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少人都向往歐洲的高福利生活,覺得那就是人間天堂,可誰能想到這份富足背后,竟然藏著這樣一個驚人秘密。
歐洲的繁榮說白了并不全是自己掙來的,而是全靠中美俄三國在那兒撐著,就像個養尊處優的貴公子,金主在后面默默買單。
等到這些"金主"不愿意了,當歷史的賬單擺上桌面,歐洲這場持續了500年的奢華派對,還能繼續嗎?
500年盛宴背后的驚天賬單
故事得從500年前說起。
那會兒歐洲人拿著槍炮滿世界跑,見好東西就搶,碰到好地方就占。
美洲的金銀、非洲的人口、亞洲的茶葉香料,沒一樣落下,這就好比他們靠"零元購"發了家,攢下厚厚的老本兒。
工業革命一來,機器轟鳴聲中,歐洲人更是賺得盆滿缽滿。
咱大清那會兒還在閉關睡大覺。
結果一覺醒來,人家炮艦都懟到門口了,1840年鴉片戰爭就是最好的例子。
說白了,歐洲今天能過上好日子,這第一桶金來得可不干凈,全是靠著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
更要命的是,這種掠奪不是一次性買賣。
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優勢,讓歐洲人進一步加深了對殖民地的控制,形成了惡性循環。
搶來的錢投入科技研發,先進的技術又讓搶錢變得更容易。
甚至連今天號稱"科技強國"的美國,本質上也不過是當年英國殖民者在北美建立的"子公司"罷了。
這種歷史積累有多厚?
有學者估算,僅僅是從印度掠奪的財富,就相當于今天的45萬億美元。
靠著這些殖民掠奪和工業革命產生的巨額利潤,歐洲國家才有能力出臺各種高福利政策。
中美俄如何"喂養"歐洲70年?
二戰打完,歐洲被炸成一片廢墟。
這時候美國伸出援手,馬歇爾計劃真金白銀往里砸,總共投入了相當于今天4000億美元的資金。
不光給錢,還幫著重建,北約組織成立后更是當起了專職保安。
歐洲人躲在美國這把保護傘下面,軍費都舍不得多花。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美國軍費開支占GDP的3.5%,而歐洲平均只有1.6%,連北約要求的2%都達不到。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歐洲每年省下來的錢,都能拿去搞社會福利了。
俄羅斯那邊的貢獻更直接。
管道里的天然氣嗖嗖往歐洲送,價格便宜得跟白送似的,比市場價低30-40%。
歐洲人冬天取暖不心疼,工廠開工成本低,這根能源支柱穩得很。
光是2021年一年,俄羅斯向歐洲供應的天然氣就價值1550億歐元。
要是按市場價算,歐洲人得多花至少500億歐元。
再說咱們中國,那貢獻就更明顯了。
改革開放后成了"世界工廠",給歐洲人造電器、做衣服、生產日用品。
2022年中歐貿易額達到8473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中國向歐洲出口的制成品。
又便宜又好用,歐洲人拿著高工資,用著中國貨,這生活水平能不顯得高嘛?
有經濟學家算過一筆賬,中國制造為歐洲家庭平均每年節省3000歐元的生活成本。
三根支柱穩穩當當,歐洲這高福利的日子,過得那叫一個舒坦。
斷奶時刻:歐洲的"斷電"驚魂
好景不長,變化說來就來。
先是美國那邊鬧"美國優先",不少人嚷嚷著不想管那么多閑事,保護主義抬頭。
特朗普催著北約各國多掏軍費,要求提高到GDP的5%,一會兒威脅要撤人,把歐洲搞得心里七上八下。
雖然最后沒退出北約,但美國的態度已經很清楚了。
要么歐洲自己保護自己,要么就給美國交"保護費"。
俄烏沖突一打響,能源這根管子說斷就斷。
歐洲立馬傻眼了,天然氣價格蹭蹭往上漲,從每兆瓦時20歐元飆升到300歐元,漲了足足15倍。
電費貴得嚇人,德國那些化工廠叫苦不迭。
巴斯夫、拜耳這些百年老店,紛紛表示生產成本已經"無法承受"。
法國電力公司更慘,2022年虧了177億歐元,創下歷史紀錄。
老百姓連暖氣都不敢多開,有的甚至重新燒柴取暖。
意大利制造業因為天然氣價格上漲,2023年產能利用率降至73%,為近十年最低。
中國這邊也不再是那個只會埋頭苦干的"打工仔"了。
電動車、太陽能板、5G技術,樣樣都能跟歐洲掰手腕,甚至在某些領域還后來居上。
歐洲一看不行,開始對中國商品加關稅,對電動車征收38.1%的反補貼稅。
中國當然要反制,對歐洲白蘭地征收200%的臨時反傾銷稅。
結果就是歐洲人買中國貨更貴了,自己的商品在中國市場也不好賣。
荷蘭ASML公司因為對華芯片設備出口限制,股價波動超過20%,損失慘重。
三根支柱一起搖擺,歐洲這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好日子這么脆弱。
當"奶媽"不干了,歐洲還能撐多久?
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
美國這個"保安"想撂挑子,俄羅斯這個"能源供應商"翻了臉,中國這個"代工廠"要自立門戶。
歐洲突然發現,自己就像個被寵壞的孩子,"奶媽"們都不愿意伺候了。
更要命的是,歐洲想要斷奶自立,難度大得超乎想象。
能源轉型需要巨額投資,保守估計需要3萬億歐元。
防務自主更是難上加難。
歐洲想要建立獨立的國防工業體系,至少需要15-20年時間,投入資金超過1萬億歐元。
制造業回流也面臨巨大挑戰,歐洲的人工成本比中國高3-5倍,競爭力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往后看,情況只會更復雜。
全球供應鏈在重組,各國都在爭奪話語權。
歐洲想要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不是件容易事。
技術要突破,制造業要重振,每一樣都要花大錢、費大力。
最要命的是,歐洲內部也不團結,各國各懷心思,德法意三國的分歧越來越大。
老百姓的高福利還要不要保?社會矛盾會不會激化?
這些問題都擺在那兒,等著歐洲人自己去解決。
有經濟學家預測,如果按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
歐洲的GDP占全球比重將從目前的22%下降到2030年的15%。
時代變了,規則也在變,歐洲500年的好日子,看來真的要到頭了。
結語
歷史這本賬,遲早是要算的,沒有什么繁榮能永遠建立在別人的慷慨之上,真正的強大還得靠自立自強。
世界正在回到多極平衡的軌道上,東西方力量的此消彼長是大勢所趨,這個過程雖然充滿變數,但也孕育著新機遇。
面對這樣的歷史大變局,你覺得各國都應該怎么調整自己的策略?歡迎分享你的觀點和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