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地球上最豐富的資源。做成自來水,在北京第一階梯大概5元/立方米;做成高頻、低價、剛需的包裝飲用水,這門生意把鐘睒睒、宗慶后兩位企業家送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
而把水凝結成冰后,價格可以再翻三倍。催生出一門更隱秘的暴利生意——冰杯。
山姆會員店上新了一款農夫山泉“純透食用冰”,2kg的規格售價22.8元,有人稱它「智商稅結晶體」,有人說這是「點水成冰」,科技造福生活。
而在便利店里,伊利、盒馬、711等各色冰杯取代“雪糕刺客”鐘薛高們,穩坐C位。通常一杯160g的冰大概賣到3-5元,價格是同等重量純凈水的5倍,妥妥的「冰塊刺客」。
如果買大顆冰球就更貴了,美團小象自營的月球冰,6.9元一個。
相比之下,雪王蜜雪冰城的大杯冰塊只賣1塊錢,顯得良心多了。
賣冰,為何突然風靡?如何成了一門好生意?這玩意兒和自家冰箱的冰到底有啥區別?這篇文章跟你嘮嘮關于冰的那些事兒。
01高溫卷出冰塊生意
接近40度的酷夏,從冰箱拿出一杯冰塊,倒入汽水飲下,瞬間心飛揚透心涼,一個爽字了得!若再疊加果汁、咖啡、牛奶、伏特加,則會擦出更不一樣的火花。
“七天不重樣,十元喝到爽”。從去年開始,社交媒體上的年輕人突然流行分享各種特調飲品的搭配公式,“冰杯+果汁DIY”“冰球+威士忌”“冰杯+能量飲”的組合玩法不斷被擴散。
即時DIY的樂趣,讓冰杯風靡全國。
小小冰塊,不再是簡單的商品,更是像Labubu一樣具有了社交貨幣屬性。
“一天賣出50-60杯不成問題”,一位便利店店員告訴我們,冰杯頗受年輕上班族的喜愛,他們喜歡往里面加咖啡和養樂多。
“在家制冰不僅要提前準備,還容易有異味”,一個月家庭消費1000元冰品的李女士告訴我們,“3塊錢買下的不只是冰塊,更是為便捷和情緒付費”,“還能選不同口味搭配飲品,解暑又時髦”。
冰杯可以簡單理解成飲料界的“預制菜”,這個概念最早是在日韓爆火的。
韓國咖啡店的咖啡售價較高,而便利店袋裝咖啡能便宜近一半,疊加一個冰杯自制成冰咖啡,成本也比咖啡店更便宜,于是冰杯火了,還衍生出各種版本。
在日本,冰杯的年銷量高達25億杯,比瓶裝水賣得還好,日本百年品牌藏本冰業的冰塊,因“融化慢、無白霧、零異味”的特質風靡美國300余家高端酒吧。
在國內,30分鐘速達的即時配送便利性,吸引著更多消費者下單冰杯。天眼查App數據顯示,以“制冰廠”為關鍵詞可以搜索到4320家存續企業,其中而成立時間不滿一年的公司有169家,越來越多公司想要在食用冰賽道分一杯羹。
據《2025中國都市消費行為白皮書》,冰杯品類的銷量已連續兩年保持300%以上增速,一線城市人均年消費達48杯,比咖啡的消費頻次還要高。
一份奧緯咨詢與美團閃購聯合研究預測,預計2026年,冰品冰飲即時零售銷售規模將實現超過四倍增長,有望突破630億元,冰品冰飲有望成為即時零售的標志性品類。
現代生產線助力“冰杯+”產業騰飛,直接改變了年輕人的夏季飲用生態。果然,只要擅于發現用戶“新需求”,就能賺到意想不到的錢。
但真想賺這份錢,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02冰塊中的黑科技
冰塊不就是把水凍起來嗎?有消費者吐槽,“小時候學校門口的小賣部加2毛錢就能買到凍成冰塊的飲料,現在換個名字割韭菜呢?”
要是從成本角度講,便利店賣3元的冰杯,出廠價大約在1元左右,其中水的成本僅占35%,確實貴。
但它貴得確實有理由。
工業冰塊的制造是蘊含高科技的。我們以農夫山泉的純透食用冰為例,除了千島湖水源比較稀缺外,它還切中了兩個邏輯關鍵詞:純透美觀、不易融化。
透亮對于做飲品來說太有價值了。我們家用冰箱制冰是從外面開始結冰,再凍到里面,冰塊內層溫度往往不夠低,水里的氣泡也排不出去,所以看起來泛白、雜質多。
而工業制冰是把水一層一層的噴灑到結冰板上,在-8℃至-10℃環境下淬煉48-72小時,流動受凍、逐層冷凍,用到的是流水緩凍和分層結冰技術。這樣可以保證冰塊密度高、凍得透,所以工業冰塊融化速度也比家用冰要慢很多。
如果要制作冰球的話,塑造球體形態則要耗費更多的工序,還需要特定的機器,所以成本會更高。
此外,為保證冰塊結晶夠純,做冰塊的水源往往不是普通自來水和礦泉水,而是由專業設備生產純度更高的純凈水,再經特定臭氧殺菌、反滲透膜過濾等處理,電導率在2μS/cm以下,確保純凈無異味。
低溫緩凍意味著,耗時長、耗電量大;好的過濾機器動輒幾十萬元,反滲透膜700多元一張,需每月更換。小廠家還真玩不起。
更有意思的是,一元的冰杯的出廠成本里,除了0.35元的水,還有帶蓋密封塑料杯占了0.5元,剩下的是杯蓋膜、箱子等包材錢。
一個塑料杯,怎么比冰水本身還貴呢?
03冰杯另有乾坤
除卻冰塊冷凍技術,盛冰的杯子本身比冰塊的科技含量還要更高。
杯子需要長久耐受-20℃低溫不破裂,同時要耐一定高溫,保證滾燙的咖啡液挨到杯壁不會融化,還要確保運輸擠壓過程中不變形,長期冷凍不析出有害物質。
這類耐凍又耐燙的食品級塑料的成本,比普通PET瓶高出50%以上。
冰杯上面還要配備熱收縮膜,且必須符合國家標準,保證健康安全無毒,可回收可降解。
在美團和盒馬等平臺上,食用冰冰杯的保質期大多在12個月左右——這也是行業通行的一種標準。但據業內人士透露,國內缺乏相關杯材供給,很多能滿足“冷凍12個月”要求的杯子現在仍需進口。
其實化妝品行業常用的一種材料叫PCTG/PETG塑料(水晶塑料),能在零下40 ℃到80 ℃之間保持穩定,非常適合制作這種杯子。
但早在1982年,PETG就被美國伊士曼公司給壟斷了,2002年韓國SK公司憑借另一套技術手段也成功量產了PETG,但人家也進行了技術封鎖,于是全世界的PETG市場幾乎都被這兩家瓜分了,你想用,幾乎只能靠進口。
“依賴進口成本是非常高的”,苦苦尋找包裝材料的張韋告訴我們,他最終是在一家國際連鎖便利店找到供應商的,一直沿用至今。
冰塊的冰凍工藝、杯子的特殊材質,讓“結水成冰”這件事變得昂貴,再加上冷鏈運輸、渠道成本,冰杯變得更貴了。
此外,在冰塊的運輸過程中還有不少損耗,農夫山泉就曾公開表示,4噸原水制出1噸標準食用冰,損耗高達75%。
于是,消費者們只能一邊吐槽冰“貴得離譜”,一邊為“晶瑩剔透”的品質調性買單。
04暑氣正濃
氣候變化影響消費習慣,從涼感防曬衣到小風扇再到防曬冰袖,“高溫經濟”的規模迅速增長。
中國在“玩冰”這件事上還正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典型玩家有三類:
一是傳統制冰領域的老玩家,如冰極限、冰力達等,它們憑借多年的行業經驗與技術積累,坐擁整個制冰供應鏈的生產銷售能力;
二是盒馬、餓了么、美團等為代表的即時零售平臺以及以羅森、711、盒馬鮮生、為代表的便利店渠道,它們多采用代工模式;
第三類則是農夫山泉、伊利、蜜雪冰城等跨界玩家,它們通過自產及代工結合的模式,也都做上了冰杯的生意。
其中,盒馬冰杯系列商品今年6月同比增長30%,咖啡冰杯同比增幅達60%;蜜雪冰城、古茗、書亦燒仙草等品牌的1元冰杯,成了新茶飲賽道的爆款引流單品。
冰塊賽道持續火熱,專業制冰企業做規模、飲料巨頭做品牌、渠道商做場景、茶飲店做服務。
旅行、露營、逛街、宅家,隨時隨地來一杯“冰杯+”飲品,冰杯從夏日頂流變成了「全天候、全場景頂流」。
而商家們看中的,不只是小小冰塊,更是「一個永遠可以加料的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