書寫在舊試卷、舊講義背面,有幾冊手稿拿使用過的牛皮紙信封作了封皮。

  “他最后留下的基本就這些東西,手稿和幾柜藏書。”先生的女婿刁九國算過,這些遺稿有上百萬字,大都是古籍校勘專著及部分語法研究著作,李人鑒幾乎沒寫過多少關于自己的文字。

  對很多人來說,這位不為世人熟知的學者是一個謎。

  他傾注畢生心力的研究艱深生僻,且需要曠日持久的苦功。為專心治學,他選擇過一種孤靜的生活。在原揚州師范學院(今揚州大學前身院校之一)執教的31年里,李人鑒離開家人,在學校宿舍獨居了30年。留給旁人的印象,是一個除了教書,便從早到晚埋首書案讀書、著書的身影。

  他“活躍”的樣子只出現在講臺上,被一屆屆學生共同定格在記憶里。做學者,他全力以赴治學;當教師,他傾盡全力授課。有學生形容臺下沉默寡言的他,一站上講臺就“判若兩人”。

  李人鑒的語法研究從上世紀50年代末,就多次受到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的關注和贊賞;他的古籍校勘成果也獲得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古典文獻學家徐復的肯定。

  但因主題冷僻、出版難度高,他的書稿始終難以付梓。

  李人鑒何嘗不清楚自己的研究難有“市場”,但他篤信這些工作的價值。于是,他一如既往地,坐在書桌前,一本一本寫,一寫寫一生。

  少有人真正了解他。李人鑒不善言辭,不喜熱鬧,不涉娛樂,與人相交“淡如水”。但直到他離世2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人不時念起:瘦西湖畔有過一位埋首古籍、皓首窮經的學者,一位傾心講臺、桃李芬芳的老師。

  他活得安靜,卻留下長長的回聲。

師 范

  已經是近半個世紀前的事了,但72歲的于廣元憶及李人鑒給他上的第一節古代漢語課,一連說了三遍“印象非常深刻”。

  彼時,他們1978級160多名學生上大班課。課前幾分鐘,一位個子不高、不茍言笑的老先生走進教室。

  “我們是恢復高考后的頭兩批學生,求知若渴,對老師上課的水平還有些挑剔。一開始,對這位老先生不了解,覺得他其貌不揚。”于廣元回憶,“可是上課鈴一響,李老師一上講臺,那種精神抖擻!那種抑揚頓挫!60多歲的人,不用話筒,不喝一口水,一直站著講,可以說是把全身氣力都投入到上課中。”

  后來,于廣元從同為李人鑒學生的一位師長處得知,這是“我們李老師上課一貫的風格”。幾十年如一日,他站上講臺,就“以十倍精神”竭力授課,毫不惜力。他的課,因此被一屆屆中文系學子念念不忘。

  有1960級學生記得,李人鑒給他們講現代漢語語法課,生怕坐在大教室后排的學生聽不清,上課時,仰起頭,拼命提高嗓門,像“小喇叭”似地高聲講。他又不停走動,書寫板書,炎炎夏日,身上的白汗衫濕透了,甚至腳邊都洇著汗水,可“老師還在很努力地提高嗓門講課”。

  因為這水淋淋的汗衫,哪怕想開小差的學生也都安靜地聽講。

  1958級學生回憶,當年,學生們下鄉勞動,李人鑒提著塊小黑板跟著一起下鄉,學生走到哪他跟到哪,見縫插針,在田間地頭堅持教學,“敬業執著,實為罕見”!

  除了盡心盡力、極致認真,學生們還常常提到李人鑒授課的另一特點——他上課從不照本宣科,無論現代漢語還是古代漢語,都能講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獨家見解。

  “尤其是選修課,講的都是他自己的研究成果,沒有一句空話。”最令于廣元難忘的,是李人鑒尊重但從不迷信名家,對權威觀點也敢于提出異議、直言批評,且言之有理。“學生一聽不得了!我們那時很崇拜一些名家,聽李老師這么講課,真是振聾發聵,很啟發思考。”

  私下里,學生們議論老師的學問。有人發現,李人鑒從1957年起就在語言學權威期刊《中國語文》上連續發表論文;還有人在學校學報上,翻出不少他寫的語法研究、古籍校勘和考證類文章。大家陡生敬意。

  再往后,他們又得知,李人鑒在《中國語文》上發表第一篇論文后,就收到語言學家呂叔湘的信,稱贊他的文章是“久未遇到的好文章”。此后,呂先生數次邀他參與學術界對漢語語法的大討論。上世紀70年代末,呂叔湘寫作《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一書時,還特地將初稿打印本寄給李人鑒征求意見。

  大學畢業后,于廣元留校任教。按照系里“老帶新”規矩,李人鑒成了他的指導老師。他說,那段時光讓自己受用終身。他剛開始備課時,李人鑒為他的講稿把關;他登臺試講,李人鑒端坐臺下凝神細聽。

  “像李老師這樣認真嚴謹的人,做指導老師是絕不會敷衍的。”于廣元說,“他話不多,但找他請教,他一定非常認真、非常負責地回答你。”

  如今,于廣元已記不起李人鑒具體傳授過什么“為師之道”。“他不用說什么,跟著他,看到他的為人為學,你就知道當老師該有的樣子——他就是這么一個樣子。”

  無須多言,身影自成標尺。或許,所謂的“師”與“范”就是這個樣子。

苦 樂

  1974年,中文系大一學生班吉慶帶著自己寫的古漢語語法論文,尋至李人鑒的居所請教,“實在想不到這就是大學教師的住處”。

  時年60歲的李人鑒住在學校宿舍樓的一間閣樓里,只有七八平方米,低矮狹窄。屋內僅有一桌一椅一床一衣箱,和四處堆疊的一摞摞書。

  班吉慶后來與李人鑒成為同事,逐漸了解到那間陋室背后的堅持——學校多次勸李人鑒把泰興老家的家人接到身邊,這樣可以分套大些的住房,家人也好照料年事漸高的他,李人鑒總也不肯。從42歲調入,到72歲臨近退休,他在學校宿舍獨居了整整30年。

  “他怕師母來了,家里瑣事多,浪費時間。”班吉慶太清楚李人鑒的執拗,“李老師最怕的就是浪費時間。他治學特別刻苦,你去找他,總能看見他坐在桌前看書寫字。我接觸過不少高校里的老先生,沒見過誰像他這樣刻苦,過得像個苦行僧。”

  “寒暑假他才回家,回來也不休息,除去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寫東西。”李玲的記憶中,父親的時間表里從沒有“松弛”二字。

  “他是個有堅強毅力,甚至有些固執的人。”刁九國說,“對學術研究,他長期堅韌不拔地走下去,絲毫沒考慮過如何讓個人生活更愉快、更輕松些。”

  課堂上全情投入地講授,書桌前不動如山地鉆研——李人鑒的世界里,似乎只有這兩件“正事”。除此之外,一切能省則省、能簡則簡。

  他后來搬到學校南宿舍的一處平房,走路去食堂不到5分鐘。但為節省這幾步路和排隊打飯的時間,每天中午,李人鑒都會早早去食堂買回6兩飯和一葷一素兩個菜。中午吃一半,晚上用熱水燙燙或者用小煤油爐熱熱,吃另一半。

  班吉慶曾問李人鑒為什么不在食堂吃飯,“浪費時間”,他回答。為多看幾頁書、多寫幾行字,他寧愿吃幾十年“殘羹冷炙”。

  令同事、學生們印象深刻的還有李人鑒的作息:每一天,他都過得像上了發條的鐘表,準時準點到可以媲美哲學家康德。

  據傳,康德作息規律有如機械,鄰居們甚至能根據他出門散步的時間校準自己的表。李人鑒每天早上5點起床工作,晚上9點熄燈睡覺,不止一個鄰居向李玲和刁九國感嘆,看見李老師在做什么,就知道現在幾點。

  當年,還是高中生的趙非住在李人鑒南宿舍的房子對面。因為冬日賴床,父親以“朝五晚九”的李老先生為榜樣教育兒子。“我心里有些不信,便有心一探究竟。”30多年后,趙非在文章中回憶,自己為此特意起了大早,對著手表觀察李人鑒幾點起床,發現果然如父親所說,“但還是有些不服氣,又連續觀察了幾天,確實天天如此”。

  “我們都非常佩服李老師的刻苦治學。他起點不高,高中師范科畢業,1936年曾入讀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可能因為抗戰爆發,1937年就中斷了學業。調到高校前,他一直教中學,卻憑著自學成才,在語言研究和古籍校勘上成就卓著,自成一家。”在班吉慶看來,李人鑒的學術成就全靠他苦行僧般的苦讀與鉆研。

  他那篇被呂叔湘贊為“久未遇到的好文章”的論文,研究的是家鄉泰興方言動詞的后附成分。“別人也會說方言,但李老師就能思考鉆研,總結出規律。”

  不久前,為寫紀念李人鑒的文章,班吉慶費了不少力氣購得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中國現代語言學家》。據當年書訊,這是首部介紹我國現代語言學家學術成就的工具書,收錄了從1898年《馬氏文通》到1980年代的216名現代語言學家。“都是學界鼎鼎大名的人物,我們李老師也位列其中。”


  李人鑒《左傳辨偽》手稿。除署名外均為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京雪攝

  時間,是李人鑒為數不多因而格外珍惜的全部本錢。為完成一些想做的事,他為自己選擇并堅持了一種節制、清苦而純粹的生活。

  治學之外,李人鑒沒有什么愛好。他不抽煙不喝酒。到外地參加學術會議,他不參加主辦方安排的考察等活動,獨自待在屋里看書。他也看不懂電視劇,覺得劇里人物個個都長得很像。

  “但李老師從沒講過感到生活單調這類話,在我看來,他是甘于這樣、樂于這樣的,苦中有樂。”于廣元說。

  班吉慶亦有同感:“每個人都覺得他過得太苦了。哪有苦到這份上的?可他自己不以為苦。只要不打攪他,給他時間,讓他把想做的事做完,想寫的東西寫出來,其實,他一生都在做自己愛做的事。”班吉慶說,李人鑒身上有一種對學問的癡迷與熱愛,“我們現在做研究,還有多少人有他這樣的精神?”

  許多年過去,校園幾經煥顏。行走于今天的揚州大學瘦西湖校區,刁九國指著校東門附近的一片青翠林木說,這個位置就是李人鑒住過的南宿舍。曾經,就在這里,每天清晨5點,一盞燈總是早早亮起,從未缺席。

志 趣

  1929年的無錫,15歲的高中生李人鑒攥著節衣縮食攢下的五塊五角錢,從書坊捧回一套王先謙的《漢書補注》。家里并不寬裕,父親得知此事,帶著嗔怪嘆道:“這能買到上石的糧食了!”

  有些志趣,立下就是一輩子。彼時,沒人知道,捧著書的這雙手,未來還要翻遍數千冊古籍,要花無數個日夜伏案寫作,在稿紙上留下數百萬字的校勘考訂,從青年寫到暮年。

  各類典籍中,李人鑒尤其鐘愛《史記》,說自己“真有點入迷”。見到歷朝歷代的注本、異本,或抄或買或借或復印,總要想法子一覽為快。

  比對各版《史記》與《左傳》《漢書》《竹書紀年》等其他史籍,李人鑒逐漸發現,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經兩千多年傳寫、翻刻與增刪,在傳本里存在不少疑點和自相矛盾之處。

  他感到有必要做一番校勘考證、辨偽存真的工作,自信可以通過一番努力,為后代留下一部更可信的《史記》。

  1936年,22歲的李人鑒開始撰寫《太史公書校讀記》。憑借語法研究上的專長,他逐字逐句地從古漢語語法和司馬遷撰述體例兩方面入手校讀,日復一日,像擦拭一面蒙塵古鏡,細致入微地嘗試恢復這部傳世典籍的本真。

  例如:《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有一句“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李人鑒認為,“俱死”前的“趙”字“乃后人所妄加也”。

  “趙”是國名,國當以存亡言,不當以死生言。他接連舉出《史記》里《伍子胥列傳》《張耳陳馀列傳》《儒林列傳》等各篇中“俱死”的用法,指出《史記》中多次出現這個詞時,都是形容人跟人同死,沒見過形容“跟國家一起死”的。

  他又對比《項羽本紀》“與俱去”、《楚元王世家》“與俱西”、《范雎蔡澤列傳》“與俱來”“與俱歸”等相近句式,進一步佐證“與趙俱死”應當是“與俱死”。

  這樣“以本書校本書”,極具見識與說服力的例子,在《太史公書校讀記》中不勝枚舉。李人鑒曾自評這部著作的特點為:“主以本書校本書,亦旁及于《漢書》《漢紀》《新序》等書。”

  如此深耕細作,從繁雜的歷史文本中梳理脈絡、辨析訛誤,既要對《史記》本身了如指掌,又要對相關史籍的異同爛熟于胸,考慮到工作量之大、難度之巨,這注定是漫長而艱苦的勞動,需要一些大無畏的執著,也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心性與不計回報的堅守。


  李人鑒留下的部分藏書。

  在戰亂動蕩中,李人鑒耗費十年完成初稿,又以近40年光陰反復打磨,終于在1985年,他71歲那年,給這部130多萬字的巨著定稿。

  寫于1984年末的序言里,他留下了少有的自白。回顧了年少時對古籍的興趣,校讀《史記》過程的坎坷辛酸,對清代學者張文虎的校勘成果及中華書局1959年《史記》點校本的看法……袒露自己青壯年時,“確實是很有一點雄心壯志的”。

  他對《史記》《春秋》《左傳》《尚書》等典籍都有著述計劃,單是《史記》,除了校讀記,就還想寫成《史記讀法略例》《司馬子長年譜》等。后來,他也按部就班地付諸實踐,完成了計劃中的部分著作。

  但在年邁體弱的當時,他首先想把《太史公書校讀記》加以完善,貢獻給讀者,否則——“我將對不起自己,對不起我的父母妻子,更對不起祖國和人民”。

  他盼著這部書能為未來的《史記》新注釋本鋪磚添瓦。“如果客觀條件許可的話,我將不惜殘年余力,為《史記》新注釋本的早日出現再作一番努力。”

沉 顯

  班吉慶記得,1985年左右,李人鑒開始為《太史公書校讀記》一書聯系出版,但屢屢碰壁。原因如出一轍:書的體量太大,讀者群太小,印出來難免賠本。

  有出版社建議李人鑒把書稿刪到20萬字,他當然不肯。也有出版社提出收費出版,他愿意貼補,可實在拿不出那么多錢。

  看著老師日漸佝僂的身影,班吉慶跟著著急,提議求助于媒體。“我先征求老師的意見,他說可以,試試吧,別抱太大期望。”

  出乎意料的是,1988年7月1日,《光明日報》全文刊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同步播出了班吉慶的讀者來信:《“一百萬”字嫁不出去,學術著作出版困難》。編輯在“編者按”中呼吁人們關注這種現象,批評出版機構無視社會效益,對難以掙錢的學術著作慢出版、少出版甚至不出版的做法“于國于民危害甚大!”

  “嫁”不出去的“太史公”,引得全國多家出版社關注。可當他們遠道而來,見到那字跡細密、內容艱深,連謄抄一遍都很費力的手稿,又都打了退堂鼓。

  這樣的波折反復上演。李人鑒也不免感到悲觀迷惘,但他依舊坐在書桌前,他要寫的書還有許多。

  他告訴關心書稿出版的人們,就算書出不了,校勘古籍這件事他也要繼續做,好好做。

  “他知道寫這些沒什么市場,但一方面,他就是對這個感興趣,另一方面,他覺得這些書對國家、對后人是有價值的。”刁九國說。

  李人鑒跟刁九國和李玲講過,他不是不能研究別的,甚至可以寫一本《李老師講語法》,“但寫那些沒有意思”。他說自己年輕時,就踏上古籍研究這條路,不想半途而廢。

  1994年,出于對李人鑒著作學術價值的認同和對他的敬意,甘肅人民出版社提出,賠本也要促成《太史公書校讀記》的出版。其后5年,編輯們反復校改清樣、與李人鑒溝通書稿疑難,終于在1998年10月,將此書印行面世。

  這一年,李人鑒已經84歲了。距離班吉慶那封投稿信的發表,也已過去了整整十年。

  班吉慶回憶,《太史公書校讀記》一經問世,便以其扎實的文獻功底和細致的文本校讀,贏得諸多著名學者的關注和高度贊譽。

  曾任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長、《辭海》編委等職的語言文字學家徐復評價:“作者耽思傍訊,每釋一義,如老吏斷獄,皆當于理。讀之者如入寶山,樂而忘返,誠近今之絕業矣。”他特別指出,李人鑒據語法以釋文意的專長,“清人不及也”。

  南京大學教授、歷史學家茅家琦“讀了李教授這部大作,深感其學識功力之深厚,見解之精辟”,稱贊此書“的確是集前人之所長,糾前人之所不足”。

  文史學家卞孝萱、安平秋等也對這部書予以高度評價。

  上世紀80年代,呂叔湘曾建議李人鑒將《太史公書校讀記》與其另四部書稿——50多萬字的《史記十表考證》、20多萬字的《史記語法概要》、10多萬字的《史記索隱單行本校讀記》和20多萬字的《司馬子長年譜》,合在一起,出版為《史記研究五種》。

  遺憾的是,這至今仍是紙上構想。他的其他書稿依舊束之箱底,等待被看到。

  刁九國曾勸李人鑒找找人,比如跟呂叔湘提提,李人鑒搖搖頭。又有朋友出主意,讓李人鑒找自己學生幫忙,他的學生里不乏各界英才。

  “他說我不找。我不能上了個課,就用這個身份去求人辦事,讓人家為難。”刁九國回憶,“他心里其實很想把書出版,他覺得這些東西對祖國的文化傳承、對未來的研究,一定有用途。如果出版社都不要,他說就交給國家。直到臨終,他都是這個想法。”

  2004年,李人鑒離世。兩年后,中華書局組織專家團隊,啟動了對1959年點校本《史記》的修訂工作。2013年,修訂本《史記》出版,增加校勘記3400余條,完成實質性修訂1300多處,其中明確采納《太史公書校讀記》的校勘意見數十條。

  《史記》修訂工作負責人趙生群教授評價:“《太史公書校讀記》對點校本《史記》的修訂具有啟發意義,尤其在文本斷句、異文取舍上提供了可信條例。”

  班吉慶認為,李人鑒的《史記》校勘成果被權威最新整理本采納,正是其學術價值最直接的體現。這部著作不僅對《史記》的研究與整理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更為后世的《史記》研究及古籍校勘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與范例。

  把李人鑒的手稿碼整齊,用報紙包住,再用繩子仔細束起,刁九國說:“我們這些年一直在想辦法,希望有一天能把他留下的書稿出版,哪怕只出一兩本。”

  據揚州大學介紹,李先生的未刊著作已列入該校2022年“文脈工程”項目,項目名為《李人鑒文集》,由揚州大學文學院朱巖教授負責整理,相關工作正在推進中。因整理難度等客觀因素,人們仍在默默等待,期盼這份沉寂多年的學術遺產能早日問世。

鏡 照

  刁九國曾問李人鑒,他的名字有什么來歷。李人鑒說,“鑒”就是鏡子。唐太宗懷念魏征,感嘆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人鑒’,就是以人為鏡,做人行事要端正,給人家樹個榜樣,成為助人知得失的鏡子。”

  李人鑒的確像一面鏡子。在他離開多年后,人們想起他,不止為懷念,也是為照見。

  在班吉慶看來,回望李人鑒的學術人生,回望的不僅是一位德才兼備的教授的個人成就,更是一種可貴文化傳統的現代傳承。“看到李老師,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人,我總在想:今天的我們應該怎么做?后來人又能從他身上學到什么?”

  “他的認真教學、勤勉治學影響了我一輩子。”于廣元說,“現在這樣的老師怕是不多了,所以更應該讓大家知道他、了解他。你真正要做學問、做老師怎么做?以人為鑒,有李老師可以借鑒。”

  刁九國的印象里,李人鑒很少對子孫講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但我們都清楚他的主張,就是人要有堅強的毅力,要不遺余力去追求”。

  校的是古籍訛誤,磨的是人心浮塵。這面用一生擦亮的“鏡子”曾照見“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沉潛之志,傳道授業的赤誠之范,以及民族文化傳承中綿延的根脈。

  他靜靜等待著每個愿與之對照的人,也無聲叩問:該如何守這份“志”,承這份“范”,護這脈“根”?


  揚州大學文學院辦公樓墻上的李人鑒紀念牌。

  今天,揚州大學文學院辦公樓一樓的灰磚墻面上,懸掛著建校以來,文學院“十大名師”的紀念肖像。其中,以“人鑒”為名的李先生平靜地注視著前方。

  下方走廊上,年輕師生往來穿行,步履匆匆。偶爾,有人會駐步抬頭,仔細看上一眼,再繼續走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徐正源與成都蓉城內訌的關鍵球員居然是韋世豪,與崔康熙很相似

徐正源與成都蓉城內訌的關鍵球員居然是韋世豪,與崔康熙很相似

姜大叔侃球
2025-07-26 10:08:34
老撾軍方稱泰柬交火致10枚炮彈落入該國境內

老撾軍方稱泰柬交火致10枚炮彈落入該國境內

界面新聞
2025-07-26 12:08:17
東北大學遇難學生家屬發聲,其中一位學生姐姐透露弟弟去世后模樣

東北大學遇難學生家屬發聲,其中一位學生姐姐透露弟弟去世后模樣

朗威談星座
2025-07-26 09:43:44
記者:梅西在全明星露20分鐘臉就行,美職聯別無選擇只能禁賽

記者:梅西在全明星露20分鐘臉就行,美職聯別無選擇只能禁賽

懂球帝
2025-07-26 08:39:11
被許家印玩出去的錢有多少?

被許家印玩出去的錢有多少?

三農老歷
2025-07-26 02:16:57
二戰勝利后,中國當時錯過了多少千載難逢的機遇?

二戰勝利后,中國當時錯過了多少千載難逢的機遇?

顧史
2025-07-23 18:44:31
多名院士呼吁:55歲后非必要別做這幾項健康檢查,做了可能有損傷

多名院士呼吁:55歲后非必要別做這幾項健康檢查,做了可能有損傷

白宸侃片
2025-07-25 18:00:06
拒絕依賴華為,為什么德國BBA集體押注魔門塔?

拒絕依賴華為,為什么德國BBA集體押注魔門塔?

牲產隊2024
2025-07-24 13:32:50
突發疫情,已外溢多地!最新通報:確診已超4000例...上海地區有必要加強防護嗎?

突發疫情,已外溢多地!最新通報:確診已超4000例...上海地區有必要加強防護嗎?

魯中晨報
2025-07-26 11:46:03
林彪為何多次探望遠離政治的賀子珍?孔東梅:恐怕只有一個原因

林彪為何多次探望遠離政治的賀子珍?孔東梅:恐怕只有一個原因

歷史星空回望
2025-07-20 06:00:06
“上午立秋把扇丟,下午立秋熱死牛”,今年立秋幾點?有啥講究?

“上午立秋把扇丟,下午立秋熱死牛”,今年立秋幾點?有啥講究?

小談食刻美食
2025-07-26 09:14:40
企退養老金4380元,補發到賬共694.89,每月上漲近百元落袋為安

企退養老金4380元,補發到賬共694.89,每月上漲近百元落袋為安

社保精算師
2025-07-26 12:01:04
太強了!王毅外長拿臺當局實控島嶼舉例,美日菲與東盟都被問住了

太強了!王毅外長拿臺當局實控島嶼舉例,美日菲與東盟都被問住了

boss外傳
2025-07-25 14:00:03
王志新(1982年生,2012年潛逃),被抓獲!

王志新(1982年生,2012年潛逃),被抓獲!

FM93浙江交通之聲
2025-07-26 06:40:51
庭審中的爆笑瞬間有哪些?網友:真實事件好好笑啊

庭審中的爆笑瞬間有哪些?網友:真實事件好好笑啊

帶你感受人間冷暖
2025-06-18 13:28:51
非常嚴峻!廣東、吉林甚至北京,大量民辦本科高校招不到學生!

非常嚴峻!廣東、吉林甚至北京,大量民辦本科高校招不到學生!

小e教育
2025-07-24 16:59:34
女籃打的是權力籃球,輸得不冤

女籃打的是權力籃球,輸得不冤

綠野萍蹤
2025-07-24 09:37:44
58年,金日成要求志愿軍全線撤離朝鮮,毛主席笑言:好戲還在后面

58年,金日成要求志愿軍全線撤離朝鮮,毛主席笑言:好戲還在后面

普覽
2025-07-24 14:23:48
29萬人逃離湖南,22萬人離開吉林!人口大遷徙中,誰是最后贏家?

29萬人逃離湖南,22萬人離開吉林!人口大遷徙中,誰是最后贏家?

青眼財經
2025-07-15 15:56:07
《愛倩公寓》林宛瑜扮演者趙霽分享近況:37歲身材依然纖瘦,因個人原因淡出演藝圈已十年

《愛倩公寓》林宛瑜扮演者趙霽分享近況:37歲身材依然纖瘦,因個人原因淡出演藝圈已十年

魯中晨報
2025-07-25 08:02:01
2025-07-26 14:47:00
新華社 incentive-icons
新華社
新華社是國家通訊社
595476文章數 2417835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頭條要聞

日本又炒作 宣稱"首次發現"中國海軍的新型援潛救生船

頭條要聞

日本又炒作 宣稱"首次發現"中國海軍的新型援潛救生船

體育要聞

3年過去了,她還是歐洲杯上最酷的姐

娛樂要聞

王菲近況惹人憂!謝霆鋒重操老本行?

財經要聞

劉煜輝:當下重要不是找確定性而是轉折點

科技要聞

AI教父辛頓現身上海:人類如何不被AI殺掉

汽車要聞

"得房率"超90% 全新嵐圖知音空間信息曝光

態度原創

教育
房產
旅游
健康
時尚

教育要聞

積累了很多好詞佳句,為什么還是寫不好作文?

房產要聞

分數線集體飆漲!海中867分!2025海南中招格局大變!

旅游要聞

熱聞|清明假期將至,熱門目的地有哪些?

呼吸科專家破解呼吸道九大謠言!

被她們美到了!緞面裙還可以這樣搭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岐山县| 华亭县| 平安县| 柳林县| 玉门市| 仙居县| 安阳县| 张家川| 建德市| 寻乌县| 东港市| 丹东市| 香格里拉县| 金坛市| 赣榆县| 长阳| 安塞县| 安西县| 都昌县| 北海市| 大冶市| 通城县| 惠水县| 贵定县| 扬州市| 保德县| 滦平县| 五家渠市| 剑阁县| 胶南市| 永年县| 五华县| 金坛市| 永州市| 沛县| 汨罗市| 胶南市| 广南县| 浮梁县| 布尔津县| 黄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