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上海浦東機場以4111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11.2%同比增速的絕對優勢蟬聯全國機場榜首,其國際旅客流量暴漲、樞紐能級躍升、擴建工程提速的“三重引擎”共同驅動了這一成績的取得。
一、旅客吞吐量奪冠:“馬太效應”凸顯
一是總量與增速雙領先。
浦東機場上半年旅客吞吐量較第二名廣州白云機場多出107萬人次,領先優勢十分明顯。
更令人驚訝的是,浦東機場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速高達11.2%,在前30大機場中名列第一位。
旅客規模最大,增速最快。
浦東機場的表現令人吃驚。
二是航線網絡重構與資源集聚。
浦東機場通過“織密全球網”策略,上半年新增日內瓦、米蘭等國際航線,國際及地區航線通達性提升至79個國家,形成“歐美亞非全覆蓋”的格局。
與此同時,民航業“馬太效應”凸顯:
頭部機場憑借航線資源、時刻容量等優勢,吸引更多航司增投運力。
例如,東航在浦東機場的國際航班量同比增長28%,形成“大樞紐-大航線-大客流”的良性循環。
三是政策紅利釋放。
中國對巴西、沙特等47國實施單方面免簽政策,疊加240小時過境免簽適用國家擴至55國,直接拉動浦東機場入境外籍旅客突破500萬人次,同比增長46%。
其中,免簽入境占比達53%,成為國際客流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二、國際旅客流量暴漲:從“通道經濟”到“門戶經濟”
一是國際旅客規模與結構雙突破。
2025年上半年,浦東機場國際旅客1816萬人次,占比高達44.19%,同比增長23.12%,單月最高突破310萬人次,顯著高于國內其他樞紐。
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國際航線的強勁復蘇:
自2025年5月起,其國際旅客吞吐量已超越2019年同期水平,成為全國唯一恢復至疫情前峰值的大型樞紐。
從客源地看,韓國、日本、美國位列前三,但新興市場增速顯著:中東旅客量同比增長41%,非洲旅客量同比增長58%,反映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航空互聯的深化。
二是商務與旅游需求共振
浦東機場憑借上海的國際化優勢,吸引大量高附加值商務客流。
例如,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919項目等重大產業項目落地浦東,帶動相關國際商務出行需求激增。
同時,上海作為入境游首選目的地,2025年上半年入境外籍旅客中,60%以旅游為目的,其中免簽游客占比近半,形成“商務+旅游”雙輪驅動。
三是中轉效率提升與樞紐功能強化
浦東機場通過T3航站樓建設(2028年投用后年保障量將達1.3億人次)、國際主樓結構推進至6米層等工程,優化中轉流程,縮短國際轉國內最短銜接時間至60分鐘。
數據顯示,其國際中轉旅客占比已從2024年的18%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2%,樞紐能級進一步凸顯。
三、擴建工程提速:從“規模擴張”到“能級躍升”
截至2025年6月,浦東機場四期擴建工程累計完成投資超200億元,占全年計劃的55%。
其中,T3航站樓國際主樓推進至6米層結構,國內主樓開展淺基礎施工;
2號線西延伸、18號線二期等軌道交通項目進入試運行階段,預計進博會前開通,形成“航空+軌道+公路”立體交通網。
擴建后,浦東機場將擁有5條跑道、4座航站樓,年旅客保障能力從8000萬人次提升至1.3億人次,貨郵吞吐量從370萬噸提升至500萬噸。
同時,通過優化航站樓布局、增設捷運系統,將國內轉國際最短銜接時間縮短至45分鐘,國際轉國際最短銜接時間縮短至30分鐘,樞紐效率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2025年上半年,浦東機場的奪冠不僅是規模領先,更是樞紐能級、服務品質、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
其成功經驗表明,在民航業從“量增”轉向“質升”的階段,樞紐機場需通過國際航線網絡重構、擴容提效協同,構建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未來,隨著T3航站樓投用、東方樞紐全面運營,浦東機場有望成為亞太最重要的航空樞紐中心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