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北日報
大冶氫能公交車上路,方便市民出行。 (本版圖片均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通訊員 周巍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磊 通訊員 程良友 但超
7月15日8時許,大冶北站公交場站,一輛白綠相間的公交車安靜地駛出站臺。“沒有顛簸感,坐起來很舒服。”一位乘客說。
這輛公交車身上,醒目地標注著“H2”以及“氫燃料電池城市客車”等標志和字樣。車內電子屏幕,動態顯示途經站點,科技感十足。
今年4月,大冶33路公交線首批12輛氫能源公交車上路。“一輛氫能源公交車,加滿氫能,可以行駛300公里。”大冶市公交集團安全生產部工作人員張文說。
位于大冶東高速路口附近的綜合能源站是氫能公交的加氫站,是湖北首個“近零碳”綠色能源站,集加氫、加油、充電和綜合服務為一體,每年可提供750噸綠氫加注,是我省目前加注能力最大的加氫站。
一輛氫能公交車進場,工作人員核對車輛型號、氫氣容量等信息,將加氫槍插入車輛加氫口。加氫過程中,智能監測系統對氫氣壓力進行實時監測,“10分鐘即可加滿氫,像加油一樣方便。”
氫能生活還走進校園。在湖北工程職業學院新校區,藍色的氫能兩輪車在校園里馳騁。師生通過小程序掃碼,就能享受零碳出行帶來的高效便捷。
“30秒快速換氫、續航里程90公里,零下10℃低溫續航不打折。”武漢眾宇動力系統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首批500臺氫能兩輪車上月在該校投運。該車由公司自主研發,搭載眾宇氫燃料電池系統及低壓固態儲氫系統,采用輕量化電堆和智能化電控系統設計。
在大冶,廢棄礦山荒坡光伏發電,將水電解成純度99.99%的氫氣;巖洞儲氫技術讓廢棄礦山變身“氫能倉庫”;加滿氫能的新型公交車,奔馳在街頭……一條“制、儲、輸、加、用”氫能全產業鏈正加快形成。
作為新“風口”,各地為爭奪氫能項目,競相提供稅收、土地等超常規政策支持,制氫關鍵工藝電解槽等細分領域企業數量激增。受氫氣自身特性等制約,氫能產業面臨制氫成本高、儲運難等技術難題。而終端消費市場需求不足,成本高企問題凸顯,生存壓力增大。大冶市另辟蹊徑,構建多元化氫能應用場景,一批氫能應用場景陸續落地并實現商用,帶動了生產端良性發展。
大冶市氫能項目建設指揮部成員劉妍說,借力武漢理工、華中科大等科研院校優勢,為入駐企業提供最新技術成果,不斷降低氫能裝備成本,引導氫能儲運裝備、膜電極等一批精品項目落地,為氫能產業積蓄動能。
黃石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構建氫能“制、儲、輸、加、用”全鏈條,通過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降低終端用戶用氫成本,持續釋放出氫能商業化發展潛能。
手記
以資源換產業,曾是不少地方的招商舉措。與氫能供給能力相比,當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突出,造成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導致現有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在有限的市場空間內競爭。黃石利用光伏綠電生產氫能,推廣應用到礦場、園區、學校、公共交通等,既消化了氫能,積累了數據和技術,又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走出一條氫能發展新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