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燃料作為其中一種備受關注的新能源技術,盡管在環保角度算是最清潔的能源之一,但由于技術難度大、開發應用成本高等種種原因,至今仍停留在試水的階段,并未實現大范圍的推廣普及。最近,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Stellantis作出一個讓氫燃料技術領域頗為遺憾的消息,氫燃料電池的研發項目正式宣布終止。
正如此前奧迪、本田等車企調整純電動車未來的研發計劃一樣,Stellantis在氫燃料電池技術領域選擇“撤退”,也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最直接的原因,主要還是來自補能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氫燃料制備、運輸、加氫站運營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承擔巨大的成本,每建一座的投資,隨便也上千萬人民幣,相比為純電動車服務的快充樁、換電站等設施,簡直土豪級別的奢侈消費。
而巨大的建設成本,也導致加氫站的建設進度停滯。即使是中國這樣的“基建狂魔”,加氫站數量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國累計加氫站數量也僅為1315座,這是國家能源局近期發布的2025年二季度數據。而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布的數據,2025年6月,國內公共充電樁總量已達到1,083.4萬臺,如果包含私人充電樁在內,充電樁總保有量已達到3,644.6萬臺,兩者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上
加氫站少,用戶體驗必然會受到影響,盡管氫能源車續航能力和補能速度并不是問題,里程焦慮比純電動車恐怕還要更嚴重。而且,目前市面在售的氫燃料車型的價格普遍十分高昂,豐田Mirai售價達到74.80萬元,現代Nexo更賣到80萬元,就連國產的啟辰大V(參數丨圖片)氫境,也要比前兩款更貴,為99.88萬元。這些本質都算不上百萬豪車,卻有著百萬豪車的售價,作為消費者必定不會為此而買單。
而上述的這些情況,國外的情況也并不會比國內更好。尤其加氫價格方面,在美國,目前氫氣的價格已由13美元/kg飆升至36美元/kg,一輛Mirai加滿需要花費近200美元,而電動車用主流家庭充電樁充電的成本為10美元以下。這一系列因素,也導致消費者對氫能源車缺乏興趣。
缺乏市場規模支撐的產品,很難實現長遠的發展,氫能源車極低的銷量難以分攤其高昂的研發成本,因此Stellantis遺憾終止氫燃料電池項目,盡管是無奈之舉,但從商業角度來說,這也是從實際出發,或許在Stellantis看來,氫燃料的發展前景并不明朗,專心發展插電混動、純電車型,更符合Stellantis當前的發展現狀。
相比之下,豐田在氫燃料電池技術發展領域卻并沒有止步的意思,甚至持續更新換代。此前豐田計劃,將在2026年推出第3代燃料電池系統,并將在日本、歐洲、北美和中國推出。正如豐田的油電混合動力系統一樣,豐田的氫燃料電池技術也默默發展了十幾年。不過與混動技術成功推廣相比,豐田的氫燃料電池技術的推廣仍然屬于不溫不火的狀態,如何將氫能源的全產業鏈生態做起來,才是豐田乃至其他同行車企需要關注的問題。
當然,豐田氫燃料領域的堅決態度,也是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畢竟豐田是目前全球第一大車企,家底還是很雄厚。氫燃料哪怕未能實現推廣,還是能作為未來的技術儲備,而且氫燃料電池技術相對獨特,給人感覺也比較超前,哪怕作為“吉祥物”進行宣傳,還是具有一定的價值,這或許要比投廣告更為有效,對品牌形象也會有一定的提升。
汽車網評:就目前來說,Stellantis和豐田在氫燃料領域完全是兩個極端的方向選擇,不能說誰對誰錯。新產品、新技術的發展,必然需要大膽探索,但即使失敗放棄,也未必是壞事,相應的資源也可以用在更符合當前或幾年后成為主流的技術領域。這本質上就是一場“豪賭”,有實力有籌碼,自然也可以多元化發展,但也并非必勝無疑,對車企來說,審時度勢,在恰當的時機制定相應的策略,才是至關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