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的訪華之旅,表面上看是兩國經貿合作的深化,但細究起來,卻藏著不少耐人尋味的細節。這位澳總理任內第二次來中國,行程長達7天,覆蓋上海、北京、成都三地,比此前媒體預期的還要長。更讓人意外的是,他啟程前曾計劃討論的“重要事項”——達爾文港問題,最終在中方會談中只字未提。
而中方呢?一上來就直奔主題,提出了明確要求。這場“一提一避”的互動,像極了國際政治里的“啞謎”,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博弈?
1.中澳關系的“破冰”與現實考量
阿爾巴尼斯此次訪華,并非一時興起。中澳關系過去幾年經歷了從對抗到修復的曲折過程。此前澳政府追隨美國,在華為禁令、大麥紅酒加征關稅等問題上對華強硬,導致貿易額銳減,澳農產品、礦產等支柱產業遭受重創。中國連續16年是澳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中澳自貿協定》生效10周年,雙邊貿易額超2100億澳元,占澳GDP比重近1/3。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資料圖)
阿爾巴尼斯上任后,不得不調整策略。2023年11月首次訪華打破外交僵局,2025年5月連任僅兩個月后再次訪華,足見其對華重視程度。但現實也很殘酷——澳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市場,鐵礦石出口80%輸華,而美國“美國優先”政策下,美澳矛盾加劇,澳方亟需平衡外交策略。
2.經貿合作“清單”背后的算盤
阿爾巴尼斯此行的公開目標很明確——在中美貿易緊張背景下,推動中澳經貿合作“再升級”。而中方也以高規格接待和實質性成果回應,雙方的“合作清單”成為會談焦點。
雙方達成10項主要共識,簽署《中澳自貿協定諒解備忘錄》等6份合作文件,覆蓋教育、氣候變化、戰略經濟對話、金融科技、環保項目等領域。具體成果包括:農產品(如龍蝦、葡萄酒)恢復進口限制,鐵礦石貿易便利化,金融科技監管互認,綠色鋼鐵、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合作意向。
澳方為何如此急切?疫情后澳旅游業、農業、礦業均面臨復蘇壓力,中國市場的“強需求”是其關鍵支撐。例如,澳葡萄酒此前因加征關稅滯銷,此次恢復關稅優惠后,預計每年可為澳酒商挽回超10億澳元損失;鐵礦石出口則直接關系澳經濟命脈(占GDP約5%)。
3.達爾文港:為何“避而不談”?
阿爾巴尼斯啟程前,外界曾猜測他會借訪華機會提出“收回達爾文港”訴求——這是澳方近年最關注的“未解難題”。但最終,這一話題未被提及,背后是澳方對中方立場的忌憚與權衡。
達爾文港是澳大利亞距離亞洲最近的深水良港,距美軍駐澳基地僅15公里,是美澳軍事合作的關鍵節點。澳方此前以“國家安全”為由,試圖以“國有化”手段收回該港(原由中企通過合法市場競標獲得99年租約)。
達爾文港(資料圖)
中方的立場很明確:達爾文港租約是市場行為,中方企業合法權益受國際法保護;過去10年,澳方對該港進行了10余次安全審查,均未發現“國安風險”。中方強調,“不能以政治操弄破壞市場規則”。
澳方為何選擇沉默?三重考量:其一,中方在會談中率先提出要求,澳方若強行提港口問題,可能破壞合作氛圍;其二,澳方清楚中方立場不可動搖,強行施壓只會無功而返;其三,澳方更看重眼前的經貿利益,不愿因敏感議題“砸了合作大局”。
4.中方“一上來就提要求”的底氣
就在阿爾巴尼斯準備談經貿合作時,中方高層率先拋出明確要求:“澳大利亞需為中國投資者提供公平、開放、非歧視的商業環境。”這一表態看似突然,實則直擊澳方痛點。
近年來,澳方以“國家安全”為由,頻繁對中國投資設限(如礦業、新能源、科技領域),審查標準模糊且政治化。例如,2023年中企收購澳鋰礦被否決,2024年澳方推遲中資參與5G網絡建設審批,導致中企對澳投資意愿大幅下降(2024年中對澳直接投資同比下降28%)。
中方此次將“公平營商環境”作為會談前提,既是回應澳方過去的限制措施,也是為后續合作劃清底線。澳方若想繼續享受中國市場紅利,必須先解決投資準入問題。
達爾文港(資料圖)
5.阿爾巴尼斯的“政治算計”
訪華期間,阿爾巴尼斯在公開場合多次表態“不支持臺獨”“不尋求脫鉤”“支持中國辦2026年APEC峰會”,這些承諾看似“誠意滿滿”,實則是澳方在現實壓力下的“策略性示好”。
政治表態的“約束性”:阿爾巴尼斯選擇在北京而非堪培拉作出“不支持臺獨”等表態,本質是用“中方主場”為自己的承諾背書——未來若澳方在臺海問題上搖擺,中方可直接援引其北京發言作為“違約證據”。
經濟利益的“捆綁性”:所有承諾均以“維護澳國家利益”為前提。例如,阿爾巴尼斯強調“與中國合作符合澳利益”,實則是承認“依賴中國市場”的現實;所謂“不脫鉤”,本質是“選擇性脫鉤”(保留優勢產業出口,限制中企投資敏感領域)。
美國因素的“隱性影響”:盡管澳方未明說,但中美博弈仍是其決策的潛在變量。阿爾巴尼斯在長城參觀時稱“在分歧處保留分歧”,暗示澳方不會完全在中美間“選邊”,而是試圖在中美博弈中“左右逢源”。
結語:合作還是博弈?
阿爾巴尼斯此行,是中澳關系從“破冰”走向“深耕”的關鍵一步。雙方在經貿領域達成多項務實合作,澳方避談敏感議題,中方劃定合作底線,為兩國關系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未來如何?澳方能否真正落實“公平營商環境”承諾?能否在臺海、南海等問題上保持克制?這些問題,將決定中澳關系能否從“合作共贏”走向“長期穩定”。
這場訪問像一面鏡子,照見了國際政治的現實——國家間的合作,從來都是利益與原則的平衡。真正的互信,需要行動,而非口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